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选出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 ) A: 油光可鉴 抑扬顿挫 翻来覆去 德隆望尊B: 正襟危坐 泠泠作响 颔首低眉 援疑质理 C: 广袤无垠 暗然失色 拖泥带水 衔觞赋诗 D: 长吁短叹 盛气凌人 鹤立鸡群 负箧曳屣 |
2、 | 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近期比赛的接连失利,让他一直怏怏不乐的,哪都不想去。 B: 卸载掉思想的负担,人就会如释重负 , 心灵便会长出翅膀。 C: 读了好友的来信,一种若有所失的感觉袭上他的心头。 D: 十年前相约的同学聚会终是不期而至 , 彼此间少年不在。 |
3、 | 下面语段中划线字的拼音正确的一项是( ) 登六和塔,俯瞰钱塘江波涛澎湃;上保俶塔,观大运河挟沙而流;临雷峰塔,赏西子湖山拥水色:好一个不与外人间隔的人间天堂! B: gǎn pài xié jiān C: kàn pài xié jiàn D: gǎn bài xiá jiàn |
4、 |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是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时所作。词的上阙叙事,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 B: 词的下阙以抒情为主,抒发了渴望朝廷能重用自己、给自己机会上前线杀敌、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情感。末三句是说,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C: 这是一首抒发爱国豪情的词作,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D: 如同曹操《龟虽寿》中所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样,“鬓微霜,又何妨”也是苏轼内心的直白,他虽在仕途上屡遭坎坷,却不在意自己已经到了白发苍苍的暮年,还想要报效祖国。 |
5、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糜子(měi) 冗杂(róng) 斡旋(wò) 戛然而止(gā) B: 行辈(xíng) 寒噤(jìn) 龟裂(jūn) 怒不可遏(ē) C: 翩然(piān) 褶皱(zhě) 缄默(jiān) 犬牙差互(chā) D: 篆刻(zhuàn) 羁绊(jī) 惬意(qiè) 悄怆幽邃(qiǎo) |
6、 | 下列句子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圈点虽然是随手勾画,但勾画的内容应该是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或者是自己深有体会之处。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一句中“经”指的是《易》《诗》《书》《礼》《春秋》等书。“博士”指的是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C: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以小弗朗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 D: 一般说来,直接抒情的效果强烈、鲜明。例如,《土地的誓言》铺排描述“参天碧绿的白桦林”“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等富有关东气息的事物,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炽热爱恋。 |
7、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为了逃避法律制裁,这些贩黄窝点曾一度销声匿迹,待风声一过,又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B: 他的话高屋建瓴 , 对中美贸易谈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C: 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正值豆蔻年华 , 要努力学习才是。 D: 他一心想往上爬,这次被上司破格提拔,他感激涕零地流下了眼泪。 |
8、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被誉为“最美司机”的吴斌,几十年如一日服务乘客,任劳任怨 ,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顶着肋骨被撞断和肝脏破裂的剧痛,停稳汽车,保障了乘客的安全。 B: NBA总决赛中,热火被湖人压制着打,到最后一节才如梦初醒 , 但为时已晚,湖人最终如愿夺冠。 C: 推土机以摧枯拉朽之势,轻而易举地将华陆路大片违建夷为平地。 D: 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诚惶诚恐 , 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
9、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偌大(nuò) 聒噪(ɡuō) 秉烛夜谈(bǐnɡ) B: 嗔怒(chēn) 契友(qì) 翘首远望(qiáo) C: 攫取(xié) 媲美(pì) 悄然无声(qiǎo) D: 忖度(chǔn) 年谊(yì) 如坐针毡(zhān) |
10、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在《傅雷家书》中教导儿子,他希望儿子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B: 《敬业与乐业》选自《饮冰室合集》,作者梁启超,中国维新派的代表,他和康有为领导了戊戌变法。 C: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D: 《智取生辰纲》一文中提到的“辰牌”相当于上午的七点至九点,那么“戌牌”就是下午五点至七点。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各题。 |
阅读下面一篇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 ②佳木秀而繁阴________ ③弈者胜________ ( 2 )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 山之僧智仙也辍耕之垄上 B: 行者休于树 于厅事之东北角 C: 朝而往,暮而归 学而不思则罔 D: 杂然而前陈者 然则何时而乐耶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 )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只是来看个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么稀罕物品。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终于有妇女来给信客说悄悄话:“关照他,往后带东西几次并一次,不要鸡零狗碎的。”“你给他说说,那些货色不能在上海存存?我一个女人家,来强盗来贼怎么办……”信客沉稳地点点头,他看得太多,对这一切全能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突然得了一场急病死了,这样的事在那样的年月经常发生。信客在都市同乡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就会匆匆赶去,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乡间报死讯的人都以倒夹黑伞为标记,乡人一看就知道,又有一个人客死他乡。来到死者家里,信客满脸戚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语气把噩耗通报。可怜的家属会号啕大哭,会猝然昏厥,他都不能离开,帮着安慰张罗。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下午,他又要把死者遗物送去,这件事情更有危难。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做丈夫生命的代价,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只有这一点点。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普通。他只好柔声地汇报在上海处置后事的情况,农村妇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会,提出的诘问每每使他无从回答。
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 1 )选文中重点写了信客的什么事迹?为什么这样安排?人生是一场场目送
①还记得人生的第一场有记忆的目送,那年六岁,是暖意融融的春日。母亲坐在从邻居那里借来的小毛驴车上,围着家里那床大红花的被子,毛驴车驶过院外的桃花树,一阵风来,粉红的桃花瓣纷纷飘落,落在她灰白头和新穿的淡青色碎花衬衫上,她只是挥着手,脸因为瘦削而越发显得笑得夸张,可她就那样笑着离开我们视线,再也没有回来。目送者站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看着母亲渐行渐远,无奈的抽泣。一个六岁的孩子无法主宰自己,更无法主宰别人的命运。
②第二次的目送,是作为被送者,十七岁,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开,离开小镇,离开县城,到省城求学。清晨赶火车,夏末秋初的凉风,乌瓦红砖的小站在晨曦中朦胧,长长的铁轨从远方来,延伸到远方去。我拖着行李挤上车,站在过道上向窗外看去时,看见父亲寻找的目光,孤单的身影。垂下头时眼泪已滴在行李箱上,列车启动,哐当哐当声中,越来越远的是故乡和父亲,还有曾十二万分盼着离开的家,如今都因离别而蒙上了暖色调,就像渐起的朝阳,暖橘。
③人生最大意义的那次目送,发生在六年后。我要嫁到远方去,独自一人出发。行李已先行托运,只随身携带一个小包。早春二月,天还蒙蒙亮,我赶早车,父亲早起送我,他站在简陋的门楼下,黑漆的大门半掩在他身后,启明星在遥远的天际寂寞闪烁。我摇摇手,“爸爸,回去吧。”爸爸嗯了一声,我回头看不清他的表情。于是我转过头来一直走去。(A)街上空寂无人,父亲的目光在孤单中无限地拉长。心里稍稍有了酸涩,又觉无聊。多年的独立让我知道,我从来不是那个有点事儿就可以哭哭啼啼耍情绪的孩子,我的情绪给谁看呢?那天早晨,我坐上车,车在晨曦微明中驶出小城,我不知父亲站在门口目送了我多久。那是意义重大却简约的目送。
④生命里最无法忘怀的目送,发生在去年。父亲走了。幼年时目送母亲,她笑着在桃花纷落的春日。这一次目送父亲在深冷的浓秋。父亲躺在玻璃棺里,似乎在一个梦境中微皱着眉,慢慢沉落下去,只剩下无声不知所措的白色百合。(B)痛苦像铅海,又重又黑,深不见底,压制了撕心裂肺的哭喊。只有沉默,似乎才能表达一切。我目送了生我养我的两个人的离开,目送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孑然一身的到来。
⑤目送便是离别,即使有时它也意味着出发,可对另一方仍是离别。
⑥人生自古伤离别。
⑦但真正理解目送,却因为《目送》中关于华安和“我”的故事。小学,16岁,21岁。一个孩子在母亲的目送中长大了,每一段目送似乎也引领着各种酸甜苦辣。
⑧“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⑨人生不过是一场场目送,成长或衰败。你是目送者,或者被目送。
( 1 )根据选文内容将下面表格填写完整。
语段 |
事情 |
我的心理 |
六岁那年春日里,我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目送母亲。 |
C |
|
② |
A |
热切盼望离开,又略带伤感 |
③ |
B |
D |
④ |
去年深秋,我目送父亲的离世。 |
痛苦深重 |
①有人认为第③段A句中“无限地拉长”用得精妙,请说说理由。
②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第④段中的B句。
( 4 )请谈谈你对第⑧段这番话的理解。请以“________也美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横线上补全题目;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写、抄袭;④不得透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