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太原市第五十五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温泉寺的峭壁上,刻着斗大的四个字:“山泉水暖”。
B: 下雨了,不少人打了伞,红的、黄的、绿的、蓝的……饰着各种图案,远看,仿佛翩翩的彩蝶。
C: 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D: 近五、六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幸福观呈现出向现实性、生活性倾斜的特点。
2、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kǎi) 徨(fáng) 轻(jié) 深痛绝(wù)
B: 堂(nòng) 选(pìn) 元(xūn) 气冲牛(dǒu)
C: 无(yín) 然(hè) 猎(shè) 为人知(xiǎn)
D: 友(zhì) 微(shuāi) 明(lǎng) 而不舍(qì)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B: 《白杨礼赞》选自《见闻杂记》。(文光书店1943年版)
C: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D: 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4、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注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伤/新 揣德量力 息事人/缺毋滥
B: 粘/字 耀/头晕目 二/见不鲜
C: 家风/气凝神 妙趣生/飞来
D: 狭歌/心沥血 马厉兵/相濡以
5、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书共12篇,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文学作品。
B: 作者在书中说中国红军的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
C: 作者记录了自1937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D: 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6、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②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③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④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A: 暗喻对比和夸张借喻对偶
B: 借喻对偶和夸张借代互文
C: 借代对比和对偶拟人互文
D: 暗喻对偶和拟人借代对偶
7、下列各组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跚mán 婆suō 枝qiú 滋暗长qiǎn
B: 维xiān 酌zhān 强jué 无边无yíng
C: 车chè 峋líng 制 è 恹欲睡yān
D: bīn临 秀 qí 举zhù 横决荡zòng
8、

下列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金秋十月,金风送爽。校园艺术节的歌舞比赛如期举行。同学们身着各色艳丽的服装,花枝招展的,在舞台上展示着属于她们这个特定年龄的才艺。
B: 他们这群建筑工人真是太劳累了,竟然就在工地这块巴掌大的水泥地上栖息 , 纯属累不择地。
C: 茶山竹海被誉为重庆的后花园,一年四季层峦叠嶂,竹木吐翠,可谓美不胜收
D: 张老师有个绰号叫“无敌”。虽然不是班主任,但是,静息的时候只要他往门口一站,原本闹翻天的教室立刻就变得鸦雀无声了。
9、下面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B: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C: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 浅尝辄止不像是法布尔的做事风格。
10、请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为阻止疟疾危害人类健康,屠呦呦带领中国科学家团队研制出青蒿素系列药物。
B: 经过语文老师的细致解说,才使我们对读书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C: 《沁园春·雪》的作者是毛泽东在长征胜利结束后写成的。
D: 推进深圳垃圾分类工作的关键在于树立自觉分类意识和习惯。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1 )对这首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蒹葭》可以看做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两句写景,后六句抒情。
B: 第一章写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笫二章、第三章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相同,但是感情均比前—章进了―步。
C: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因此他上下追寻。
D: 全诗一唱三叹,充分表现了主人公对伊人的思念之情。
( 2 )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 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表现了人生的无奈与爱情的虚无。
C: 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
D: 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书上元夜游

苏轼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沽,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笑,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未必得大鱼也。

【注释】①己卯(mǎo):公元1099年。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dān)州:今海南省儋县,作者于1097年被贬至此。③民:指汉族人。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指卖者买者。⑤过:作者的幼子,随侍苏轼于海南。⑥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韩愈曾写诗述其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佳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欣起行 屠沽纷
B: 竹柏影也 自笑也
C: 夜无月 过问先生
D: 不知走海未必得大鱼也 未复有能与其奇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②放杖而笑,孰为得失?

( 3 )用/给下面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予 欣 然 从 之 步 城 西 入 僧 舍 历 小 巷

( 4 )(甲)(乙)两文作者所展露的胸怀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具体内容分析概括。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肩头一片雪白

胡子宏

①15岁那年,我在全县数学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后,被推荐到县城最好的实验初中读书。为此,父亲高兴得一晚上没睡着觉,千嘱咐万叮咛,希望我争一口气以后考上大学中专什么的。学校实行走读制,每天我都要骑着家里那辆老掉牙的自行车去上学,风雨无阻。

②条件的艰苦我不怕,可是,那所学校的同学几乎都是县城的孩子,尤其是在我那个班,有好几个县长、局长的孩子。当我穿着农家孩子的粗衣布鞋迈进教室时,顿时传来一阵哄笑声。随后就有孩子为我起了“土老帽”、“趿拉鞋”的外号。在花花绿绿、性格活泼的同学中,我特别敏感、孤独,对新环境充满了恐惧。许多次我推着破旧的自行车来到学校,就看到县长、局长家的孩子们从吉普车里下来,趾高气扬地斜视我一眼,我顿时感受到了一种难以忍受的歧视。

③好在我是一个特别勤奋的学生,基础又扎实,在学习上毫不吃力。半年以后,期末考试,我在班上乃至全年级都是第一名。班主任说:明天就要放寒假了,学校召开全体师生大会,每个学生要有一位家长参加大会,届时要对优秀学生颁发奖状和奖金。我兴奋不已,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我并不比别人差。这时,我听到邻座的几位局长的孩子在嘀咕:那个“趿拉鞋”,也会考第一,“土老帽”……我悄悄地离开学校。考了第一,仅给了我片刻的兴奋,随即自卑又涌上心头。

④回到家里,我把成绩通知单递给父亲,父亲乐得合不拢嘴。当我告诉父亲明天要开全体师生家长大会时,父亲立刻张罗开来,叮嘱母亲翻箱倒柜找出春节时他才舍得穿的那件皮大衣。可是我说:“爹,你别去了,人家的父亲都是城里的干部……”(A)父亲的笑容一下子凝固了。我转过身,鼻子不禁又酸了起来,心想:父亲,你为什么不也是干部,你怎么偏偏当一辈子农民……

⑤第二天天未亮,窗外刮起了呼呼的北风,窗户的塑料纸被吹得啪啪作响,外面是一片片的雪白。我摸索着穿上衣服收拾书包。父亲说:“我送你去吧,下雪了……”我说:“你就别去了,不就开个会吗?再说,别人的家长是干部,你又不会发言……”打开屋门,一股风雪涌进屋来,好大的雪,(B)我往书包里塞进两个窝头和一块老咸菜,咬咬牙,冲进风雪之中。凉凉的天,凉凉的心:父亲,对不起您了,我是真心想让您分享我的光荣的,可是,班上就我一个乡下孩子,那么多家长,就你一个人种地的……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当学校响起预备铃时,我迈进学校的大门。雪仍纷纷扬扬地下着,几辆吉普车和轿车很显眼地停在操场上。

⑥铃声响过后,校长登台讲话,校长的讲话不时激起同学们和家长们的一阵阵掌声和笑声,而此时的我身上冷得厉害,肚子饿得厉害,心里孤单得厉害。我无心听校长的讲话,随意把目光投向窗外的风雪,就这么一刹那,我惊呆了……

⑦父亲,父亲来了!他正透过一扇玻璃向里望,仔细聆听着校长的讲话。我扬扬手臂,父亲看着我,向我使劲摆摆手。风正吹,雪正舞,父亲的肩头一片雪白……

⑧一阵掌声响起来,有同学使劲扯扯我的衣服,校长正叫我的名字,同时手里展开一张鲜红的奖状:我下意识地走向讲台,校长很慈祥地凝视着我。一刹那,我的泪水涌出眼帘,我手指窗外……礼堂里所有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窗外,投向我的父亲。校长一个箭步下了讲台,打开门。风雪呼啸着涌入礼堂,父亲跨进来,抖落身上的一层雪花。

⑨我说:这是我的——父亲!热烈的掌声响起……

⑩放学时,我和父亲步出礼堂,父亲说:你其实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勤奋,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 1 )通读全文,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概括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孤独恐惧——________——自卑于心——________

( 2 )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描写方法及表达效果。

(A)父亲的笑容一下子凝固了。

(B)我往书包里塞进两个窝头和一块老咸菜,咬咬牙,冲进风雪之中。

( 3 )小说多次描写风雪,其作用是什么?

( 4 )聪系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 5 )这篇小说意蕴丰富,引人深思,请结合作品,谈谈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当你不是世界的中心

①海水容纳百川,水以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坚,却从不居功。清风飘送花香,雨水润物无声,这温柔敦厚的自然总是厚德载物,却又不事张扬,更不会以造物主自居。那么自称万物灵长的我们,更应该学会不以自我为中心。

②只有当你不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的时候,你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只有跳出自我,才能认识自我。“天朝上国,物产丰盈,本不必与外夷互通有无”,正是清朝常常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没有认识到自身各种弊病,从而日益落后于世界。后人再看历史,无不扼腕叹息。因此,跳出自我,并审视自我,才能认识自我,并完善自我。

③不以自我为中心,就要有谦和的姿态。北大校长、国学大师季羡林以一位平凡老者的身份替一位入校新生看行李,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不恼不怒,反倒用一句“没关系”化解了那名新生的不安。著名影星林志玲在参加一个宣传活动时,很多经销商都和她握手。有人注意到身高174公分又穿着高跟鞋的林志玲,一定会膝盖微弯,蹲到和对方一样的高度,眼神平视地和对方握手。那天她总共蹲了八十几次。生活中,有些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对每个人都保持一种“高姿态”,这种人其实最无实绩。反而是季羡林和林志玲这样的人,以谦和的姿态平等待人,更显高贵。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都需要学会尊重他人,不以自我为中心,保持自身的风度与姿态。

④不以自我为中心,还要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世界,而不单从自身出发。或许你以为自己是万众瞩目的大明星,是舞台的焦点,可是,在一个农民眼里,你只是个普通的人,远不及他的庄稼重要。或许你正逼着自己的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殊不知在他们眼里,蓝天、白云、草地、游戏才能构成最美的童年。所以,在别人眼中你不一定耀眼,你要用他人的眼光看到自己的卑微。在孩子眼中,你奉为金科玉律的东西可能一文不值,所以你要以孩子的眼光去帮助他们找到幸福与快乐。从他人的角度看世界,你将看到更绚丽的色彩。

⑤不以自我为中心,还要善于向他人学习。“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万事万物皆有其闪光的一面。师法自然,小草的坚韧,大树的昂扬,细流的执著,大海的宽容……都会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师法大师,圣贤的哲思,大儒的风范,永远是我们追随的目标;师法凡人,芸芸众生里有很多普通人更值得我们学习。“当代雷锋”郭明义,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爱心,几十年如一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不顾个人安危勇救学生……这些平民英雄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示出来的人性光辉,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地学习中成长起来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向他人学习是不以自我为中心的更高境界。

⑥当你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你将明白众生平等,从此不再轻视一只蝴蝶、一片落叶,你将读懂无言的自然和多彩的生活。2~5段具体阐述为什么不能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2 )选文划线句子运用了那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3 )选文第②、③两段能否调换顺序?请简述理由。
( 4 )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和选文的观点,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应该怎样做。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1)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
11月4日,光明中学举行了爱心义卖活动。作为校报通讯员,请你写一则消息,报道此次义卖活动的情况。(自拟标题,内容符合要求,语言通顺,不超过200字)
(2)根据题目,按要求写作。
每个人都希望把事情做得很完美,在做事的过程中奋力地追求着完美,成功之后享受着完美带给我们的快乐;当然,也有可能在品尝了艰辛与痛苦之后,没有达到完美,但追求完美的过程,同样可以给我们带来思考和启迪……请你以“ 完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补全题目并抄写在答题纸上。
②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③字数600~800之间。
④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