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朗润 藩篱 堰塞湖 起承转合B: 隐秘 叙叨 中轴线 直接霄汉 C: 籍贯 惊鸿 城隍庙 闲情逸志 D: 田垄 旁鹜 文绉绉 豁然贯通 |
2、 | 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的意义古今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 诚宜开张圣听 B: 先帝不以臣卑鄙 C: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恒、灵也 D: 苟全性命于乱世 |
3、 | 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的是( ) A: “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 “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C: “河北”,古时指黄河以北的大片地区,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这个词可算是古今异义。 D: “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多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所为。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 |
4、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浩瀚 教悔 杳无消息 眼花撩乱 B: 黝黑 粗糙 深恶痛疾 为富不人 C: 仲裁 躁热 藏污纳垢 正襟危坐 D: 滞留 畸形 诚惶诚恐 和颜悦色 |
5、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深蒂固 锋芒毕露 一气呵成 鸦鹊无声 B: 莫衷一事 正襟危坐 人声鼎沸 心会神凝 C: 诚惶诚恐 格物志知 咄咄逼人 因地制宜 D: 独具慧眼 中流砥柱 囊萤映雪 略胜一筹 |
6、 | 下列划线的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我要拿点儿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 ②有些动物善于通过改变身上的颜色来隐蔽自己。 B: ①他是个荒唐的家伙,长官! ②在这里可以听到最荒唐的新闻。 C: ①“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 ②我来收拾残局! D: ①(奥楚蔑洛夫)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②他什么话也没说,拿着铁锹径自出了家门。 |
7、 | 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投身革命/即为家 B: 血雨腥风/应有涯 C: 取义/成仁/今日/事 D: 人间遍种/自由/花 |
8、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皎洁 幅射 销声匿迹 海枯石烂 B: 湎怀 彗星 袖手旁观 轻歌慢舞 C: 喧哗 迁徒 格物致知 分崩离析 D: 赋予 虔诚 多多益善 叹为观止 |
9、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父亲已经走了,但那番语重心长的话语时时在我心头回响。 B: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小说《漂泊》,作者是一位蛰居海外20多年的毛里求斯籍华裔作者之手。 C: 我们20多个职工的子女今年要考大学或升高中。 D: 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字、电报、电话、广播等传统信息手段相比,具有独特性。 |
10、 | 将下列短语依次填入横线,正确的是哪一组( )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经用三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妙论散文、小说和诗歌的不同特点。他说:“一个人自由自在地走在路上,就像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一个人从大地上被弹射到月亮上,那就是诗歌。”据此我们可以得出散文的特点是 、小说的特点是 、诗歌的特点是 。 A: 语言优美 意境深邃 想象丰富 B: 意境深邃 矛盾集中 形式自由 C: 形式自由 思想深刻 语言优美 D: 形式自由 情节曲折 想象丰富 |
品读下面唐朝诗人王湾的一首诗,然后答题。 B: 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 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 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 2 )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句子: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成化初,祯由国子生授夔州通判。二年,荆、襄石和尚起义反明,进攻四川巫山。督盗同知①王某者怯不救。祯面数之,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祯击杀其魁,余尽遁,乃抚伤残,招溃散,甫三日,贼复劫大昌。祯趣同知行,不应。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激祯曰:“公为国出力,肯复行乎?”祯即请往,两人伪许相左右。祯上马,夹二人与俱,与贼夹水阵。既渡,两人见贼即走。祯被围半日,误入淖②中,贼执欲降之,祯大骂。贼怒,断其喉及右臂,祯死。从行者奉节典史及部六百余人皆死。 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所乘马奔归,血淋漓,毛尽赤,众始知祯败,往觅尸,面如生。子广鬻③马为归资,王同知得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榇④既行,马夜半哀鸣。同知起视之,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节选自《明史·王传》有删节) 【注】①同知:官名。②淖(nào):烂泥。③鬻(yù):卖。④榇(chèn):棺材。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①面数之________ ②祯击杀其魁 , 余尽________ ③两人见贼即走________ ④王同知得马,不偿直________ ( 2 )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 ②马骤前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 3 )王祯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文章第二段写战马是否多余?请简要分析。 |
有一个年轻人,生性胆怯。虽然他有很好的音乐天赋,但是他每当站到舞台上时就会控制不住怯场。因此,他错过了许多可以发展的机会。为此,他感到很痛苦。
后来,在一位朋友的引荐下,他去拜访一位成功的长者。他把内心的苦恼倾诉给了那位长者,然后恳求道:“您在我认识的人中是最有才智的一位您可以给我指明一条成功的路子吗?”
长者微笑地听着,并没有立即给他答复。而后,长者起身,让年轻人一起陪他到外面去散步。当他们走到一个建筑工地前时,长者指着那些在数十米高空作业的建筑工人,问年轻人道:“现在让我们去做他们的工作行吗?”
年轻人摇了摇头。
长者说:“那他们也是有才智的人呀。”
之后,他们又走到一个汽车大修厂前,长者指着正在忙碌的维修工人,问那个年轻人道:“现在,让我们去做他们的工作行吗?”
年轻人又摇了摇头。
长者说:“那他们也是非常有才智的人。”
就这样,他们一路走,长者问了年轻人一路。年轻人感到很奇怪,便不解的问:“您为什么要带我看这些呢?”
那位长者意味深长的解释道:“其实,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智者啊。只要你相信自己,努力去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么你在别人眼里也会是一个充满才智的人。”
“每一个人都是智者”这句话里包含着一个多么深刻的哲理啊!它所要体现的不是骄傲、自大,也不是在无知下所表现出来的“无畏”。而是要我们对自己时时刻刻充满自信和求知的欲望,并且相信自己也是一个有才智和潜能的人。
( 1 )上面文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什么?第二部分写的是什么?( 2 )年轻人有天赋,却不能成功,他原以为原因是什么?事实上他未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3 )年轻人将成功的长者看作有才智的人,而长者却把建筑工人、汽车维修工人也看作有才智的人,你同意长者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4 )上文第⑨段中说: “就这样,他们一路走,长者问了年轻人一路。”为什么文章没有将他们一路问答的内容全写出来?( 5 )“每一个人都是智者”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多么深刻的哲理啊!将它所包含的哲理写出来。收获精神生命的成长
①小的时候,每年寒暑假,我和哥哥都会跟着父母去田里种庄稼。老两口一辈子都在土地上耕作,什么季节种什么作物,哪个季节收获哪样庄稼,样样门儿清。这也让我慢慢悟出一个道理:读书就如种庄稼,只有精耕细作,才能收获精神生命的成长。
②播下良种,才能有好收成。种庄稼,首先就要选育良种。读书,同样需要有一种挑剔的眼光。优秀的书籍就像粒粒饱满健硕的种子,能在人的心灵原野植下美好,生根发芽;相反,将时间花在粗制滥造、内容廉价的书籍上,不仅于知识、德行的增长无益,还容易让心灵受到污染,得不偿失。古人讲,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这里面的道理,不仅仅在于书需要“读透”,更在于书需要“选好”。
③好的书籍,能将历史定格,变柔弱为坚强。“火把虽然下垂,
火舌却一直向上燃烧”,这是我每次重读路遥《平凡的世界》的一个感受。它让我懂得,痛苦与幸福实际上是相对的。要想在精神上保持富足,就需要不断超越简单的物质追求,并多加审视不完美状态下的生命意义与价值。曾有一段时间,我经历了一些挫折和失败,一度心灰意冷,但每每在空闲时读起这本书,浮躁的内心就能平静下来,而孙少平永不服输的那种拼搏精神、永不气馁的那股韧劲,也总是能深深地感染我。合上书本,再反观现实,就能明白:生命中的每一次挫折,不也是铺通前行之路的基石吗?更何况,只是一时的挫折,与其埋怨,毋宁改变。一本好书,力量如斯。
④“要想庄稼种得好,还得力气下得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是站在田头观望别人播种,自己却不付出任何努力的人,在丰收时节也只能远远地观望他人的成果。想要从书中汲取智慧,就不能坐而空谈,更不能叶公好龙,而应该在书籍的“稻田”里,与文字和思想为伍,或读,或抄,或默,或思,或悟。就好比播种、除草、施肥、浇水等诸多农活,自始至终都付出汗水,才能在丰收时收获喜悦。
⑤清代文学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的一句话说得好:“善破其卷而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对于一本好书,如果只是生吞活剥、生搬硬套,而做不到理性反思、融会贯通,就很难有机吸收书籍当中的营养,反倒可能让自己患上“厌食症”,损害独立思考的能力。
⑥正如庄稼的成长会碰到风霜雨雪一样,阅读的过程,也往往会遭遇困难,尤其是在阅读经典的时候。当时的语言习惯、思考方式,往往与现在有着极大差别,这样的“硬骨头”,要啃下来,绝非易事。比如,大家都知道《资本论》是马克思的重要著作,放在当下,也有很强的解释力,依然没有过时,但真正从头到尾细细读过的人,恐怕并不多。其实,越是难读,越见勇气和毅力。读好书、啃经典,就需要“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要知道,经典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结晶,是“精神源泉”,读经典的“大书”虽难,却能让人终身受益。
⑦“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细细品味父母种庄稼的朴素道理,我坚信,在书海耕耘,能让人遇见不同风景,成就人生的品质与高度。
( 1 )本文围绕“读书就如种庄稼”,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请根据提示,补充完成本文的内容结构分析。①段:提出“读书就如种庄稼”的观点。
②③段:种庄稼要选良种,读书也要选好书。
④⑤段:________。
⑥段:________。
⑦段:总结全文,强调观点。
( 2 )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划线词语的含义。想要从书中汲取智慧,就不能坐而空谈,更不能叶公好龙 , 而应该在书籍的“稻田”里,与文字和思想为伍,或读,或抄,或默,或思,或悟。
( 3 )文章用“种庄稼”和读书进行比较,有什么好处?“陶醉”是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之中。你可能被书本里精美的故事和美好的情感陶醉;也许被舞台上高超的技艺陶醉,我们会陶醉于生机勃勃的春,也会陶醉于绿意盎然的夏……在陶醉中,你得到愉悦,得到享受,得到感动。请围绕“陶醉”这个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