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宜昌市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面句子的恰当译文是( )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A: 皇宫中和相府中,都是一个整体,奖赏好的惩罚坏的,不应有所不同。
B: 宫廷中的人和相府中的人,都是一个国家中的官员,提升、惩罚、表扬、批评,不应有所不同。
C: 宫廷和相府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奖惩功过,不应没有区别。
D: 皇宫和相府,都是国家整体的一部分,奖惩功过,评定人物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不一样。
2、

根据语境和所给字义,在下列句子横线处选填汉字有误的一项是( )

A: 中秋之夜,一轮满月在清朗的夜空中静静地端___(详、祥)着异乡的游子。“详”有“详细”的意思,“祥”有“吉利”的意思,横线处应填“详”。
B: 遇到脾性暴戾专制的帝王,胆小怕事的臣子大多只能___(尊、遵)命行事。“尊”有“敬重”的意思,“遵”有“依照”的意思,横线处应填“遵”。
C: 民间剪纸艺术展上的作品让参观者初看赏心___(阅、悦)目,细品寓意深刻。“阅”有“看”的意思,“悦”有“愉快、高兴”的意思,横线处应填“悦”。
D: 大陆和台湾,两地政治体系虽然不同,但是文化艺术却是一脉相___(成、承)。
3、下列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田野”“苍鹰”“左边”“里头”都是名词。
B: 《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代表散文有《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笔记》等。
C: 《春》的感情基调是轻松、热烈、愉快、充满希望的,《济南的冬天》感情基调则是温和、明净、亲切、眷恋的。
D: 《天净沙·秋思》是首经典宋词,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旨在表达天涯游子的羁旅愁情。
4、下面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听到有儿童落水了,正在江边消夏的人们纷纷忘乎所以地跳入水中去营救。
B: 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善于虚张声势把大家的自信心树立起来。
C: 日木军国主义所发动的华战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可是日本文部省却别出心裁地一再修改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掩盖战争罪行。
D: 日前家电市场硝烟弥漫,空调降价大战一触即发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一首词,“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
B: 雨果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雨果曾发表著名的抗议信,怒斥英法强盗的罪恶行径。
C: 《出师表》作者诸葛亮,他向后主刘禅写的一篇表文。文中表达了追念先帝尽忠陛下的无限深情。
D: 《蝈蝈和蛐蛐》与《夜》都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代表作,其中《夜》是一首优美小夜曲,营造了静谧、美好的夜景,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6、

下列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金牛山上鸟语花香,各种树木鳞次栉比;金牛湖波光粼粼,大小游船来来往往。
B: 阳春三月,我们站在桃花岛高处眺望,绿树如烟,水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
C: 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一曲《时间去哪儿了》让观众听后,不由得触目伤怀
D: 同学们相约来到龙池湖畔,或玩滑板,或放风筝,在大自然中尽情享受天伦之乐
7、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峡》 选自《水经注校证》,作者是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B: 《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C: 《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南朝宋文学家、史学家,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信的一部分。
D: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集,比较完整的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
8、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枯老树(téng) 东临石(xiē)
B: 水何澹(chán) 山岛峙(sǒng)
C: 秋风萧(sè) 海日生夜(cán)
D: 子规(dì) 幸甚至(zāi)
9、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忽视母语修养,会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生活中日渐逐步消退。(去掉“日渐”或“逐步”)
B: 每当站在祖国的地图前,使我会产生无尽的感慨。(删掉“使”)
C: 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在“努力”前面加上“付出”)
D: 人们常常忽略自己失去了什么,却往往在意自己拥有了什么。(把“忽略”和“在意”互换位置)
10、不属于“婉约派”词人的是( )
A: 辛弃疾
B: 李清照
C: 柳永
D: 姜夔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小题。
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
阑杆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① 帘栊:带帘子的窗户。②飞红:花瓣飞舞,像落花。

( 1 )画线句展示了一幅 的美丽画面。

( 2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句,它和这里的“小桥流水飞虹”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梓人传(节选)

柳宗元(唐)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群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注】①梓人:木工。②第:居所。③款:敲打,叩。④隙宇:空屋。⑤寻引、规矩、绳墨:与下文的“砻斫(lónɡ zhuó)”,都是木工的职业工具。⑥委:积聚。⑦曲尽:全面周详。⑧圜:通“环”,围绕的意思。

( 1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余/甚笑之
B: 视/木之能举
C: 彼/执锯者趋而左
D: 凡执用之工/不在列
( 2 )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嗜________

②俟________

( 3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

②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 4 )请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 5 )从选文中可以看出梓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马付才

①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一座座盘旋的立交桥雄伟壮观,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井然有序的穿梭不停,大街上的霓虹灯闪着诱人的光彩,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

②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啊!

③年少的我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忧伤,

④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我想,父亲如果是城里人该有多好,那我也就是城里人了。

⑤暑假,几名城里的大学生到我们这座大山里写生,他们背着画夹,戴着大阳帽,洋气十足。其中有一个叫黄春草的女孩儿,就借住在我家。

⑥有一天早上,为了画日出,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了。我缠着要看她画画,就和她一起去了。我们一起登上了山顶,大阳升起来了,红彤彤的,将云彩映照得格外艳丽。黄春草支起画夹,神情专注地画着。等她画完画,我们就坐在一块石头上聊天。我说:“我真羡慕你,生活在大城市里,享受着富足的生活和良好的教育,像我这样活着实在没有一点儿意思。”可她却说:“不要把别人的生活想得太美好,小小年纪不要如此多愁善感。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⑦于是她讲道:“在一座大山深处,有一个小女孩儿,十岁那年,母亲病逝;十二岁那年,父亲抬木头时被砸伤,从此干不了体力活儿。她每天背着个破布包,跑步去六公里外的学校上学。放学后,她还得割猪草,像男人一样在腰上缠根绳子,下到悬崖下面挖药材,挣点找补贴家用和交学杂费。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她一共贷了八千多元的助学贷款……”

⑧我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我以为她在给我编故事,黄春草却说这个女孩儿就是她。

⑨我惊讶地看着黄春草,她的脸上非常平静。我想,比起黄春草,我幸运得多了,最起码,我还有爱我的爸爸和妈妈。

⑩黄春苹的手指向远处,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惊讶地发现,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那块岩石像伸出的房檐一样,严严实实地遮挡住了阳光,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她说:“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

⑪是呀,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和地点,但我们可以选择顽强,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样能够茁壮成长,就像那朵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 1 )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 2 )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浯的理解。

①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

②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F面……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

( 3 )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是景物描写,请联系上下文,分析这个句子的作用。
( 4 )请谈淡你对第⑩段“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这句话的理解。
( 5 )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①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
②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③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
④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⑤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⑥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⑦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人的智慧;你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你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⑧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⑨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予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⑩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
⑪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它将苛烈十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饿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⑫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⑬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⑭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⑮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 1 )第③段中“我”对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的原因是什么?

( 2 )第④段说“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此处为什么要写孩子的眼睛?

( 3 )说说“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4 )本文的中心主旨是 (用三个字回答)

( 5 )作者认为打孩子是“以助他们快快长大”,有人曾说打孩子是一种最无能的教育方法,你是怎么看待这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的?(不能只表态,要有一定的分析)

四、写作(分值:60分)
题目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是鲁迅先生《这也是生活》中的一句话。无论时代怎样变迁,社会怎样发展,重温先生当年说的这句话,依然让我们有很多的感悟……

请以“ 与我有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③书写工整规范。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