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混淆 威摄 孤漏寡闻 山崩地裂B: 消毁 揣摹 浮想联篇 味同嚼蜡 C: 呵责 拖踏 不容置疑 百费待兴 D: 炫耀 挑衅 黯然失色 顶礼膜拜 |
2、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B: 人声鼎沸(沸:水开) 警报迭起(迭:屡次) C: 兀兀穷年(兀兀:漫长的样子) 义愤填膺(膺:胸) D: 沥尽心血(沥:滴) 锲而不舍(锲:刻) |
3、 | 下列对名著及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 B: 《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一样具有“变色龙”的特点。 C: 《紫藤萝瀑布》和《海燕》都是状物抒情的散文,都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怀。 D: 《热爱生命》的作者都是美国的杰克·伦敦,《松鼠》《最后一课》的作者分别是法国的布丰、都德。 |
4、 |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乡愁》的作者余光中、《那树》的作者王鼎钧都是台湾诗人、作家。B: 契诃夫是俄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戏剧大师,代表作有喜剧《威尼斯商人》、悲剧《哈姆雷特》等。 C: 《墨子》一书辑录了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创始人墨子的言行,《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 |
5、 | 选出下列对作家作品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 ) A: 《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论语》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批判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B: 为试探师徒四人的禅心是否坚定,黎山老母、观音、普贤、文殊化身母女,假意要招他们为夫婿。唐僧不为所动,悟空识破真相,沙僧一心跟随师父,八戒却动了凡心。 C: 小说《简·爱》,以罗切斯特第一次婚姻以及和英格拉姆小姐的交往,讽刺了以金钱为基础的爱情和婚姻。 D: 《暴风雨所诞生的》的手稿曾被邮差弄丢过。 |
6、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个卫生城市的标志不仅在于环境的洁净,更是在于广大市民卫生素养、文明意识。 B: 某小区有一半住房甲醛超标,而引发甲醛超标最主要的原因是屠民不合适的装修造成的。 C: 荷花池中,粉嫩的荷花亭亭玉立,倒影也显得那么娴静,光影组合就像一幅水粉画。 D: 为了避免用户信息卡的信息不被犯罪分子盗用,各大银行采取了许多相应的安全措施。 |
7、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庭的熏染使他从小对美就有敏锐的感悟,乡村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线条使他陶醉不已。B: 最近,我市有关部门联合行动,迅速取消黑网吧,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C: 这棵银杏树已有近一千年的历史,虽历经风吹雨打,但仍然长得枝繁叶茂,根深蒂固。 D: 今年杭州G20峰会期间,许多市民自发提供矿泉水、扇子等物品,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举措,却让环卫工人们感到格外温馨。 |
8、 | 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没有结合语境解释的一项是( ) B: 校长威尔登博士对我的拉丁文作文宽宏大量,证明他独具慧眼 , 能判断我全面的能力。(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形容眼光敏锐,见解高超。) C: 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天空晴朗无云。) D: 我们要坚持“学以致用”,反对“不求甚解”,着力解决“不学习”的问题。(指读书只领会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工夫。) |
9、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 食品是否安全,是人们身体健康的基本保障,所以,食品生产企业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 C: 随着秦兵马俑在沉寂24年后的再次发掘,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关注。 D: 诗人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受到启示,用美妙的诗行,弹奏自然的乐音,抒写心中的情志。 |
10、 | 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A: 他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经常不交,在班里显得鹤立鸡群。 B: 兄弟俩白手起家 , 诚信经营,历经多年的打拼,才有了今日的成就。 C: 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折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 D: 这位艺术家的口技表演惟妙惟肖 , 细腻逼真,使人如临其境,获得美的享受。 |
细读李清照的《醉花阴》,任选一个角度,说说画线句的妙处。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阅读下文,按要求答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日:“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日:“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①内集:________ ②未若:________ ( 2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3 )文中哪一句交代了咏雪的背景?( 4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5 )文章最后一句补充交代“兄女”的身份,有什么作用? |
前段时间,广西南宁一名青年失恋后录制了一段视频,说自己“难受”“想哭”,却因口音之故,听起来像“蓝瘦”“香菇”。结果,这两个“新词”一夜爆红,在很多新媒体上刷了屏。两个一时之间的热词,折射出网络对语言的冲击。应该说,互联网进入中国的这20多年,尤其是社交媒体兴起的这几年,可能是汉语变化最为集中、最为巨大的时段。很多发端于网络的词语,展示出汉语的不同可能性,也赋予了这种古老的语言以现代的活力。在新年贺词中,就曾使用“蛮拼的”“点赞”等网络语汇,《现代汉语词典》等规范性辞书也根据语言的发展而不断增补、修订。
语言是一条有生命力的河流,时时处处,总有新的语汇和表达汇入,这保持了它旺盛的活力,赋予它对时代的刻画能力。正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新词,大多数时候可以秉持乐观、宽容的态度。毕竟,新语汇的形成,需要沉淀和研磨,大浪淘沙才能出现“信达雅”的新概念。新词汇、新表达能否留存下来,时间会给出客观的回答。君不见,曾经的网络热词,很多早已消失在了词语的密林之中。
不过,这绝不意味着,对于“野蛮生长”的网络热词,可以一意纵容、曲意逢迎,乃至培土追肥,助力稗草疯长。“蓝瘦”“香菇”,毕竟只是无伤大雅的戏谑,但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不少词汇,却起源低俗、意义恶俗、表达粗俗,如把国骂“翻译”成谐音的文字之类,已经可说是“网络脏话”了。对于这类新词、热词,或许就不能听之任之了。
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有着一定语言“选择权”“定义权”的社会成员,却未做此想。比如,“蓝瘦”“香菇”一出现,众多品牌借势营销,少数媒体也大做文章,甚至有企业迅速抢注了这四个字的商标。还有很多词义不佳、不雅的新词,在公众人物、公共空间和不少媒体的不断提及、反复使用中,反而长盛不衰。
忧心于此,绝非是有语言洁癖。那种一味标新立异、忽视汉语传统的“时尚”,那种传播奇词怪语乃至低俗语汇的“风潮”,一方面可能影响汉语言文字的规范性与纯洁性,另一方面也可能对社会文化产生负面影响。
中华文明能成为人类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汉语汉字功莫大焉。使用规范汉语,是传承文化、延续传统的重要内容,也是创新文化、弘扬传统的前提条件。当此之时,应加快制定相关法规,建立起“话语约束”的有效机制,确保在国家机关、学校、新闻媒体、公共服务行业等重要领域,正确、规范、有序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正是汉语在我们时代能够保持生机活力的根本。对新语汇、新表达,既能拥抱也有选择,既要宽容也不纵容。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取舍之间,把握坚守与改变的平衡,让语言的大河既澄澈明净,更奔涌向前。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11月17日,有删改)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松林蘑菇香
成熟的季节里到处飘荡着丰收的香气,除了广袤的田地,农家餐桌上更多的珍馐藏在山野林间。这其中最大众化的便是蘑菇。一人,一篮,不需远途跋涉,不需技术工具,只需来到山野林间。我虽在山里长大,但循规蹈矩的生活占满了全部的时间,总是错过蘑菇丰收的季节。难得的今年的雨水足,又常是夜下昼晴,采蘑菇的人总会收获满满地归来。窄窄的巷路旁,常摆满了邻居们晾晒的蘑菇,黄灿灿的,煞是好看。看得我心里痒痒的,非得亲自去一趟才算过瘾。
吃过早饭,父亲启动了电三轮,在父亲的叮咛声中,我把自己从里到外捂得严严实实,然后就跟随他出发了。三轮车驶过宽阔的省道,再转入一条颠簸的小路。瞬间就有了从城市入乡村的感觉。刚下过雨的小路更加难行,三轮车在小路上醉汉般摇摇晃晃。我紧紧抓着车档方才坐稳。小路的两旁先是两排住家,然后是一片杂草丛。一只黄白色的猫咪探头探脑地侦查了一番,然后跃入草丛,倏忽不见。草丛过后便是农田和松林交替出现。
彼时虽是夏末秋初,但农田里不论是黄豆还是稻子,都已散发出成熟的香气。半小时之后三轮车终于停了下来,四下一望,右侧是一片松林,左边一片齐整的白桦,白桦身后是几垄玉米,玉米地后隐藏着又一片松林。那便是我们采蘑菇的地点。我下了车,走到白桦树前看一下地形,竟然惊动了一个墨黑的小东西,闪电般蹿下树,奔到对面,一个闪身就进了丛林。我猜应该是只松鼠。去石林游玩时,见过被关在笼子里的纯黑的松鼠,尾巴粗黑,耳朵尖处一丛突出的绒毛。那时才知道它叫魔王松鼠,标价800元出售。相比之下这只被我惊动的松鼠要幸运得多。
这片被松林遮挡的玉米因为缺少风吹长得细瘦不堪,又经一夜雨淋,倒伏不少。我和父亲穿过玉米地又经过一片杂草地,然后到了松林。远远一望,一垄垄悉意种植的松树高大挺拔,密密的连成一片,松林下的小蘑菇都顶着伞状的脑袋在张望,一片一片的,像长在地里的金子。
我问父亲松林怎么长的这么齐,父亲说这是退耕还林的人工林,当初三十出头的姨夫还种过呢。这么算来,这片松林已经三十多年了。难怪十年树木,这密密匝匝的一片林子若是被当年的种植者看见也会颇有成就感吧。松林里蘑菇有两种,一种是灰色的,一种是金黄的。因为生长的时间有先后,并不冲突。现在正是黄蘑菇独占鳌头的时候,整个松林里到处是它们的身影,或一个,或一对,或一丛,傍着松树生长,像是精心种植的。这种黄蘑菇我不知道它的学名,却很爱吃。色泽金黄,口味浓郁,又好采。冷冬时节,炖上一锅小鸡炖蘑菇,农家绿色鸡肉配上蘑菇山野的香气,当真是人间美味。我和父亲开始在林间穿梭,松树枝杈交错,像是拿着长枪守卫宫门的武士。
我弯着腰,小心避开那些枝杈,一垄一垄地采。小黄蘑菇长得也不尽相同,有的根茎短粗,伞状的头小小的,应该是蘑菇中的小胖子;有的根茎细长,伞状的头撑的很开,该是蘑菇中的大个子;有的细细瘦瘦,像个大头钉,是个婴儿;有的大大撑开了蘑菇头,很粗壮,煞有威风地站在那,该是个英俊潇洒的汉子。松林中的蘑菇少有泥土,它们都藏在厚厚的松针里,掐着它们的腰把它们连根拔起的时候轻轻捋捋,松针就全都掉了。我和父亲循着各自的路线慢慢前行,再回头时已不见对方的踪迹。四下一望,视力的极限尽是密林。于是扯开嗓子喊着:“爸……”四野寂静无声,这声音如同被放置在巨大的湖面上,随着水波飘荡而去。紧接着四周就被这声音填满了。随后,父亲的应答声又穿过密林悠悠地传回来“哎……”声音过来,心也就安定了,继续低头采这遍地的金黄。
等再遇到一片草丛时,才发觉这片已经到了松林的边缘,再往前又是一片更大的松林。父亲说那里就是他和妈妈昨天采蘑菇的地方。我们简单商议一下,决定从松林的边缘再往回走,走到头就回家。便又一路采回去,虽说已采过一遍,但还是发现了很多“漏网之鱼”。昔年,这里林地尽毁,垦荒为田。然后又退耕还林,恢复生态。一毁一还之间,便跨越三十载的光阴。如今这里树高林密,蘑菇一年一年地生长,一年一年的被采,到底还是自然最为慷慨。
原路返回,穿过白桦到达小路上时,日已偏西。明亮的日光穿透松林,越过白桦的枝杈照射到小路上。父亲带着深蓝色的鸭舌帽,坐在前头开车。我坐在父亲的车斗里,望着父亲的身影,身旁放着两个装满蘑菇的编筐,鼻尖萦绕着蘑菇的香气,耳边是呼呼的秋风,视所能及是一片温暖的阳光和阳光下的田野……
(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命如歌,有人爱在夜阑人静时浅吟低唱,有人愿在暴风骤雨中激情呐喊,有人为别人悲歌,有人为自己欢诵,其实不论忧喜悲欢,都是对存在的礼赞,对经历的感怀,对美好的向往,仔细倾听——你心中的那首歌也是这样悠扬婉转!
请以“唱一首歌给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名;③不得抄袭;④字数控在600字左右;⑤卷面整洁,书写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