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德庆县香山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诗歌像音乐,旋律优美:诗歌像朝阳,和煦温暖:诗歌是文化,源远流长。班级开展“诵读诗歌,畅享诗意”主题活动,请积极参与。

(分享心得)

①诗歌是一种有意象意境,能引起读者想象唤醒情感共鸣,给读者强烈的审美体验,且具有音乐韵律美的文学体裁。②写诗时可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书写情志,注意用简洁、凝练的语言营造出丰富的意蕴空间。③写诗还要遵寻一定的节奏,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④现代诗可分多节呈现不同的画面,要注意节与节间的形式整齐与情感关联⑤总之,我们不仅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及浪漫的情怀,争取将生活中唯美的格调谱写成诗。

第一小组同学分享了在诗歌创作方面的体会,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第①句中三组画线的短语类型依次是动宾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
B: 第②句中“具体”“简洁”“凝练”三个词语都是副词,在句中充当定语。
C: 第③句中有错别字,应将“寻”改为“循”
D: 第⑤句中后一个分句的意思比前一个更进一层,是递进复句。
2、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水浒传》中的“及时雨”宋江仗义疏财,受到众好汉的拥戴,但他“招安”的想法遭到鲁智深李逵等将领的反对。
B: 老舍先生借《骆驼祥子》主人公祥子由自尊好强到自暴自弃的巨大变,无情地批判了祥子所处的那个社会﹣﹣它不让好人有出路。
C: 《明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根据早年生活的回忆创作出的一部小说集。
D: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部意趣盎然的作品,它成功地通过塑造汤姆•索亚这一立体艺术形象,给人以深刻的生活启迪。
3、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中国美食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令观众回味无穷
B: 近来,菲律宾对中国南海黄岩岛主权的挑衅行为让中国人民义愤填膺
C: 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竟否认“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存在,对此,我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死灰复燃
D: 受利益驱使,地沟油上餐桌、旧皮鞋熬制老酸奶等食品安全事件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4、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连贯,句意完整的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和谐是什么?

②人无贵贱,人格平等。

③善者,善良、美好、亲善、友好之谓也。

④所以对人要有爱心,要有暖意,要有担当。

⑤和谐是求善,显善更明善。

A: ①⑤④②③
B: ①⑤③②④
C: ②④①⑤③
D: ③②④①⑤
5、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和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 将军(zhào) 军士吏甲(pī) 尉(dōu)
B: 门(jí) 可得而犯(yé) 驰(qū)
C: 按(pèi) 者(nánɡ) 介(zhòu)
D: 彀弓(nǔ) 持兵(yī) 乎(jiē)
6、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她认真地看过这些信后,郑重地转交给了有关部门,不知道有关部门收到这些信作何感想?
B: 银月似地月亮挂在空中,把柔和的光洒向田野、堤岸、风车和磨房。
C: “到底去不去啊?我的小祖宗!”妈妈“咚咚咚”地敲着儿子的房门。
D: 张鹏把自己的烦恼,苦闷,一股脑儿地向王校长倾诉着。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梳洗罢”三个字概括了思妇在倚楼眺望之前用心梳妆修饰的经过和切盼重逢的心情。
B: “过尽千帆”四字形容江上船只之多,“皆不是”陡然一转,句意亦变,前面船只之多足以反映失望之深,这里并未多费笔墨就使人领会思归的心情。
C: “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是描绘自然景物,与离愁别恨关系不大。
D: 作者用拟人手法写斜晖、流水,是借以暗示思妇因失望而凝愁含恨。
8、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央视创造传媒、中国国家话剧院联合推出大型原创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节目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涌现的优秀经典文艺作品,把人们 的好故事、 的人物形象,通过电视手段重新组合、凝练内核、创新舞台构成,让观众得以从故事中看时代进步,从人物身上 英雄精神。


A: 整理 司空见惯 如数家珍 体悟
B: 梳理 家喻户晓 司空见惯 体会
C: 整合 耳熟能详 栩栩如生 顿悟
D: 梳理 耳熟能详 家喻户晓 体会
9、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
B: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作
C: 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缀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
D: 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宣染 , 意境会更显明。
10、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憔悴 清冽 柝散 锋芒毕露
B: 怂恿 羸弱 狼藉 莫衷一事
C: 归咎 哂笑 诘责 长途跋陟
D: 枘凿 荣膺 虬须 重蹈覆辙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唐朝许浑的《夜归丁卯桥村舍》,完成小题。

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

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紫蒲低水槛,红叶半江船。

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

【注】①许浑:字用晦,润州丹阳人。太和六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睦郢二州刺史。②丁卯桥:地名。③紫蒲:紫色的蒲草。④水槛:临水的栏杆。

( 1 )诗人夜归看到了明月、岩石、木桥、________、________、水槛、红叶、江船等景物。

( 2 )“桥响犬遥吠”表现了月下村舍怎样的氛围?试作简要分析。

( 3 )“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仲淹二岁而孤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

粥而读________ ②以水沃面________

③乃至被受贬________ ④由参知政事守邓州________

( 2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 3 )文中表明少年范仲淹身世、家境的句子有“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表明他发愤苦读的句子是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论美》,完成问题。
①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②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许多容貌俊秀的人却一无所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的美丽而放弃了内在的美。
③仔细分析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 , 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以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关。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关的特点加以合成的方法,画出最完美的人像。其实照这样画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才会喜欢。
④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 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⑤美有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应把美好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培根《论美》)
( 1 )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 2 )上文中列举了两种情况进行对比论证的一段是( )
A: 第①段
B: 第②段
C: 第③段
D: 第④段
( 3 )将文中画横线的三个种类,按作者的观点由高层次向低层次排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第③段中作者否定了两位画家的观点意在证明________。
( 5 )第⑤段“美好如盛夏的水果”一句中的“美”指的是________。
( 6 )作者为什么把美德比作宝石?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中秋过后,秋风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棉袄。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的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 1 )文段第一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 2 )揣摩下面这句话中划线词的含义:

“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去了”

( 3 )你是如何看待文中众人的笑的?

( 4 )学完本文后,你是如何评价孔乙己这个人物的?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题目:《那一次,我
回首往事,有多少令你难忘的“那一次”:那一次,你笑了;那一次,你哭了;那一次,你真遗憾;那一次,你真尴尬;那一次,你真感动;那一次,你长大了;那一次,你重新振作……正是经历了这无数的“那一次”,你懂得了生活的幸福,友情的珍贵,奋进的艰辛及你肩负的责任……真正领悟到生活的内涵,长大了,成熟了。请你从生活中选择一件事,写成记叙文,并写出你的真实感受。
要求:
①在题目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
②记事要内容具体完整,中心明确。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④不少于5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