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难则 既克 四境之内 B: 恢宏 殊遇 牺牲玉帛 C: 枉屈 倾覆 兴得之言 D: 踌躇 瀚海 锋峦如聚 |
2、 |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员干部中那种对群众疾苦无动于衷的现象基本消失了。B: 在2015年5月31日结束的香格里拉对话中,国防部发言人就中国礁岛问题进行了重申,可谓喋喋不休。 C: 曾经发生的沉船事故至今让师生心有余悸。 D: 想当年楚庄王韬光养晦 , 在春秋争霸中,一鸣惊人,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
3、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位于太行山深处。这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我 们到此,真有点儿置身于世外桃源的感觉。B: 在一次大型电视诗歌朗诵会上,殷之光先生声情并茂的朗诵,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所有观众,赢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C: 今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了强烈地震,房片倒塌,交通阻塞,通讯中断.灾后的芦山,重建工作千头万绪,百废俱兴。 D: 由希腊引发的欧债危机迅速蔓延到欧洲其他国家,但我们有理山相信,只要相关各国共同努力,攻坚克难,定会迎来柳暗花明的一天。 |
4、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丙辰”指干支纪年法的丙辰年,“不胜寒”意为“忍受不了寒冷”“何似”意为“怎么比得上”,“何事”意为“为什么”,“但愿”是“只希望”之意。 B: 词的上片词人由赏月抒发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但他最终不愿“归去”,是因为在“天上宫阙”里,自己会有“高处不胜寒”的不适,而无在人间“起舞弄清影”的欢乐。 C: 词的下片由月写到人,由自己联想到兄弟,由抱怨圆月到理解月圆,由月圆月缺的自然规律到悲欢离合的人生规律,由对生活的无奈到对生活的祝福,表现了词人理性的生活态度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 D: 中秋与明月是美好的时节和事物,离别与亲情是千古传承的无奈与温馨,如同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给自己给亲人也是给我们留下的美好祝愿。 |
5、 | 下面是文物组同学在网上参观敦煌文物之后,对自己喜爱的一件展品所作的描述赏评,其中修辞或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伎乐图》是敦煌壁画中的代表性杰作,画中的天宫乐伎悠闲雍容,落落大方,手持琵琶翩翩飞舞,当她使出“反弹琵琶”的绝技时,天国为之惊羡,时间不再流逝。 B: 莫高窟第45窟的大势至菩萨塑像是理想和艺术创作的完美结晶,俊美中蕴含着女性的妩媚,目光低垂,神情专注,仿佛正在侧耳聆听朝拜者的倾诉,实在是精妙绝伦。 C: 敦煌佛爷庙唐墓出土的“胡人牵驼图”花砖在敦煌画像砖中最为著名,砖上浮雕构图细腻,线条流畅,比例协调,生动地刻画出西域商人风尘仆仆奔波于丝路的情景。 D: 敦煌竹简内容包罗万象,除了有对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情况的记录,还有对《九九口诀》这本数学古籍的记载,谁能否认这些竹简在敦煌文物中没有独特价值? |
6、 | 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春节上演的电影《流浪地球》,强烈地震撼着观众的心,纷纷为导演的前瞻意识点赞。 B: 甘棠镇一年一度的“火龙”盛会,点燃开江人民歌舞升平。 C: 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在发展个性、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D: 2019年3月12日,昆山“反杀”案被写入201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并作为正当防卫典型案例公开发布。 |
7、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杨绛先生学贯中西,著述丰硕,成就非凡,享誉海内外。B: 是否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 C: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我们周围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 D: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市学校很多都在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的活动。 |
8、 |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B: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C: 谁能断言哪些狼籍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D: 塔克拉玛干的边沿有个罗布泊。 |
9、 | 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以前的科幻电影中的许多设想,当时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现在却不断变为现实。B: 与他人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方着想,不能只顾自己。 C: 常言道,独木不成林 , 一花难成春。一个人再能干,离开了集体也做不成大事。 D: 村民依靠当地的水库资源发展养殖业,走上致富路,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10、 | 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宋濂,字景濂,宋代文学家,《送东阳马生序》是他写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是一篇赠序。 B: 苏轼,北宋文学家。我们学过他的《水调歌头》和《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是词牌名。 C: 《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他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合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D: 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小说《孔乙己》选自《呐喊》。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日子是什么 梅绍静 日子是散落着泥土的小蒜和野葱儿 是一根蘸着水搓好的麻绳 日子是四千个沉寂的黑夜 是驴驮上木桶中撞击的水声 日子是雨天吱吱响着的杨木门轴 忽明忽暗地转动我疲惫的梦境 日子是一个含在嘴里止渴的青杏儿 是山塬上烈日下背麦人的剪影 日子是那密密的像把伞似的树荫 正从我酸痛的胳膊上爬向地垅 日子是储存着清甜思绪的水罐儿 正倒出汗水和泪水来哽塞我的喉咙 ( 1 )作者把日子比作什么?( 2 )为什么说“日子是储存着清甜思绪的水罐儿/正倒出汗水和泪水来哽塞我的喉咙”?( 3 )这首诗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4 )“日子是四千个沉寂的黑夜”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经历和感情?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苏武传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② ?且陛下春秋③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④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⑤?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⑥,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⑦,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⑧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⑨,与武决⑩去。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注释】①亡:通“无”,没有。②信义安所见乎:信义在哪里显现呢?见:通“现”,呈现。③春秋:年纪。④夷灭:被杀。⑤子卿尚复谁为乎:你又替谁(守节)呢?⑥亲近:皇帝的侍从。⑦斧钺:古代兵器,汤镬:古代大锅。⑧卫律:人名,与李陵一样,为投降单于的汉将。⑨衿:衣襟。⑩决:通“诀”。 【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班固所著《汉书》中的《苏武传》。苏武作为汉使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达19年之久,始终没有投降。 (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武使匈奴明年 安陵君固使唐睢使于秦 (《唐睢不辱使命》)B: 为武置酒设乐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C: 请毕今日之欢 录毕 ,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 《送东阳马生序》 ) D: 与武决去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两章) ( 2 )下列选项中加下划线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陵见其至诚 A: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桃花源记》)B: 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 C: 安陵君其许寡人 (《唐睢不辱使命》) D: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②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上,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一朵正开放着的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首先我觉得我比孩子们淡漠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没有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帮助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没有与日俱增,反而与日俱减。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重度的“荒漠化”了。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大沙漠?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
⑤那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是这个早晨的天使。他们对一只蝴蝶的同情、对事物的爱,是真正出自善良的天性和纯洁的内心。除了爱,他们没有别的动机,爱在爱中满足了。不求回报的爱,才是大爱、真爱。不求回报地去爱,也许才会获得事物本身乃至整个大自然更丰厚的回报。
(选自《读者》,有删改)
( 1 )文章中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体现在三件事上,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古诗文背诵:是负担,还是捷径?
①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由过去的 14 篇增至 72 篇。有论者认为,这给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
以负担论之,反而有审美享受的作用,甚至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
②58 篇的增加数量确实较多,但与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要求相比,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背诵数十万字。唐宋以来,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孟子》《左传》等 40 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有些人背诵得更多,如顾炎武、戴震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也有出色的背诵功夫。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说,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王国维则背诵了《西京赋》。
③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④多感官能够帮助背诵。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读本身就是多感官参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加上头、身体的动作,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的:“参与接受某种印象或是一组印象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这些印象就会越牢固地在我们的机械的和神经的记忆中扎根,同时也就会越真实地保存在记忆之中,以后回忆起来也会更加容易。”
⑤少年时发挥听觉记忆的作用,能够帮助背诵。少年的一个特点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他们都是通过“听”,记住了这些作品。
⑥重视最初的记忆,能够帮助背诵。在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背诵量是逐渐加大的。最初的记忆量很小,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滚瓜烂熟,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这些内容在
学生的记忆中深深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相关内容的基础。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此早有研 究,如乌申斯基就说:“儿童在学习中所学到的这些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越深,那么,以后的形象也就能够越容易和越巩固地为他们所记住,自然,如果在最早的和以后的
形象之间有联系的话。”传统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每一次都是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背诵下来 一些句子,这些句子作为“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的基础。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就在这里:老师对学生最初的背诵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记得非常牢靠,这些内容记得牢靠了,以后的记忆就容易了。
⑦从这个视角看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能明白,增加古诗文背诵恰恰 是为了长远的“轻松”打基础。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美学家朱光潜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正式地读,家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
( 4 )同桌小明认为古诗文内容太多,不愿意背诵,结合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你将如何劝说他?作文。
文题:那一天,阳光好温暖
要求: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②体裁要求:记叙文;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