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托他买两本书——《呐喊》和《彷徨》,他满口答应了。B: 他感激地说:“谢谢你!如果没有你的帮助,我会一事无成”。 C: 看到招生简章,他满怀希望地报名参加《暑期养生文化讲习班》。 D: 中秋节的月饼种类很多,有枣泥的、五仁的、豆沙的、椰蓉的……等。 |
2、 | 下面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 父亲客客气气地和船长搭上话,一面恭唯,一面打听有关他职业上的事情。 B: 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具增。 C: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惶。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 D: 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 |
3、 | 文化积累―下列关于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中,“我”讨厌阿长的絮叨和繁琐规矩,但她对“我”讲述 “长毛”的故事让“我”也对她产生过空前的敬意。 B: 《简・爱》中,简・爱正沉浸在筹备自己婚礼的喜悦中,梅森突然出现了,他揭露了一个让人震惊的秘密―丹特上校的妻子还活着! C: 《水浒传》中,林冲不满王伦的做法,在宋江等人智激与协力下,一举杀死了王伦。这一精彩的情节,突出了王伦的小肚鸡肠和宋江的老谋深算。 D: “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儒家的“仁”,道家的“无为而治”,兵家的“兼爱”“非攻”,法家的“法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4、 | 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 “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 “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 “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
5、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试想,如果素昧平生的人之间,能够彼此理解、关心,那么,这个世界将有多美!B: 我国的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C: 中学生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要注意写身边的真人真事,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D: 一个球的输赢,不仅关系到全队的名声,而是关系到祖国的荣誉。 |
6、 | 对“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语言因为其固定、散碎的特点,往往难于充分表达人们混沌而多变的情绪意旨。 B: 言不达意,是人们主观刻意追求的结果,目的是为了让言更值得玩味。 C: 语言是有限的,而人们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以言达意,是无法把意表达充分完整的。 D: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
7、 |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旅游旺季到来之际,我市通过并推广了“美丽乡村游”的旅游政策。 B: 他这次成绩考得很出色,不仅在学校排在前十名,而且在班上也名列前茅。 C: 农民工返乡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D: 教育部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实施晨检,进一步落实流感防控的措施。 |
8、 | 下列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仲裁(zhòng) 翘首(qiào) 炽热(zhì) B: 镌刻(juān) 绯红(fěi) 嶙峋(lín) C: 秀颀(qí) 狼藉(jí) 琐屑(xiè) D: 洗涤(dí) 斟酌(zhēn) 遒劲(jìn) |
9、 | 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埃德加·斯诺评价“周恩来是一个儒雅的革命者““毛泽东是红军稳定的象征”。 B: 《长征》的作者王树增搜集资料,采访老红军战士,实地调查,着力发掘伟大的长征精神,与读者一同感受历经苦难仍然保持高昂的革命理想和永不屈服的革命精神。 C: 《飞向太空港》全景式地描绘了1990年4月7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场,成功将“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的全过程。此书被称为中国“航天文学”的开山之作。 D: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的作者卞毓麟把人类征服宇宙尺度的方法和过程普及给大众,提炼深奥的天文知识,让这一“通向遥远距离的阶梯”清晰实在、赏心悦目。 |
10、 | 下面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古典诗词虽然不太精通,但一丝不苟的知识我还略知一二。 B: 这家传统老店,终于在络绎不绝声中,结束营业,过去的繁盛,有如一场春梦。 C: 这球踢得巧妙绝伦 , 竟穿过后卫和守门员裆下,钻进球网。 D: 英语老师上课很有趣,她可以把语法讲得惟妙惟肖 , 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 |
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小题。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①秦王怫然怒 ________ ②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________ ③秦王色挠 ________ ④长跪而谢之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②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 )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 |
【材料一】
朗读有助于记忆吗
①说到朗读,我们常常会想起小学生早上的晨读课,大家一起举着书本大声诵读课文的情景想必人人都经历过。然而,这种朗读的方式真的有助于学习吗?是否朗读能让我们加深记忆呢?
②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智慧之一,联结着我们的过去与现在。一切经验都要经过编码、储存和提取才能形成完整的记忆过程。
③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背古诗为例,“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句古诗,但这只是一个感觉记忆,大概只能保持0.25~2秒。如果我们想记住它,将感觉记忆转化为更长时间的记忆,就要对它进行编码。编码的过程带有很多个人色彩,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内容来想象画面加以记忆,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读音来加以记忆,如果没有转化为长时记忆,那么记忆的死敌——“遗忘”马上就会将它带走。
④短时记忆有两种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通过图像依次呈现B.C.P、E.V、F几个字母后,再要求被试者按照顺序进行回忆。结果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如E和F之间很少混淆。这说明听觉也是很重要的编码方式。由此看来,边看边读是一个双编码的过程,既区别了语音也区别了语义,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更有助于记忆的巩固。
⑤朗读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过程中充当了刺激物的角色。在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记忆的信息上,也更能帮助我们记住它。
⑥关于如何改善自己的记忆力,除了朗读这种深加工之外,还有一些简单易学的方法。
⑦利用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不失为一种记忆的好方法。大脑的觉醒状态是指大脑的兴奋水平。早在19世纪,心理学家就已经发现,上午11点到12点之间的记忆效率最高,下午6点到8点效率最低。当然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也会随个体生理机能的状态不同而产生差异。
⑧朗读是加深记忆的有效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记忆规律,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我们继续探索和发现。
【材料二】
【材料三】
①形成长期记忆的第一步是付出注意力。如果你对周围的世界关注度不足,大脑根本不会把你体验到的感觉存储下来。大脑通过连接神经细胞形成长期记忆。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越强,你的记忆就越鲜明。神经连接的大网将所有感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段记忆:某个场景看起来是什么样子,摸起来是什么感觉,闻起来是什么气味。但是,如果你没有付出注意力,外部信息甚至没有进入你的短期记忆,那么你的大脑自然无法形成长期记忆。
②科学家做了一项实验,让几百位受试者在没有导游带领的情况下自行游览了一座教堂。游览过程中,受试者需要依据指令记录一些细节,例如“教堂中十字形的平面结构”,或者重观察“宏伟的入口上方欢迎你的青铜天使”。一部分受试者携带着配有摄像头的iPod或手机,他们需要按指令拍摄照片,另一些受试者什么都不带。游览结束后一周,所有受试者都需要接受突击测试,研究者会询问他们在游览过程中理应记得的一些细节。结果发现,不带相机的受试者在10道题里大约能答对7道,而带了相机的受试者得分更接近6分。二者的区别细微却不容忽视,就像从C到D。
③从事这项研究的心理学家坦普尔顿表示“相机会让人分心,让我们无法专注于当下的体验,所以记不住那些本应专心欣赏的东西。现今无所不在的智能手机就像是插入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巨大干扰源”。
( 1 )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阅读《无声的尊重》,回答1-5题。
无声的尊重
冯雪珺
①冬日的傍晚,我如往常一样加入候车队伍,等待公交车。候车者五六人,有序而安静。此时,一人牵着一狗,从远处走来。暮色下,那身影被路边的灯光镶上一层金边,尤为醒目。
②渐行渐近,只见年轻男子高大魁梧,腰板挺直。紧贴着他的德国牧羊犬配有专业的拉杆——这是导盲犬的标准装备。哦,是一位盲人。男子徐徐走向车站,在候车队伍的不远处停了下来。
③没有人招呼那盲人男子,候车队伍中为首的中年男子,瞬间收起手中正在阅读的书籍,已然大步走到盲人男子身后,其他候车人也陆续紧随其后,没有一丝骚动。我身旁一个火红短发的朋克女孩,瞥了一眼导盲犬,想必是怕烟味影响到它的嗅觉,稍作迟疑便掐灭了刚刚点燃的烟,跟了过去。
④一个新的候车队伍,在一人一狗的身后排开。陌生的人们在无声之中达成的默契,令我惊异。
⑤沉默依旧,直到公交车到来。“您稍等一下,我这就……”司机刚要离开驾驶座准备搀扶盲人男子上车,被男子礼貌地回绝:“谢谢,不用。”盲人男子执意在导盲犬的引领下,自行上车。此时是下班高峰,车上已满是乘客。然而男子上车后,人们迅速向后集中,在原本狭促的车厢里为他腾出了一小块空间。
⑥司机身后,坐着一位六七岁的小男孩,站在旁边的妈妈猛地拉起他,让出座位。虽然妈妈举动突然,但男孩没有流露出一丝不悦。导盲犬抬头看了一眼,便将主人引领到空座上,然后静静地趴在一旁。这些过程,盲人男子全然不知。
⑦ “您好,您要去哪里?”“您好!我要去莫尔大街。”“好的,陛下!”司机诙谐的回答惹得车内一阵欢笑,汽车载着欢乐的人们继续前行……
⑧车上,人们都在默默地打量着憨态可掬的导盲犬:即使在急转弯的时候,它也摇头晃脑地努力保持直视前方的姿态,神情专注。乘客中没有人试图靠近去抚摸它,或用手机拍照。我旁边那位原先让座的小男孩,慢慢举起手中啃了一半的面包,想上前去喂它,被妈妈及时制止并悄声耳语:“它在工作,有自己的职责,不要打扰它。”听到“工作”一词,小朋友立刻缩手退了回来。
⑨小城不大,男子很快到站了,与司机简短道别后与导盲犬下了车。公交车内沉默依旧,而此时的我,在沉默中体会到了无声的关爱、深沉的尊重。
⑩窗外,寒风习习。心里,暖意融融……
(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
( 1 )请用简洁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无声的尊重”具体表现在文中哪些细节上?(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 )赏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表达效果。( 4 )本文最后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5 )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如何对待生活中有困难的人?写作
题目: ,谢谢你
要求:①内容要具体,中心要明确,语言要通顺,要写出自己的感受;②在叙述的基础上,要恰当运用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字数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可用“××”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