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对语法知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夏天,我想青城山应当算作最理想的地方。在那里,虽然我只住过十天,可是它的幽静已拴住了我的心灵。在我所看见过的山水中,这里只有没有使我失望。到处都是绿,目之所及,那片淡而光润的绿色都在轻轻地颤动,仿佛要流入空中与心中似的。这绿色像音乐,涤清了心中的忧虑。 A: “涤清”“忧虑”都是名词,“轻轻地颤动”“空中与心中”都是偏正短语。B: “夏天,我想青城山应当算作最理想的地方。”这个句子中,“夏天”作主语。 C: “虽然我只住过十天,可是它的幽静已拴住了我的心灵。”句是因果复句。 D: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的方法是:把“这里”和“只有”调换位置。 |
2、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不但见钱眼开,而且是个有名的吝啬鬼。 B: 我的奶奶年轻时是个端庄贤淑的大家闺秀。 C: 报到那天,我在陌生的教室里与五十多位同学不期而遇。 D: 这篇文章观点十分新颖,见解十分深刻,的确不同凡响。 |
3、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们感谢他光临做客,惋惜他即将离去,两种情感都溢于言表 , 这实在是一次完美的送别了。B: 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这不是危言耸听。 C: 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雕像,端坐平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 D: 几十年来,作者多次想把心里话向这位知心朋友倾诉,可是都失之交臂。 |
4、 | 下诏书招安梁山泊义军的皇帝是( ) A: 宋仁宗 B: 宋神宗 C: 宋徽宗 D: 宋太祖 |
5、 | 将文后句子回填文中横线上,顺序恰当的是( ) B: (1)(2)(3) C: (2)(3)(1) D: (3)(2)(1) |
6、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B: 《资治通鉴》是北方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孙权劝学》出自此书。 C: 《故乡》《风筝》都出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 D: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出自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诗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7、 | 下面这段文字的恰当顺序是( ) B: ①②④③ C: ①④②③ D: ③④②① |
8、 | 恰当地嵌入书名、地名、人名是写对联的技巧之一。孙伏园悼念鲁迅先生的挽联,就巧妙地嵌入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名称和主编的刊物名称,意中有意,感人至深。在下面对联的横线处,依次填写作品名称或刊物名称,与原联相符的一项是( ) 踏____,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____; 痛____,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____。 A: 毁灭 彷徨 莽原 呐喊B: 莽原 呐喊 毁灭 彷徨 C: 莽原 彷徨 毁灭 呐喊 D: 毁灭 呐喊 莽原 彷徨 |
9、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想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水平。B: 爸的收入很低,还不能养活一家人的生活。 C: 除非加强对抗性训练,中国足球才有可能走向世界,否则连亚洲也冲不出去。 |
10、 | 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它是继唐传奇小说之后,中国文言小说的又一高峰。课文《狼》就选自其中。 B: 与人交往中使用敬辞或谦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用 “尊君”“令堂”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家慈”称自己的父亲。 C: 安徒生是丹麦著名作家,代表作有《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D: 《金色花》和《荷叶·母亲》都是以表达对母亲的爱恋为主题的散文诗。前者以儿童的视角表达对母亲的依恋;后者以荷叶比喻母亲,赞颂伟大的母爱。 |
阅读古诗,回答相关问题。 B: 诗人在首联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 C: 颔联“怀旧空吟闻笛 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作者怀念被贬受害的朋友,回乡恍如隔世的感慨。 D: “暂凭杯酒长精神”写作者有些消极低沉,只有喝了一杯酒后才 会稍微振作起来。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郑和,云南人。成祖欲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①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②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③,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帝大悦,爵赏有差。十年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十四年冬,满剌加等十九国遣使朝贡。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节选自《明史:郑和传》》 【注释】侪(chái):同辈。②赍:携带。③占城:仿越南南部。 (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成祖欲示中国富强 ________ ②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 ________ ③帝大悦,爵赏有差 ________ ④所历凡三十余国 ________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以次遍历诸番国”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B: 策之不以其道 C: 全石以为底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 4 )请写出选文中能从侧面印证郑和下西洋是“盛事”的两个句子。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②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到1910年。英国植物学家利用铂作为电极放入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1984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太空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物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到了80年代末,细菌发电有了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释放电子向阳极运动,从而产生电能。操作时还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液,来提高生物系统输送电子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地充入空气,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物。据计算,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其效率可达40%,远远高于现在使用的电池的效率,且能持续数月之久。即使这样,还有10%的潜力可挖掘。
③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计算表明,一个功率为1000千瓦的细菌发电站,仅需要10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每小时消耗200千克糖即可维持其运转发电。这是一种术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锯末、秸秆、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
④现在,各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美国设计出一种综合细菌电池,里面的单细胞藻类可以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然后再让细菌利用这些糖来发电。日本科学家同时将两种细菌放入电池的特种糖液中,让其中的一种细菌吞食糖浆产生醋酸和有机酸,而让另一种细菌将这些酸类转化成氢气,由氢气进入磷酸燃料电池发电。
⑤人们还惊奇地发现,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最近美国科学家在死海和大盐湖里找到一种嗜盐杆菌,它们含有一种紫色素,在把所接受的大约10%的阳光转化成化学物质时,即可产生电荷。科学家们利用它们制造出一个小型实验性太阳能细菌电池,结果证明是可以用嗜盐性细菌来发电的,用盐代替糖,其成本就大大降低了。由此可见,让细菌为人类供电已经不再遥远,不久的将来即可成为现实。 (选文有改动)
孤灯小卷
包利民
①我记得小时候,总停电,那时就喜欢看书。常常在晚上,在自己住的小屋里点一根蜡烛,然后捧一本薄薄的书,倚在枕上看。或者是课外的作文书,或者是借来的小人书,虽然没有什么厚重的名著,可是在摇曳着微黄的烛光里,每一个字都生动得像要开出花来。
②仿佛在那样的夜里,只剩下一盏灯,一本书,还有我明亮的眼睛。不同于普通夜读的意味,这里夜只是一个背景,读也只是一种状态,多年回望而落于心底柔软处的,却是那盏灯,那本已不记得内容的薄册。
③大学时读的书就多起来,中外名著开始大量阅读。可是在夜里,我依然喜欢拿一本薄薄的书,并不一定是名著,总之是在夜色里能入我心的。宿舍里到时间就停电,起初我们都是拿个小手电,用被子蒙头盖脸,在被窝里看书。后来我就觉得没有感觉,而且很难受,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于是在一个夏夜里,熄灯很久之后,我偷偷溜出宿舍楼,拿着一本书。最后看到宿舍后面的路边有一盏路灯,对面是女生宿舍,灯下是一个台阶,我就坐在那里。
④已记不清有多少个那样的夜晚了,头顶孤灯相伴,洒下一片柔和的光。长长的风偶尔飘来一丝,吹得身旁的草叶细细地响。星光月色都被身后的楼房阻挡了,只有这一盏灯还亮着,只有这本书还翻开着,只有我还醒着。
⑤后来毕业,然后就是辗辗转转,在世事的风尘劳碌中,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仿佛心境全然改变。可是每到睡前,还是习惯性地拿本书,心思却不知飘忽到何处。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住在工厂的宿舍里,很大的一个屋子,三个人。我的床在一个角落,每到夜深,当室友的鼾声响起,我便拧亮床头那盏小小的台灯,让它只照着我的那一角黑暗。那时看的多是薄薄的杂志,看那些小小的文章。在文中那些寻常的烟火人生里,努力去找寻能贴进我心灵的东西。
⑥有时候会遥思古人灯下读书,月影小窗,一灯如豆,那一幅读书的剪影该会有直入人心的魅力。虽然已无复古人之风,可在属于我属于书的那些夜里,总会有一些心绪是与古人相通的吧。就像一个朋友曾给我讲,他在工地上当力工的时候,每天都干活到很晚,匆匆吃过饭,别的工友或鼾声如雷或出去游荡,他就躺在大通铺上,借着一点灯光看一本从家里带的书。他说多年以后,那些苦那些累都已淡忘,只有那看书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柔柔在心。我想,那样时刻那样的一个身影,也应是有着一种魅力吧。
⑦在一人一灯一书的夜里,别的都会悄然隐退,世界上只有那一点光、一卷丰盈和一缕思绪。那样的晚上,放下书,熄了灯,便会有一枕恬然而带着书香和希望的梦在等候。
⑧在学校的网站论坛上,有个男生发贴说:我记得那时,在深夜里,总有个人在楼后的路灯下看书,我每次站在窗前就能看见。也不知是哪个年级的同学,也不知看的是什么,总之很专注的样子。那个身影,曾给了我许多感动和力量。
⑨下面不少人跟贴,也有人说一样注意过那个身影。一个女生说:是啊是啊,我也看到过,一盏路灯,一个坐在台阶上的读书人,像一幅剪影,真是美极了!
选自2016年6月7日《教育导报》
( 1 )根据文章内容,将文中其他不同场合的“孤灯小卷”的夜读概括出来。夜读一:小时候点蜡烛倚枕夜读
夜读二:________
夜读三:________
夜读四:朋友在工友熟睡后大通铺上就灯夜读
( 2 )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完成下面两题。①可是在摇曳着微黄的烛光里,每一个字都生动得像要开出花来。(请品析该句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②多年回望而落于心底柔软处的,却是那盏灯,那本已不记得内容的薄册。(结合语境分析加点词的含义)
( 3 )结合语境,谈谈文章第四段划线句子在描写景物上有什么独特的表达效果。在中华文化浩瀚的星海中,涌现出了许多璀璨耀眼的作家,他们大多已经作古,但是他们的作品却流传至今,影响了一代代的学子。假如某一天,他们突然来到你身边,你最想见到谁?你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
请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作文。
要求:叙事要抓住细节表达真情实感;要抓住外貌、语言、动作、心理上的特征,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写出人物的精神;安排好行文线索和全文结构,围绕中心筛选和组织材料;要有丰富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小见大,突出中心。
写一篇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