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佛山顺德仕版奋扬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谦虚 业绩 朦胧 正心修身
B: 悔恨 悠久 出板 颠沛流离
C: 监督 公寓 鞠躬 一以贯之
D: 微末 天坛 恳切 学而不厌
2、对联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体现汉字魅力和传统文化意蕴,体会故事,选择下联。

北宋欧阳修生活贫苦,生活的艰辛令他磨练出刚强的个性。一年,来了一位老者,他见欧阳修天庭饱满,他日必成大器,但过于刚强,老者有意开导他,于是提出和他对对子,老者的上联是:“齿刚唇柔,刚者不如柔者久,柔能克刚。”

欧阳修一时不明老者之意,还以为老者讥笑他,他思考了以下,答出了下联( )

A: 眉前须后,先生何似后生长,后来居上。
B: 眉先须后,先生何似后生长,后来居上。
C: 眉先须后,先生何似后生长,后者居之。
D: 眉先须后,老者何似后生长,后来居之。
3、下列各项划线词语拼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欺(wǔ) 嘱(fù) (dài)慢 撺掇(cuān duo) (fú)水
B: 踊跃(yǒng yuē) (yì)立 白羊(dù) (méi)子 油(mó)
C: 眼(kuàng) (kàang)奋 (huì)暗 羁绊(jī bàn) (mù)然
D: (rǒng)杂 (gá)然而止 磅礴(páng bó) 神(kān) (miǎo)远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读书破万卷”变成“做滥万套题”,将会严重削弱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
B: 我国第二艘航空母舰下水仪式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4月26日举行。
C: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全面推进了“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工作。
D: 溱潼镇继去年入选中国首批特色小镇后,再度以“会船风情小镇”成功入围省首批旅游风情小镇荣誉称号。
5、下列划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我的心里已经非常懊悔 , 但拉不下面子来给她道歉。
B: 我永远忘不了爸爸那次严厉的训诫 , 是它把我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
C: 两位阔别多年多年的老友意外在一条小巷里狭路相逢 , 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多高兴了。
D: 我国幅员辽阔,物种丰富,发展特色农业要因地制宜
6、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这个问题我请教了许多人,都得不到解决,于是不耻下问,向先生您请教。
B: 在座的不是董事长,就是总经理,现在请大家出钱出物,为国家尽匹夫之责。
C: 护士拿着注射器说:“孩子,别哭。再哭,我就给你扎出血来了!”
D: 马老师端起酒杯说:“黄老先生,今天是您的寿诞之日,我祝您健康长寿!”
7、

对下面文句中加线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 而去之 (到… … 地方去)
B: 寡助之至,亲戚之(背叛)
C: 威天下不以革之利(兵器)
D: 天下之所顺(用、靠)
8、选出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手法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

②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③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④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A: 明喻喑喻明喻
B: 借喻明喻借喻
C: 明喻暗喻借喻
D: 借喻明喻明喻
9、下面语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俩像亲姐妹一样,总是形影不离 , 令人羡慕不已。
B: 每天的电视新闻总有一些骇人听闻的事件播出,让人感觉不舒服。
C: 屠呦呦失败了190多次,但仍精心钻研,持之以恒 , 于2015年10月5日荣获诺贝尔生物医学奖。
D: 迎面走来了一群俏姑娘和帅小伙,都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给人十分阳光的感觉。
10、一位武汉文艺青年想写一副礼赞抗疫英雄的对联,请帮他确定横线处最恰当的内容。( )

上联:救死扶危,医护柔肩___①___

下联:___②___,军民铁臂___③___


A: ①擎大爱 ②干群携手 ③祛瘟疫
B: ①渡劫波 ②克难致胜 ③济时艰
C: ①擎大爱 ②克难致胜 ③济时艰
D: ①渡劫波 ②干群携手 ③祛瘟疫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新晴

宋·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开门户又翻书。

( 1 )第四句中的“偷”字一作“径”,请联系诗歌,选择其中一个字,简析这个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妙处?
( 2 )这首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有关诗句作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

①潭中鱼百许头________

②日光下________

③悄怆幽________

(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蔓藤,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 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 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 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 本文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山的呼唤
琼 瑶
(1)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2)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神奇与旖旎。
(3)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萦绕于我的脑际。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霄。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撒布着一颗颗的松果。而我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竟日流连,乐而不疲。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我。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风声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些什么。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制造着,酝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倾诉、山的声籁和山的呼唤。
(4)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活在我的心中。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一座山!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我开始写作,迫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像《船里的卡保山》……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
(5)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我这一生真正地爬上了一座“山”,再度感受到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那座山,那座高不可攀、深入云霄的山,那座远离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那座半是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
(6)那山高达海拔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7)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也再没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那山半在云封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丫,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的天空。
(8)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浓密的松树,高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云飘浮在脚下,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飘散。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撒在整个山头。一会儿,你会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身在岩石的阴影下。你身边所有的一切景象,瞬息万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的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
(9)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处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幢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清歌。除了风声,有隔山的飞瀑,在不停不休的飞湍奔流。有不知名的鸟啼,此起彼应的互相唱和。有树枝偶然的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簌……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震慑,让人感动,让人迷惑。似乎在不住地低喊着:“来吧!来吧!来吧!来上一座山。看看山会带给你什么?来吧!来吧!来吧!”
(10) 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我知道,我将重去,我将攀登,一次又一次。因为,那山在呼唤着我。
(选自《美文阅读》有改动)

( 1 )认真阅读第③④两段,结合语境并联系文段内容,理解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我一直是个爱做的孩子,我就在那儿制造着,酝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童稚的
②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

( 2 )文中第⑦至⑨段,作者重点描绘了玉山白天和夜晚两种不同的景象。试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两种景象的特征。(4分)
①白天的玉山:
②晚的玉山:

( 3 )联系全文看,作者童年登家乡的山和后来攀登玉山,其目的有什么不同?

( 4 )本文描写景物浓墨重彩,形象生动。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任选一个角度,简要分析其写法上的特点。

( 5 )试概括本文的主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夕阳爱情
我一直恨父亲。
父亲是镇上的中学教师,年轻时非常有才华,考取了重点高中。原本前途无量,但因为被一个城里的姑娘伤了心,便自暴自弃,没有继续学业,回乡当了民办教师。
母亲相貌平平,因为仰慕父亲的才华,下决心要嫁给他。父亲家贫,有姑娘主动上门,爷爷奶奶当然高兴。老人家做主,两人便成了亲。成家第二天,父亲便搬回镇上的教工宿舍,说是要专心准备民办教师转正的考试,从此很少回家。母亲没有怨言,有时周末还带一篮子鸡蛋上镇里找父亲,为他做几个小菜,改善生活。
一年后,便生下了我,然而父亲还是很少回家。父亲每年都认真准备民办教师转正考试,但年年都没有过关。父亲便灰了心,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所带的班年年考试都是全镇第一名。父亲回家的次数更少了。
母亲还是没有很多的言语,只是默默地肩负起一家老小的起居饮食。小时候,我对母亲最深刻的印象便是一头乱蓬蓬的头发和一双枯树皮般的大手。记得那年我大概九岁吧,一个初夏的夜里,外面下着大雨,我突然发高烧,额头烫得吓人。母亲二话不说,背起我便冲进密集的雨里。我的体重不算轻,母亲背着我很吃力。我伏在母亲的背上,迷迷糊糊中紧紧搂住母亲的脖子。我突然觉得,母亲其实很瘦,伏在母亲的背上硌得慌。
母亲的脸上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一滴一滴地打在我的手背上。突然,母亲一脚踏空,两个人就要摔在地上了。母亲不知从哪儿来了一股力量,一只手在地上一撑,一只手死命地把我搂住。我没有摔倒,但母亲却是整个人都跪在地上,母亲搂着我号啕大哭。
我永远记得,母亲几乎是爬着把我背到了镇上的医院。第二天,我的烧退了,母亲才托人捎信到学校。父亲赶过来看我,我静静地坐在医院的病床上输液,一言不发地看着父亲给我削苹果。
看着父亲白净修长的手指在苹果上灵巧地旋动,突然,我恨起父亲来……
这样的恨深深地埋在我的心底。我拼命学习考取了重点大学,努力使自己最优秀。大学毕业后,我在省城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我有能力把母亲接到城里住了。更重要的是,我有能力使母亲离开那个不平等的家了。然而,母亲却不肯走。母亲说:“女儿,我哪儿也不去,这里是我的家。”
父亲已经退休了,他终其一生也没能考上公办教师,终于被清退回家了。握惯粉笔的父亲握起锄头始终不及母亲麻利,父亲便常常被母亲支使去干轻松的活儿。我很失望,我清楚地记得那个雨夜母亲伤心的泪水,难道母亲已经忘记了吗?
多年后,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我赶回家看望,母亲甚至连我也不认得了,呆呆地坐在院子里晒着太阳,偏着头傻笑。父亲拿着一把梳子为母亲梳头,却总有一绺头发翘起来。父亲反复地不厌其烦地梳着那绺头发。母亲伸手挡开父亲的梳子,急急地跑到鸡窝边捡起一个鸡蛋,孩子般咯咯笑着,说:“煮给阿弥吃,煮给阿弥吃!”
阿弥是父亲的小名。我突然冲动起来,直截了当地问父亲:“你爱过母亲吗?”父亲沉默了许久,才对我说:“从前,我不懂得爱……如今,你不要担心你妈的病。安心工作,我会好好照顾好她的。”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眼睛一直看着远处,没有看我。风吹过母亲的衣襟,又吹起父亲额前花白的头发。
晚霞从盘缠的葡萄藤缝隙里细碎地筛落下来,洒在父亲和母亲的身上。远处田野的麦穗金黄灿烂,仿佛和夕阳连成了一体。

( 1 )文中多次提到我“恨”父亲,请概括我“恨”父亲的原因。

( 2 )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看着父亲白净修长的手指在苹果上灵巧地旋动,突然,我恨起父亲来……

( 3 )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寓意深刻,请简要赏析。

( 4 )从全文看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 5 )父母的“夕阳爱情”是悲剧还是喜剧?请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题目:感谢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感谢的人物、事件和情感,体贴入微的家人,循循善诱的老师,朝夕相处的同学,幸福愉快的生活、学习经历……

请以“感谢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可填上“父母”、“那次比赛”、“老师鼓励我的目光”、“那次失败的经历”等,然后选择具体的事例写,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表达真情实感。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