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新疆南湖实验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中的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中华儿女要牢记历史的教训,再也不要重蹈覆辙了。
B: 季羡林教授对北大学子深情地说:“你们都是天之骄子 , 要懂得报效祖国呀!”
C: 下了一夜的大雪,早上推窗一望:啊,真是一个红装素裹的世界!
D: 我们在理解课文的时候千万不要断章取义 , 造成不必要的错误。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 《沁园春 雪》中“数风流人物”是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B: 鲁迅的小说《故乡》写“我”与中年闰土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这里的“厚障壁”是指精神上的隔膜。
C: 法国作家莫泊桑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我的叔叔于勒》就选自其小说集《羊脂球》。
D: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生精力著成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史记》。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虽然衣着朴素,但身材高挑,在众多高个子中也能鹤立鸡群
B: 沉迷游戏的风气在班级潜滋暗长 , 我们要警策自己,不要让手机毁了自己的前程。
C: 这伙犯罪分子十分嚣张,竟以锐不可当之势冲向善良的群众。
D: 他有做饭的天赋,做出来的饭菜色香味俱全,油光可鉴
4、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词性相同的一项( )

①能以径寸木 ②箬篷覆 ③闭,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④石青修 ⑤左臂挂念珠倚 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②③
D: ①④⑥
5、下列划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研制青蒿素的过程中,作为一位组织者和参与者,屠呦呦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
B: “六一”儿童节那天,志愿者和孤儿院的孩子们一起唱歌、跳舞、玩游戏,共享天伦之乐
C: 省首批“产镇融合示范镇”共有13个乡镇入选,我市桥头河镇一路过关斩将 , 以“蔬菜小镇”冠名上榜。
D: 站在曾国藩故居前,我不禁浮想联翩 , 时空转换,似乎看见了这伟人驰骋疆场的英姿。
6、

下面的情境中,用语不得体的一项是( )

学校举行书法展示活动,同学们邀请你当场挥毫,你推让不过,说:“好吧,那我只好献丑了。”作品完成后,你谦虚地对大家说:“写得不好,见笑了!”组织活动的老师奖给你一件礼物,你对老师说:“谢谢老师,这礼物我就笑纳了”。你的书法老师应你之邀参加了这次活动,你对他说:“感谢您百忙之中光临指导!”

A: 献丑
B: 见笑
C: 笑纳
D: 光临
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对媒体日前先后表示将自动减薪。
B: 炎热的酷暑,在浓荫密布的树下乘凉,的确是一件乐事。
C: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D: 通过这次上岗前的集中培训,使他们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8、

下面情境中,小晨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小晨和小鹏约好周末一同去科技馆参观。小晨去小鹏家找他,小鹏的奶奶开了门。

A: 我要找一下小鹏,我和他去科技馆参观。
B: 您是谁啊?小鹏在家吗?我找他有事。
C: 您好!是奶奶吧?我是小晨,我和小鹏约好去科技馆,他在家吗?
D: 您好!我想找小鹏去科技馆,你让他马上出来。
9、

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 弃(bìng) 腼腆(miǎn tiǎn) 淅沥(xī lì) 身(jǐ)
B: 益(bì) 瑕疵(xiá cī) 息(qī) 自(xǔ)
C: 家(juàn) 粗(lì) 雕(lòu) 溅(bèng)
D: 慢(dài) 迫(jiǒng) 茅顿开(sè) 荟(cuì)
10、

请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 “花朵儿一串 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 《惠子相梁》选自道家经典著作《庄子》。
C: “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是做事的标杆”中“ 做事的标杆”是主谓短语。
D: “迈进金黄的大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的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这句中的破折号使用是错误的。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1 )《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作者是________(人名)。
( 2 )下面对《渡荆门送别》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题,叙事为主,交代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 颔联“山随平野尽”一句中,“随”“尽”化动为静,视野辽阔,境界高远。
C: 颈联两句诗,描摹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宛如两幅图画,美极了。
D: 尾联诗人借家乡之水对自己的恋恋不舍,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1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有龙则________

②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③可以素琴________

④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

(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 3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
A: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B: 文中统领全文,表明作者品德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C: 文章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等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
D: 作者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的品德高尚。
( 4 )古代的文人大多喜欢用“托物言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志趣,那么作者借陋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和志趣?对你有什么启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月到中秋

①又是一年中秋时节。

②窗外月光如泻,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迷人的薄纱,显得宁静而又安详。天上明月如盘,一如我小时候看到的模样。

③天渐渐黑下来。牛和羊都陆续从田间牵回村子,苦累的庄稼人今天比往常早一些收工了。漫长的秋收时节,人们起早贪黑的,收了水稻掰玉米,种完芝麻种黄豆,砍过红麻刨红薯。农活一件接着一件来,真难得歇一口气儿。秋收大忙时节,每家的壮劳力没日没夜地干活,象是在偿还自己祖祖辈辈还没有还完的债。

④月亮出来了,是一轮满月。在蓝色的天空和白色的云彩里面,慢慢地移动。月到中秋,家家的喜气都从大人小孩儿的心眼里冒出来。每一家都忙着做饭了,屋顶的炊烟在明亮的月光下白白的,在空中弥漫。村庄开始热闹起来,不时可以听到孩子们的嬉戏声,谁家的收音机里还播放着刘兰芳说的评书《岳飞传》。

⑤一家一户的人们都围在晚饭桌旁边。尽管物质条件比较差,但是到了中秋,还是要讲个排场。红烧猪肉端上来了,厚厚的长条形,上面用褐色色素和调味品打点,油腻腻的、喷喷香,比现在的猪肉要香上许多。自家养的小公鸡也端上来了,接着,乡下的土菜如四季豆啦、洋葱啦、豆芽儿啦、咸鸭蛋啦,也都陆续上齐了。中秋是乡村的“美食节”,满满一桌子,真是寻常难得吃到的美味!除非家里来了稀客,平时绝不会是这么丰盛的。主妇从厨房里出来,洗脸洗手然后入座,全家人算是坐齐了。男劳动力举起酒杯美美地品着,孩子们则急忙伸筷,埋头大嚼,一饱口福。狗儿乖巧地趴在桌子底下,专注地啃骨头。喝酒的人耳根开始发热,菜也吃得差不多了,白米饭一碗接一碗地端上桌子。这时候如果有谁走在小村里,就会闻到整个村子到处都是新稻米和红烧肉的香味儿。

⑥快吃完晚饭的时候,有的小孩也已溜下饭桌,呼朋引伴,背着大人悄悄地潜伏到谁家的菜地里去了。以往他们听大人说,八月半的晚上,端一盆水放在菜地里的豆架或辣椒架下,耳朵贴在水面上,侧耳倾听,准能听到月宫里面嫦娥和玉兔的悄悄话儿呢!在娃娃们的世界里,充满了对这个美好传说的无限向往。他们叽叽喳喳地挤在菜架子底下,眼睛盯着刚刚端出来的半盆水,屏住了呼吸。领头的孩子先把耳朵贴到水面,好像并没有听到什么。别的孩子也一个接一个换着听,还是没有!抬头看看天空中,月亮似乎比黄昏时更高,更圆了,仔细看去,月亮里面影影绰绰的,好像是吴刚在砍桂花树。失望写在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有个捣蛋包乘别的孩子不备,呼哨一声:“听,有声音了!”话音未落,一抬手,“哗啦”一声,把半盆水就掀翻到菜园里。大家嘻笑着、骂着,一哄而散,把菜园子踩个乱七八糟。

⑦月亮已经升到高空,蓝白色的天空比平时更显得高远。村里村外吃过饭的大人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大家围坐在院子里,各自品评着谁家的红麻长得旺势,谁家的水稻又遭了虫灾。有的三三两两走出村子,到庄稼地里去散散步,也散散心。凉风习习,寒蛩等秋虫在愉悦地鸣叫着。白雾茫茫,露水已经打湿了每一片庄稼的油绿的叶子。早种的芝麻正在忙着开花,洁白的花朵垂着青露。仔细倾听,能够听到清脆的“啪嗒”“啪嗒”的露珠落地的声音,更显得几分静谧。

⑧月色如水,村口张家李家,家家都把月饼拿出来一块儿品尝。每家都是那种大约半斤重的老式月饼,厚厚的、圆圆的、黄澄澄的浸润着油彩。掰开来,红色的、绿色的甜丝,无色的冰糖,黄色花生瓣儿,都露出来,让人真想立刻咬上一大口。孩子们围着大人撺掇起来,大人们假装呵斥孩子,一边教育孩子要尊敬老人的道理,一边先掰开一半儿递到老人手里。孩子们有心无心地听着,分得一半块,只顾欢天喜地地跳跃着、品尝着。老人们用所剩无几的牙齿咀嚼着香喷喷的月饼,阅尽沧桑的脸上写满一生的幸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知他们是不是也在思念远方的亲人,祝愿亲人们此时此刻也能够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能够一起赏月,共度良宵!

⑨夜已深沉,月儿更明。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乡。

(文/一竿烟雨 有改动)

( 1 )选文以“又是一年中秋时节”开头,有何作用?
( 2 )从文中摘录相关语句,说明作者对“小时候”中秋夜的记叙顺序。
( 3 )结合全文,简略说说第⑦段中加横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 4 )选文结尾说“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乡”,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庄稼汉们的“希望”是什么?

阅读段文回答问题
上天种的花
古草
①记得小时候,在院子的墙根处,看到一朵异样的植物,正在玩耍的我们姐弟仨惊奇地叫起来。
②这绝对不是一般的植物,以前从没见过,它白白的圆而厚的叶盘,肉鼓鼓肥嘟嘟的,支撑它的也是胖乎乎的根茎,憨态可掬的样子,让人欣喜不已。整个模样,像一把白色的伞,忍不住用手轻轻地触摸它。我叮嘱弟弟妹妹小心点,唯恐一不小心,碰坏了它。它的形状和我们以前见到的“狗尿苔”有点类似,但那种狗撒尿而形成的植物,长着灰不啦叽、薄薄的几乎没有一点厚度的叶片,细而瘦弱的茎杆,看着就让人生厌,没过两天就被太阳晒得蔫巴了,无精打采地耷拉下它被风干而裂成几个口子的叶片,最终萎缩、瘫倒在地面上。
③眼前这个是什么呢?从没人种植,怎么凭空生出了这样一个让人喜欢的东西?它肥硕的根,扎在浅浅的墙根上,阳光照不到它,雨水淋不住它,又没有肥沃的土壤,如此贫瘠的环境,却富有生命力地生长着,简直不可思议。我们拉了母亲来看,她说这是蘑菇,和那“狗尿苔”是一类的,但“狗尿苔”有毒不能吃,这蘑菇是像肉一样可以吃的好菜呢,好好看着它,再停两天就可以采下来了。
④听着母亲的描述,我们好像已经吃到嘴里似的,心里美滋滋的,只有到春节才可以尝到肉的岁月里,突然知道了世上还有和肉一样吃的好东西,当然是乐不可支了。为了防止鸡、鸭、小猪来糟踏,我们就日夜严加看守,弟弟找来个破碗扣着它,我们就不时地揭开碗看看它生长的进度,等稍大了些,在它旁边搭建一圈小篱笆,以防它惨遭袭击,几颗心像保护宝贝似的既紧张又喜欢。
⑤终于成熟了。我们把长成的蘑菇,小心翼翼地摘下,母亲把它洗净后一点点地撕碎,下到面条锅里的时候,我们就双手支着小脑袋,眼巴眼望地等着饭菜飘香的时刻。
⑥往日只洒些盐巴的素面条,寡淡无味,现在有了这像灵芝一样的好蘑菇的浸润,吃起来格外有味道。绵软、滑溜、细腻但富有韧性的蘑菇,虽没有母亲说的如肉一样的香,但却没有肉的油腻,也确实是少见的爽口,我怀疑天地间的精华,都浸透在它丰韵的身上了,只可惜太少了,每人碗里只有可怜的几片。
⑦后来眼睛就格外留意潮湿的墙根处了,居然又幸运地遇到了几个盛开如花的大蘑菇。
⑧“妈妈,这样好吃的蘑菇,为啥别人家里没有呢?”
⑨母亲认真地想了一下说:“孩子,这是上天种的花啊,他看咱家的孩子乖,就把他种的花,移给了咱几棵。”母亲用温暖的手抚摸着我们的头,慈祥地笑着
⑩是么?怪不得只我们家有呢,一时我们就骄傲地昂起了头。读了两年书的母亲,大字不识几个,也就会写几个歪歪斜斜的字而已,给我们讲不来做人的大道理,更不会讲“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的故事来感化我们,但她的“上天爱乖孩子”的道理,通俗易懂,我们欣然接受了。想啊,我们是乖孩子,上天都知道,上天怜惜我们的清苦,把他心爱的花,都赏给我们吃呢。
早不记得我们那时是不是真的很乖,但从此,我们时时都在注意自己的言行,尽力做得听话、懂事,不惹母亲生气。在家里,每当有好吃的时候,我们从不争不抢,你推我让。在外面,我们不淘气,不惹厌,友善地和身边的每个人相处,母亲满意的笑容,就常常在脸上挂着了。
⑫其实我们不知道“人在做,天在看”的说法,但总认为有一双意味深长的眼睛,时刻在天上方严肃地注视着,自己是一览无余地暴露在那双法力无边的视力之内,所以我们坦诚做人,不偷不拿,不骗不坑,我们爱自己的手足和亲人,进而去爱他人,爱这个人间。
⑬如今我们都已长大,都是再平凡不过的人,融入到洪大的人流中,就像一滴水涌入江河毫不起眼,但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都得到了上天种的花
(选自《智慧》,有改动)

( 1 )阅读选文第①——⑩段,完成下面表格。

事件发展过程AB采摘蘑菇品尝蘑菇
人物内心变化紧张喜欢D满足骄傲

( 2 )选文第②段描写了“狗尿苔”的样子,有什么作用?

( 3 )选文第③段“简直不可思议”的原因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 4 )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终于成熟了。

( 5 )选文第⑨段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 6 )选文第⑪段划线的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 7 )选文第⑨段和第⑬段中“上天种的花”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请以“顺境助我成长”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任选一题;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600字以上;④文中不得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