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 , 落笔也要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才好。 B: 小吴同学,一遇到不明白的知识,就缠住老师问过不够,总要问个山穷水尽才满意。 C: 在废墟里埋了一天一夜的他竟安然无恙 , 简直是个奇迹。 D: 我们在听取别人意见时,一定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千万不能断章取义。 |
2、 | 选择与例句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词语。 ( 1 )如鸣珮环( ) A: 鸟鸣百啭 B: 不平则鸣 C: 百家争鸣 D: 一鸣惊人 ( 2 )潭中鱼可百许头( ) A: 问渠哪得清如许 B: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C: 封官许愿 D: 高可二黍许 ( 3 )水尤清冽( ) A: 怨天尤人 B: 无耻之尤 C: 以儆效尤 D: 效果尤佳 ( 4 )以其境过清 , 不可久居。( ) A: 清锅冷灶 B: 为官清廉 C: 清风明月 D: 水至清则无鱼 |
3、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缠络 脑髓 纳凉 人生鼎沸 B: 蝉蜕 蜂密 纠纷 见义勇为 C: 探测 赠送 寂静 花团锦簇 D: 夹逢 软弱 矮小 废寝忘食 |
4、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脂肪 (zhī) 颠簸(bǒ) 随声附和(hé) C: 自诩 (yǔ) 涨红(zhǎng) 杳无消息(yǎo) D: 修葺 (qì) 参差(cēn) 迥然不同(jiǒng) |
5、 | 下列有关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通常男子20岁、女子15岁行成人礼,其中,男子成人礼叫冠礼,女子成人礼叫笄礼。人们又分别将男女举行成人礼的年龄叫做弱冠之年和及笄之年。 B: 明清的科举制度中,全省的考试一般称为“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参加的就是乡试。 C: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赠序,即临别赠言。《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 D: 《战国策》是西汉左丘明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整理编辑而成的史书。 |
6、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学校开展的感恩活动,掀起了同学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增进了彼此的友谊。B: 为了防止失窃事件不再发生,保安部门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 C: 扬州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原因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D: 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
7、 | 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③。 【注】①董颖:北宋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摸。③钓舟:指行舟。 A: 诗的前两句用“万顷”、“一双”数量上的对比,写出秋景的辽阔澄明,创造出开阔明朗的意境。B: “镜天飞雪”运用比喻,将天空的明澈与鸥鸟的姿态色彩生动表现出来。 C: 用“摩挲”“汝”将柳树拟人化,既赋予柳树以人情,也表达了诗人羁旅漂泊的离情别绪。 D: 全诗由江上景写到心中情,格调灰暗,表现出诗人颓废悲观的屡屡情思。 |
8、 | 下列对古诗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归园田居》中“但使愿无违”的“愿”指诗人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B: 《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诗人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C: 《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D: 《行路难》中“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表现了诗人因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思念之情。 |
9、 | 下列各组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斩钉节铁 胸有成筑B: 秀手旁观 浮想联偏 C: 形影不离 天伦之乐 D: 声名狼籍 脑羞成怒 |
10、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摧枯拉朽 记忆尤新 震撼人心 笼罩 B: 世事苍桑 重峦叠嶂 色彩斑斓 荟萃 C: 天翻地覆 恢宏壮丽 殚精竭虑 缅怀 D: 从容不迫 眼花瞭乱 震耳欲聋 由衷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阳湖①道中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同列犹不能平。 ( 2 )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 ①是小子亦参政耶 是: ②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佯: ③同列犹不能平 犹: ④蒙正遽止之 遽: ( 3 )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组的一项( ) A: 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 B: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C: 至之市 。 D: 不问之何损。 ( 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 ②时人皆服其量。( 5 )本文赞扬了吕蒙正怎样的品格?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读“死”书与读“活”书
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我们现在谈的是中学生的读书。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受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不如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由于书是文字构成的,中国的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读“死”书,就是要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功夫。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我这样讲,是从我个人的切身感受出发的。首先,我有感于“四人帮”时的“假、大、空”,给我们的学风和文风所造成的危害。其次,我总结了过去的失误,年轻时,我读书,喜欢从兴趣出发,强调读“活”书。结果许多基本知识都还没有搞通,就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以至什么都没有真正学到。年纪大了,回首往事,不胜懊恼。
所以,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死”与“活”,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死”与“活”的关系,大概有如书籍与金钥匙的关系。我们先要有书籍,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人生百年,困厄总是不期而至。哭天抢地者有之,痛定思痛者有之,义愤填yīng者有之,悲情兮兮、做挺胸脯状往前走的人也不少。但说到用俏皮的方式来应对,变费为宝,就不多了。
我们从来不缺乏直面不幸的决心、勇气、气慨。缺的是跟不幸说拜拜的神来之笔。是从灾难中找到财富与希望的奇思妙想。是那么一点点福至心灵。是凄然之后潇洒放手、然后拈花一笑的艺术。
2020年新春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无数为国奉献、敢于担当的英雄人物。
请你以“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我们在行动!”为题讲述自己或身边的人敢于担当、抗击疫情的故事。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