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元氏县第七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cù)新 (yǎn)罗 (duó)手 伤痕(lěi)累
B: 干(bǐ) 装(shì) 飞(cuàn) 取义成(rén)
C: (jié)报 (fěi)翠 (yū)滩 血雨(xīnɡ)风
D: (pèn)薄 火(yàn) (jīng)旗 包罗万(xiànɡ)
2、

下列划线词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迹至(稀少) 兽亡群(疾走)
B: 策勋十二(转动) 仰之高(更加)
C: 死而后(停止) 燕然勒(刻石记功)
D: 乎不同(差得远) 警报起(屡次)
3、“而”字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是( )
A: 长跪谢之曰
B: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守之
C: 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
D: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君逆寡人者
4、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林则徐禁烟销烟的壮举家喻户晓 , 但他在治理水患、兴修水利方面的功绩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
B: 初夏的榕城是蓝紫色的。十余米高的蓝花楹,戴着蓝紫色的花冠,看去,很是赏心悦目
C: 充满福州元素的音乐剧《啊!鼓岭》即将在榕城上演,广大市民都刮目相看
D: 在首届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上,非洲馆内多个展位此起彼伏的木鼓声,吸引了无数参观者。
5、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和所有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污(huì) 深痛疾(wù) 迁徙 粗制滥造
B: 禁(gù) 千山万(hè) 睥睨 藏污纳诟
C: 热(zhì) 广无垠(mào) 酷肖 浑浑噩噩
D: 裂(jūn) 抑扬顿(cuò) 馈赠 正襟危座
6、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考试正常发挥的关键。(将“发挥”改成“发扬”)
B: 语文课程应着重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将“增加”改为“培养”)
C: 宋词或许可能是一杯谁喝谁醉的美酒。(删掉“或许”或“可能”)
D: 为了迎接建国七十周年,学校决定举办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征文。(在“征文”后加“活动”)
7、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松鼠虽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兽类,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
B: 虽然我们掌握了金龟子发音的原理,它为什么而歌唱却仍是个谜?
C: 国王兴高采烈地说:“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刚说完,又连忙补充一句:“一定要好好照料小宝贝!”
D: 曾经和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们来了,举着鲜艳花束的少先队员、捧着乐器的军乐队员来了,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少女来了。
8、下面句子“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余故道而学之难告之

A: 无从致书
B: 中有足乐者
C: 人多书假余
D: 衾拥覆
9、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字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bīng)纷和谐、相得益的局面。
B: 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chěn),而是冷冷清清,不关心,麻本不仁。
C: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mĭ)坚,越坚,钻得越而不舍。
D: 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wù),便是敬。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辩论是“智商”的交锋,也是“情商”的考验。站在辩论场上进行唇枪舌战时,既要耳聪目明、能言善辩,也要保持良好的仪态风度
B: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文中的纪年历法,是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就是俗称的“阳历”。
C: 《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当友人怒骂“非人哉”时,七岁的陈元方回应“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是针锋相对的应对典型。
D: “宋词”是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按风格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古诗词,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1 )下面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
B: 一,二句回首往事,抒发感慨并点明酬答题意。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写出诗人贬谪请地之偏,贬谪时间之久。
C: 三,四句运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闻笛赋”表达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D: “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 2 )白居易极其欣赏这首诗的颈联,称赞它“神妙”。这一联景、情、理结合,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巧妙融为一体。请你任选角度赏析此联。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亮少有逸群之才,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亮助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足,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注释】①魏武帝:曹操。②举州委质:把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③众寡:人数少。④建:提出。⑤吴会:吴国。

(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三亮于草庐之中/野有麦场
B: 乃建奇/之不以其道
C: 身使孙权/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D: 江南平/事无大小,以咨之
( 2 )请用两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备 得 用 与 武 帝 交 战 大 破 其 军 乘 胜 克 捷。

( 3 )从本段文字来看,诸葛亮辅佐刘备做了哪些事情?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母亲的诗
①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是今天,当我坐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里,打开电脑写这篇文章时,竟忽然觉得,母亲似乎写过一首诗——
②十多年前,我上小学。冬天,家乡铺天盖地下了一场雪。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田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把我家的门窗撞得哗啦啦地响。吃罢早饭,我背上书包上学去。打开房门,一股袭人的寒气迎面扑来,顿时让我打个寒噤。我赶紧把门撞上,哆哆嗦嗦地说:“哎呀,好吓人的风雪哟!”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缩头缩尾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风雪吓人吗?不,冬天的门就是风雪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上学去!”
③踏着洒满积雪的小路,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季节的故事,而且全部和门有关。走到学校的时候,母亲有关季节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采,竟成了这么几句:“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阴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④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身上加的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身子热乎乎的。从此,我天天念着它去上学,再不畏惧风霜雪雨。年年如母亲所说,飞雪送来了春,花朵盼来了夏,绿阴又迎来果实累累的秋……
⑤岁月如流,人生如流,转眼十余年过去。我从大学毕业了,正赶上就业艰难,许多单位下岗分流。毫无门路的我,只得像一只无头小鸟似的在人才交流中心乱闯,结果半年过去后,依然没有找到一份工作。
⑥那天,我又碰了一鼻子灰,悻悻地走出人才交流中心。抬头望,天空灰蒙蒙,弄得我的心情更加灰黯。既然城市容不下我,我便想到了回家去。于是,我搭上一辆便车,当天傍晚就来到乡下。
乡村的夜说来就来,不一会儿,四周就拉起了黑色的帷幕。我独立门前,仰望长空,星星闪烁。可在我看来,那些星星却像在对我眨着嘲笑的眼。我低头哀叹道:“唉,人倒霉连星星都生厌啊!”然后咚地撞上房门,坐在屋内唉声叹气。
⑧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垂头丧气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星星生厌吗?不,黑夜的门就是星星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看星星去。”
⑨坐在满天星斗的院坝,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人生的故事,而且全都和门有关。天快亮的时候,母亲有关人生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来,竟成了这么几句:“星星把黑夜的门推开了/黑夜把坚韧的门推开了/坚韧把成功的门推开了/成功把生活的门推开了……”
⑩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的心加了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心里热乎乎的,我虽然未置一词,但是我却知道了自己应该怎样去做。

( 1 )文章写了母亲给“我”关心爱护的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 2 )第⑦自然段划线的句子属于 描写,有什么作用?

( 3 )第⑩自然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说此句的深刻含义。

( 4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榫一卯总关情

黄秀芳

①我很喜欢古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都品玩不尽。

②中国的传统建筑,从技术到文化,常常衍生得奇妙、自然。考察中国传统木作建筑时会发现,技术最初的目的越是简单、实用,其效果却越是神奇、伟大。

③让人折服的例子之一,是榫卯。

④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⑤榫卯的功用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有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⑥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消耗作用,于是即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⑦榫卯的功用极其简单,即两个部件的组合。但越简单,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也越伟大。最终它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有他,万众最终如同一体。

⑧榫卯何人发明,又发明于何时? 无从可知,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但它一旦出现,便被运用得淋漓尽致,便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连接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得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有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方枘圆凿———方形的榫头也是入不了圆形的卯眼。榫卯结构就是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有删改)

【注释】①榫卯(sǔn mǎo),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 1 )文章除介绍榫卯的连接功用外,还介绍了榫卯的哪两种功效?
( 2 )下面这则材料能否放入本文中,请简述理由。

(材料)在收藏老家具的人中流传这一句老话,叫“摔断胳膊摔断腿,不能摔断榫”。

( 3 )文章第⑦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请做简要分析
( 4 )请从说明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

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

四、写作(分值:60分)

十三四岁正是多梦的季节,对未来的憧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大胆的异想天开都是美好的,请以“我的梦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字数在600字以上。开始吧,哦,别忘了给文章拟一个靓丽的题目。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