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张家口第九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阻遏 肃穆 地窑 眼花瞭乱
B: 狼籍 尴尬 塌败 张惶失措
C: 交卸 锁屑 烦燥 大庭广众
D: 荒僻 瓦砾 荒谬 长途跋涉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十四五岁的少年,恰如试飞的雏鹰,当有目空一切的豪情壮志。
B: 学习犹如登山,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指望一步登顶,这个道理是不可名状的。
C: 初春,乍暖还寒。他身着冬装,漫步在广阔的田野中,仍然觉得不寒而栗
D: 两弹元勋钱学森和他的妻子著名音乐家蒋英在工作中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3、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落第 凄惨 凛洌 无可质疑
B: 奥秘 禁锢 污秽 家徒四璧
C: 宽恕 生疏 憔悴 暗然失色
D: 绰号 翡翠 馈赠 长吁短叹
4、

依据语段内容,对画线病句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低碳生活看起来很遥远,其实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从减少空调的使用到采用公交出行,从电子钟取代发条式闹钟到使用再生纸,这些都是大家随手可做的事。研究表明,人们在生活和消费过程中的过量碳排放,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只要改掉一些生活陋习,就能为减排做出不小的贡献。

A: 从减少空调的使用到乘坐公交出行,从电子钟取代发条式闹钟到使用再生纸。
B: 从减少空调的使用到采用公交出行,从利用发条式闹钟到使用再生纸。
C: 从减少空调的使用到采用公交出行,从电子钟取代发条式闹钟到使用再生纸。
D: 从减少空调的使用到乘坐公交出行,从发条式闹钟取代电子钟到使用再生纸。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生总是与苦难同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在苦难中奋起

②有的人甘于沉沦

③而有的人不甘于沉寂

④最终获得了成功

⑤苦难成了他抱怨命运的理由


A: ②③⑤①④
B: ⑤②③①④
C: ③①④②⑤
D: ②⑤③①④
6、下列句子不是疑问语气的一项是( )
A: 无怀氏之民欤?
B: 其言若人之俦乎?
C: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D: 葛天氏之民欤?
7、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②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③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④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⑤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A: ④③②⑤①
B: ⑤③④①②
C: ⑤③①④②
D: ④⑤②③①
8、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巾帼 磅礴 幽然自得 锋芒毕露
B: 疏懒 和谐 热泪赢眶 妇儒皆知
C: 隽永 澎湃 来势凶凶 沥尽心血
D: 鼎沸 丛生 高山之巅 大肆渲染
9、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水陆草木花/何陋
B: 李唐来/怡然
C: 濯清涟不妖/人不知不愠
D: 爱者甚蕃/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武娟译的《植树的男人》一书。
B: 《植树的男人》的作者是法国作家、电影编剧让·乔诺。
C: 《植树的牧羊人》这是一篇真实的故事。
D: 《植树的男人》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古诗词赏析,完成问题。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 1 )这首诗从内容上可分为劳动的地点及结果、________________三层意思。

( 2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五言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 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人手,营造的却是醇美的诗意。
C: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 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世俗的烦恼。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 3 )“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

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①曾子:孔子弟子曾参。②女:同“汝”,你。③特:只,只是,只不过。

(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反为女杀彘/元方入门不
B: 特与婴儿耳/门外
C: 子而不其母/则是无
D: 所以成教也/人哉
(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婴 儿 非 与 戏 也 婴 儿 非 有 知 也 待 父 母 而 学 者 也 听 父 母 之 教

( 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善良是心灵的灯盏

风中夹杂着雪花,纷纷扬扬,如柳絮般飘落,小小山村,已经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显得那么晶莹、那么剔透、那么恬静。下了火车,他下意识地裹紧了棉衣,朝家的方向走去。简陋的家中,有他朝思暮想的妻子,有花骨朵般的女儿,有浓香的羹汤。想到这里,他的嘴角浮起一抹笑意。

②刚结婚那会儿,家里真的很穷,妻子爱意灼灼的眼神,让他心里升起阵阵暖意,女儿半岁时,他决定跟同乡一起外出打工,苦些累些都不怕,他只想多挣些钱,让她们过上殷实的日子。

③这两年,他披星戴月地干活,任城市的风尘皲裂了双手。他留下极少的生活费,其余的钱定期寄往家里,为了省下路费,连续两年没有回家。春节临近,思念更加煎熬着他的心,他决定怀揣积攒的血汗钱,回家过个团圆年。

④走进院落,房门紧锁。妻在信里提到过,家里门锁损坏,临时换了新锁。等了一会,有些着急,心想,干脆到外面走走,给女儿买些零食和玩具。离开家时,她还是襁褓中的小粉团,如今女儿长高了,会喊爸爸了吧?

⑤他挑了一兜蜜桔,又买了毛绒小熊。转身往回走,路过一家小诊所。诊所门口有个女人,抱着孩子轻轻地晃,急得泪珠直往下落。“怎么办?这可怎么办?”女人像是絮絮自语,又像是在对他诉说。

⑥他愣了一下,试着问:“怎么回事?”女人叹了口气,说:“孩子发高烧,带的钱不够。你看,烧得有些迷糊,真怕耽误了病情。”他低头一看,小女孩脸色红红的,偎在女人怀里嘤嘤地哭。

⑦摸了摸衣兜,闪过几分犹豫。他想起在外打工的艰难,每张钱都浸透着汗水。但转念一想,如果对面是自己的家人,面临这样的窘境,他多么希望能有一颗善心,一双温暖的手,帮她们渡过难关。

⑧他侧过身,从棉衣内兜里摸出钱夹,抽出一张50元,对女人说:“拿着,给孩子看病要紧。”女人望着衣着简朴、有些木讷的他,眼泪再次夺眶而出。他说:“快点取药去吧,先给孩子挂上针。”

⑨有些放心不下,他跟在女人后面,陪孩子打了退烧针,又挂上吊瓶,这才舒了口气。到底是孩子,烧刚退下一些,就有了精气神。柔嫩粉红的小脸上,大眼睛闪烁如星,对着他手里的小熊,咯咯地直笑。

⑩他把小熊递给女孩,说:“你是勇敢的孩子,叔叔奖励你一个小熊。”小女孩接过小熊,宝贝似的搂在怀里,女人低头望着孩子,眼里全是疼爱。看到女孩已无大碍,他转身离开了医院。

⑪回到家,妻子仍没回来。他倚在门口,又困又累,不知不觉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他被轻柔的声音唤醒,揉揉惺忪的眼睛,看到站在眼前的妻。他咧嘴一笑,笑容突然凝固在脸上。原来,妻的旁边站着的小女孩,怀里抱着毛绒小熊。

⑫妻子笑吟吟地说:“女儿今天发起高烧,幸亏幼儿园老师带她看病,现在好多了。”他把女孩揽进怀里,亲了又亲,将几滴热泪蹭到女孩脸上,引得妻子莫名其妙。

⑬在外打工的日子,他遇到过各色目光,深感自身卑微如草芥。但无论何时何境,他的心里始终亮着“善良”的灯盏。正是这盏灯,让他固守内心的纯净,引领他回到温暖的家园。

( 1 )选文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 2 )请分析选文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 3 )②、③段是选文的插叙部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4 )请赏析选文第⑾段 “他咧嘴一笑,笑容突然凝固在脸上。”句中划线词语“凝固”的表达效果。
( 5 )分析选文结尾划线句“但无论何时何境,他的心里始终亮着“善良”的灯盏。正是这盏灯,让他固守内心的纯净,引领他回到温暖的家园。”的作用。

阅读《父亲的半瓶酒》 ,回答相关问题
父亲的半瓶酒
贾平凹
①我在城里工作后,父亲便没有来过,他从学校退休在家,一直照管着我的小女儿。
②去年,父亲给我的信上说,他很想来一趟,因为小女儿已经满地跑了,害怕离我们
太久,将来会生疏的。但是,一年过去了,他却没来,只是每月寄一张小女儿的照片,叮咛我好好写作,说:“你正是干事的时候,就努力干吧,农民扬场趁风也要多扬几锨呢!但听说你喝酒厉害,这毛病要不得,我知道这全是我没给你树个好样子,我现在也不喝酒了。”接到信,我十分羞愧,便发誓再也不去喝酒,回信让他和小女儿一定来城里住,好好孝顺他老人家一些日子。
③但是,没过多久,我的作品在报刊上引起了争论。争论本是正常的事,复杂的社会上却有了不正常的看法,随即发展到作品之外的一些闹哄哄的什么风声雨声都有。我很苦恼,也更胆怯,像乡下人担了鸡蛋进城,人窝里前防后挡,唯恐被撞翻了担子。茫然中,便觉得不该让父亲来。但是,还未等我再回信,在一个雨天他却抱孩子搭车来了。
④老人显得很瘦,那双曾患过白内障的眼睛,越发比先前滞呆。一见面,我有点慌恐,他看了看我,就放下小女儿,指着我让叫爸爸。小女儿斜着看我,怯怯地刚走到我面前,突然转身扑到父亲的怀里,父亲就笑了,说:“你瞧瞧,她真生疏了,我能不来吗?”
⑤父亲住下了,我们睡在西边房子,他睡在东边房子。小女儿慢慢和我们亲热起来,但夜里却还是要父亲搂着去睡。我叮咛爱人,什么也不要告诉父亲,一下班回来,就笑着和他说话,他也很高兴。一到晚上,家里来了很多人,都来谈社会上的风言风语,谈报刊上连续发表批评我的文章,我就关了西边门,让他们小声点,父亲一进来,我们就住了口。可我心里毕竟是乱的,虽然总笑着脸和父亲说话,小女儿有些吵闹了,就忍不住斥责,又常常动手去打屁股。这时候,父亲就过来抱了孩子,说孩子太嫩,怎么能打,越打越会生分,哄着到东边房子去了。我独自坐一会儿,觉得自己不对,又不想给父亲解释,便过去看他们。一推门,父亲在那里悄悄流泪,赶忙装着眼花了,揉了揉,和我说话,我心里愈发难受了。
⑥从此,我下班回来,父亲就让我和小女儿多玩一玩,说再过一些日子,他和孩子就该回去了。但是,夜里来的人很多,人一来,他就又抱着孩子到东边房子去了。这个星期天,一早起来,父亲就写了一个条子贴在门上——“今日人不在家”,要一家人到郊外的田野里去逛逛。到了田野,他说去给孩子买些糖果,就到远远的商店去了。好长的时候,他回来了,腰里鼓囊囊的,先掏出一包糖来,给了小女儿一把,剩下的交给我爱人,让她们到一边去玩。又让我坐下,在怀里掏着,是一瓶酒,还有一包酱羊肉。我很纳闷:父亲早已不喝酒了,又反对我喝酒,现在却怎么买了酒来?他使劲用牙启开了瓶盖,说:“平儿,我们喝些酒吧,我有话要给你说呢。你一直在瞒着我,但我什么都知道了。我原本是不这么快来的,可我听人说你犯了错误了,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情况,怕你没有经过事,才来看看你。报纸上的文章,我前天在街上的报栏里看到了,我觉得那没有多大的事。你太顺利了,不来几次挫折,你不会有大出息呢!当然,没事咱不寻事,出了事也不要怕事,别人怎么说,你心里要有个主见。搞你们这行事,你才踏上步,你要安心当一生的事儿干了,就不要被一时的得所迷惑,也不要被一时的失所迷惘。这就是我给你说的,今日喝喝酒,把那些烦闷都解了去吧。来,你喝喝,我也要喝的。”
⑦他先喝了一口,立即脸色通红,皮肉抽搐着,终于咽下了,嘴便张开往外哈着气。那不能喝酒却硬要喝的表情,使我手颤着接不住他递过来的酒瓶,眼泪刷刷地流下来了。
⑧喝了半瓶酒,然后一家人在田野里尽情地玩着,一直到天黑才回去。父亲又住了几天,他带着小女儿便回乡下去了。但那半瓶酒,我再没有喝,放在书桌上,常常看看它,从此再
没有了什么烦闷,也没有从此沉沦下去。

( 1 )请结合文中父亲为“我”做的事,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父亲为“我”做的事“我”的心理变化
羞愧
在我的作品引起争论时,父亲带小女儿进城。
父亲为“我”暗自担忧。难受
父亲要一家人周末到田野里逛,并为我买来酒肉。
感动


( 2 ) 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 3 )结合文章第五段,“我”和父亲对小女儿的不同态度,分析“我”和父亲的不同性格。

四、写作(分值:60分)
踏入校门的那一瞬间,忽然觉得这一切都很熟悉,一样的教学楼,一样的花草,一样的小道,不一样的是我们的心情,时间越来越紧迫,学业压力越来越沉重……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升了初三。

请以“ 初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600字。(2)除了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许抄袭套写。(4)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