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惠州市惠东县荣超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当今社会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电脑与外语是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
B: 科学家们利用转基因技术,已经在矮牵牛、菊花……等观赏花卉中成功地进行了花色修饰。
C: 新的交通法出台以后,许多司机都想了解什么情况下过黄灯会被扣分。
D: 近五六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幸福观呈现出向现实性、生活性倾斜的特点。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字彰显了中国精神,加强青少年的汉字书写教育刻不容缓
B: 已经70多岁的他依然神采奕奕 , 在新书发布会上演讲了一个多小时。
C: 北京的四合院与安徽徽派民居的建筑格局和风格大相径庭 , 这体现了南北方建筑理念的不同。
D: 王宁数学成绩一向很好,这次期中考试竟然刚刚及格,真是怪诞不经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即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
B: 莫泊桑,19世纪后半叶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人称“短篇小说巨匠”,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C: “通过阅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使我感受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这个句子有语病。
D: “我考试失败了,妈妈不但没有责备我,而且还鼓励我努力争取下次的成功。”是个转折关系的复句。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太阳是不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的脸,没心没肺地笑。________________。

①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

②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③它笑得适度时,花儿开得繁盛,庄稼长势喜人,人们是不厌弃它的。

④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

⑤看来过于光明了,也是不好。

⑥而有的时候它热情过分了,弄得天下大旱,农人们就会嫌它不体恤人,加它身上几声骂。


A: ①②⑤③⑥④
B: ③⑥④②①⑤
C: ③⑥⑤①④②
D: ①④②③⑥⑤
5、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用尖锐而深刻的讽刺手法和离奇的情节,深刻剖析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
B: 《关雎》选自我国第一如诗歌总集《诗经》;《天净沙·秋思》是明朝马致远所作的散曲。
C: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是: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马克·吐温。
D: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小说集,《五猖会》《狗·猫:鼠》《二十四孝图》都选自这部作品。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丽的颜色》的作者是艾夫·居里。文章主要记叙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
B: 《藤野先生》一文记述作者与日本老师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以及作者弃医从文的过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真挚怀念。
C: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吴均,《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陶弘景,两篇文章都是书信体裁。
D: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用三十年时间写下十卷本科普巨著《昆虫记》。法布尔关注昆虫活生生的生命过程,书中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
7、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 咒(zǔ) 偻(gōu) 扶 (yè) 灵(jiù) 狡(xiá)
B: 进(pián) 哑(yīn) 阴(huì) 立 (chù) 取(jí)
C: 褓(qiáng) 智(ruì) 庸(lù) 恣(suī ) 难(jié)
D: 拮(jū) 妖(ráo) 笑(chī) 废(tuí) 抽(yè)
8、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 的目光。
(2)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极大的感情
(3)这部电影很受同学们的欢迎,大家 地谈论着影片中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

A: 尖锐 震荡 津津有味
B: 尖锐 震撼 津津有味
C: 锐利 震荡 津津乐道
D: 锐利 震撼 津津乐道
9、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到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①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②这叫逆温层。

③植物的抽青、开花登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④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⑤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二山腰反无霜。

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A: ③⑥⑤④①②
B: ④①②③⑥⑤
C: ③④①②⑥⑤
D: ④③①②⑤⑥
10、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辞害意 果不其然 万贯家私 死心蹋地
B: 忍气吞声 自曝自弃 热不可挡 精血诚聚
C: 尖嘴猴腮 诲人不倦 惟惟连声 恃才放犷
D: 面面厮觑 挖心搜胆 絮絮聒聒 喏喏连声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古诗《泊秦淮》,完成后面问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1 )联系全诗,如何理解“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寒”?

( 2 )这首诗后两句表面上是斥责歌女,其实是借题发挥,你认为作者的真实用意是什么?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曹刿论战》回答题目。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肉食者 鄙:

②小惠未 徧:
牺牲玉帛 牺牲:

④彼竭我 盈: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②一鼓作气

( 3 )文中肉食者的“鄙”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用自己的话回答)
①肉食者“鄙”的表现:战前 , 战中
②曹刿“远谋”的表现: 战前 , 战中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豆花儿三开》,完成下面小题。

豆花儿三开

吴昌勇

①陕南黄土赛黄金。相比成片的小麦、水稻和玉米,产量不高的黄豆不是农田里的主角,也不是饭碗里的主粮。黄豆生来硬气,是不挑剔的庄稼,通常播种在向阳的沙土地。

②春深,泥土被阳光的酵母活化。伴着农人高举的锄头接地,一个个大若碗口的窝坑,盛情等待着圆滚滚的豆子如春天的雨点落下。少则十天,多则半月,黄豆从大地的怀抱中抽出新绿,指甲大小的叶芽如婴儿柔软的唇瓣,嗷嗷待哺。

③夏天的烈日下,豆田被一汪深绿浸染。藏在叶子背面的,是豆花儿明媚的笑脸,如野葛花,清瘦玲珑;似荞麦花,素净内敛。或白或紫,或胖或瘦的花朵,如无数翅翼颤颤的蝴蝶,在油绿的豆田里翻滚一簇簇浪朵。花香袅袅,(甲)母亲头戴草帽,弯腰在豆田里除草,豆花儿大小的汗珠,从洒满阳光的额头轻轻滑落。晌午,日头的万道光芒如一柄柄鼓槌,敲打着豆叶蒙起来的大地鼓面,欢快热烈的音符在豆荚里排列成饱满的豆粒。黄豆粒婴儿般微弱的心跳和呼吸,带给豆田一片蓬勃的生机。

④秋夜里的豆田更是美丽。逐着夜风起舞的萤火虫,为肥壮的豆秆挑起晶莹的灯盏,起初是星星点点,渐次成簇成片,温热的豆田再次迎来明明暗暗的一地碎花。劳累了一夏的母亲,隐约听见不远处的那片豆田,传来丰收的夜歌。那些被她用汗水呵护长大的豆子,高举着荧光的花朵,在豆田里狂欢,也为一场即将到来的秋收布置盛大的庆典。秋色一日浓过一日,伴着南飞的雁群,漫山红叶围着一地豆黄,沉甸甸的豆荚将豆秆压弯。豆田里,母亲的腰身比豆秆压得更低。她要趁着天高云淡,在豆荚还没有炸开之前,将它们搬到屋前的晒场。(乙)风吹日晒过后,胖乎乎的豆子便如同凯旋的勇士,卸去一身毛茸茸的盔甲,露出阳光笑脸

⑤转眼年关到。腊月最后几天,农家厨房年味渐浓,红的,黄的,绿的,白的……满满当当俨然蔬菜仓储,一抹抹光鲜的色彩,让灶台的四周首先有了春的气息。乡间人认为,在迎春的菜谱里,水嫩爽滑的豆腐,是植物精华调制的奶酪,浓郁的豆香能消融大鱼大肉的油腻,让舌尖漾起暖暖的春意。

⑥母亲用升子从粮柜里舀出秋收的黄豆,有节奏地颠动着簸箕,肥圆肥圆的豆子,哗啦啦落进笸篮里。在母亲看来,做豆腐和种地一样,最好的籽种撒进田里,才能开花结果。干瘪的豆粒和泥沙,会坏了自己做豆腐的手艺,也损了黄土地的名声。在完成最初的分拣之后,豆子摊薄晾晒在竹篾席上,让每一颗都露出秋黄的原色。

⑦磨豆腐,不仅是磨豆子,也是磨水性,磨心性,磨脾性。清亮清亮的山泉水,能让豆粒的身子骨松泛起来,让豆壳如隆冬的腊梅花一般绽放,让放在灶头旁的小水筲里溢满醇厚的豆香。天擦黑,父亲早已经将屋檐下的石磨擦洗干净,搬上半人高的磨架。父亲握着拐把,沿着磨身推拉出一个浑圆的弧线。母亲则将早已泡好的黄豆,一勺一勺从磨眼里喂进去。石磨里滚动的声响,好似天边遥远的春雷,磨沿周边满挂着雪白雪白的豆浆,牛乳般牵着长线落进广口木盆。母亲从木桶里捞起最后一勺黄豆灌进磨眼,转身用细纱布滤去豆渣。豆子的原浆从布眼里涌出,如泉眼的清流淌入灶台上的浅口盆。见状,我便赶紧将晌午拾回来的木柴塞进灶膛,把锅暖热。

⑧最终让厨房里热气腾腾的,是母亲用卤水催开的一锅豆花儿。母亲将豆浆入锅,先是小火温煎浆汁,待锅里腾起热气,再大火提香。而后,就着铺满锅口的热气,从泡菜坛舀出一勺一勺酸汤倒入沸腾的豆浆里。少顷,泛着油光的豆浆,在卤汁中结出雪白的絮朵,一眨眼工夫,又如初晴的天空,云朵绕着日头倏然散开。起豆花了,满锅的豆花儿!雾气沉沉的灶台背后,母亲舀出几朵豆花儿放在碗里。案板的另几只碗里,是提前切好的蒜苗,是红油辣椒,是陈年米醋,有时还有少许只有母亲才清楚的香料。“就热吃,凉了伤胃呢。”母亲递话道。巴望在灶台前的我,早已按捺不住满嘴的馋,扑腾起身,端起碗便狼吞入肚。那份豆香,那份滑溜,那份酸辣,成为乡村少年冬夜里最值得回味的丰年馈赠。

⑨放下碗筷时,往往已是深夜时分。昏黄的油灯下,母亲早已将白嫩嫩的一锅豆花儿捞入铺着细纱布的竹篾筐,用木板压稳压瓷实。天亮之后,揭开纱布,便是满满的一筐豆腐。母亲用刀把豆腐切成小块,放在小水缸里浸泡着。水做的豆腐离不开水,否则就失了新鲜,就会变柴,不再细腻如膏。

⑩做完豆腐,年就真的到了。和棉朵一色,和白米细面一色,和瑞雪一色的豆腐,不仅仅是一道菜,也是年景。和豆腐一起端上餐桌的,就是一份农家人最简单的幸福

(有删改)

( 1 )阅读全文,说说“豆花儿三开”具体指什么。
( 2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请从(甲)(乙)两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进行品析。

选择:

品析:

( 3 )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加点短语“农家人最简单的幸福”的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悠长的铃声 毕淑敏
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唯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速度再加了兴奋剂,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有一瞬,几乎想席地坐下,喉咙里发咸,仿佛要吐出红色来。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
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
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终于,到了。
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的完结。
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时间那么长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
“免贵”,然后,他告诉我姓氏。
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这法子秘不传人,却是百试百灵的。
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
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
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从学院毕业。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样的老人说:“师傅好!”他瞅瞅四周无人,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你不要放在心上……”他又踌躇了,“我只是想告诉你…… 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是什么事呢?”我的好奇心发作了。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看着我。
“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忙不迭地追问。
“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 (选文有改动)

( 1 )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标题“悠长的铃声”的理解。

( 2 )本文语言形象、传神,按要求赏析。
“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这个画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你结合上下文,对它作简要赏析。

( 3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回答。
①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评析。
②这篇小说讲究运用伏笔的手法。文章最后交代“我”喊错老师傅姓氏的事情,这其实在前文就埋下了伏笔,请从文中找出来。

( 4 )文中“我”与打铃的老师傅之间有一种默契,这种默契给人很多的感想。请根据你对“默契”一词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感悟。

四、写作(分值:60分)
写作。

“一语惊醒梦中人”。小说《其实很简单》中小男孩的一句话点燃父亲正义的火炬。现实中又何尝不是如此?智者和哲人的话,以他们的洞察力和智慧,时时警醒着你;父母和老师的话,以他们的期望与关爱,时时教诲着你;同学和朋友的话,以他们的理解和鼓励,时时感染着你……这些话,总会有那么一句直达心灵,影响着你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请你以“那句话,_____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认真审题,把题目补充完整;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不多于900字;④文章不得出现影响评卷的人名、地名、校名等。如不可避免,请用X代替。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