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潍坊市坊子区崇文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5月10日,大约一百名左右的青年志愿者在橘子洲参加了绿色骑行活动。
B: 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C: 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D: 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2、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夏汛将至,国家防汛总指挥要求各地采取加强宣传,积极准备,使长江安全度汛。
B: 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芯片制造最终会成为发达国家。
C: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
D: 这家工厂改进生产流程,使生产效率比原来提高1.5倍,产品耗能比原来减少了1.2倍。
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正踌躇着怎样对他解释这件事,他却把我拦住了,似乎他早就知道这件事了。
B: 阳光明媚,到松雅湖游玩的人络绎不绝 , 大家坐在软绵绵的沙滩上晒着太阳、玩着沙子,多么惬意啊。
C: 影片中,她扮演一位英雄的母亲,言谈举止,无不巧妙绝伦
D: 这项工程预算十多个亿,设计上必须一丝不苟,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后果不堪设想。
4、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俯gàn 别niu 却yù 悔qiàn 脱bō 啡mǎ 酸盐guī 仙露浆qióng
B: 红yīn 走niǎn 伶tīng 猥suǒ 宁wù 告xīn 马坡wéi 警报起dié
C: 修qì 负hé 胸头chán 雪qiào 念diào 朵儿gǔ 颠流离fèi
D: 累zhui 窗xián 逗tiǎo 持jīn 吞shì 铁niè 拾子jùn 应付自如yìng
5、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叱绌 岔气 妙手回春 谈笑风声
B: 缟素 愧赧 望眼欲穿 言简意赅
C: 倾刻 捷报 伤痕累累 思贤如谒
D: 麒麟 息灭 向雨腥风 尢精打彩
6、下列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匿笑(偷偷地笑) 喙(鸟和昆虫的嘴) 不毛之地(不长毛的地方)
B: 乌有(虚幻,不存在) 倏忽(忽然,很快)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兽类)
C: 清(清水) 枯涸(干涸,没有水)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D: 伫立(长时间站立)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滑稽(引人发笑)
7、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清秀旖旎的西湖风光令国内外游人流连忘返
B: 为了在科技比赛中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同学处心积虑 , 设计了各种造型的航空模型。
C: 为了纪念安徒生诞辰200周年,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令人赏心悦目的《安徒生童话》邮票。
D: 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有识之士特别提醒人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8、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

我们要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要A心无旁(wù)投入到新的改革征程中,每个人都要B尽职守(kè),不能袖手旁观,更不能媚上欺下,尽管有个别国家对我国的敌视根深蒂固,一天到晚C强不舍(guō),我们仍然要用D(qì)而不舍的精神,苦干、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A: 心无旁(wù)
B: 尽职守(kè)
C: 强不舍(guō)
D: (qì)而不舍
9、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固执己见 流连忘返 无拘无束 通霄达旦
B: 不动生色 遍稽群籍 不辱使命 置之死地
C: 蹑手蹑脚 津津有味 无可耐何 喜出望外
D: 心如铁石 博学多才 老成持重 寻章摘句
10、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反问)
B: 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静。(排比)
C: 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比喻)
D: 杜工部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要亲自到这地方,才可以领略到前人用字之妙。(引用)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1 )用“/”线给下面诗句划分朗读节奏。(每句画一处)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 2 )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沧浪亭记(节选)

【宋】苏舜钦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箕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注】①阜fù:土山。②并bàng:靠近。③纵广:纵横。④杠gāng:独木桥。⑤亏蔽:

掩映。⑥坳ào:低洼。⑦倚qí:弯曲的堤岸。⑧榜bàng:摇桨,划船。⑨幅巾:男子用布包头,不戴帽子,古人认为这是很随意的装束。⑩洒然:畅快的样子。⑪箕:坐时臀部着地两腿分开前伸,形如箕。⑫踞:蹲坐。⑬形骸:身体。⑭汩汩:沉浮。⑮磨戛:折磨。

( 1 )下列对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B: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C: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D: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 2 )修建沧浪亭之前,作者经历了一系列过程。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经过郡学,发现东面的弃地。
B: 纵横合计寻找了五六十里路。
C: 通过走访,了解这块地的来历。
D: 喜欢这块地,于是买下了它。
( 3 )《与朱元思书》中,吴均由山水美景引发了人生感怀——“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请摘抄本文中思想情感、表达作用都与之相近的句子。
( 4 )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 其地阔 自以为大有所(《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B: 旁无民 无何(《史记·周亚夫军细柳》)
C: 水之又竹 已而夕在山(欧阳修《醉翁亭记》)
D: 不亦哉 肉食者(《左传·曹论战》)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知入”与“知出”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2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 3 )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 4 )第⑤段画线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

( 5 )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感悟联想。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中国小说是来自民间的,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

在封建制度的上升时期,《诗经》、乐府、神话传说都是政府为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小说”本是“稗官”从民间搜集来,供施政参考的,志人志怪小说也是文人学习、参与民间创作的成果。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转向民间学习,从而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说话”艺术出现后,民间的话本如《三国志平话》等,都是既粗糙又不准确的,不能代表说话艺术的成就,也不能作为流传的读物;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与润色、丰富,从而得到了更高的艺术成就。这是具有规律性的情形。

( 1 )以上文字论述的是小说发展的规律,可是在第二段的论据材料中却提到《诗经》“乐府”,是否与观点不一致?请谈谈你的看法。
( 2 )第二段论据,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 3 )上文最后一句话中的“这”指的是什么?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请以“你是我最 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①请你从“贴心”“感激”“牵挂”“欣赏”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③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④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