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读书就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这个不言而喻的道理哪需要老师不停地强调呢? B: 在这场篮球赛中,我们班的篮球队员前仆后继 , 奋力拼搏,终于打败了对方。 C: 在这个不发达的山区,山民养儿防老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 , 是很难改变的。 D: 贝多芬的大名在音乐界早已如雷贯耳 , 爱乐者几乎无人不晓。 |
2、 | 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B: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的。 C: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历史学家。他所撰写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D: “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指汉水南岸。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由此可知,淮阴在淮河的南面,洛阳在洛河的北面,衡阳在衡山的北面。 |
3、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低头族”是指在社交场合不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跟人聊天时老忍不住看手机。 B: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这句话,回应了公众对简政放权的期待。 C: 世界上第一台监测地震的地动仪是我国伟大科学家张衡首先制造的。 D: 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这位英模的报告。 |
4、 | 加点字书写和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触目伤怀:心 情郁其中:积聚 狼籍:垫在下面的东西 不折不挠:弯曲 B: 秀颀:高 坦荡如砥:磨刀石 旁逸斜出:逃,逃跑 潜滋暗长:生长 C: 广袤:南北的长度 藏污纳垢:肮脏、污秽 颔首低眉:低着 暗然失色:阴暗 D: 不缀劳作:从事 任劳任怨:责任 为富不仁:仁爱 东挪西借:挪用 |
5、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慰籍 头晕目眩 一反即往 相辅相成B: 踌躇 顾名思议 随机应变 诚惶诚恐 C: 招徕 合辙押韵 蹑手蹑脚 陟罚臧否 D: 蹲据 盘虬卧龙 正襟危座 迥乎不同 |
6、 | 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 B: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秋天啊! C: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D: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都城。 |
7、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镌刻(juàn) 恣睢(suī) 洗濯(zhuó) 妇孺皆知(rú)B: 晕船(yùn) 挑剔(tī) 匀称(chèn) 义愤填膺(yīng) C: 狡黠(jié) 惬意(qiè) 剽悍(piāo) 好高骛远(wù) D: 胆怯(qiè) 炽热 (chì) 嗔怒(chēn) 一丘之貉(hé) |
8、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众目睽睽的跨年演唱会在人们的期盼中拉开了帷幕。 B: 学生应多读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从中断章取义 , 反复斟酌。 C: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 , 行无依归,这样的情形,在我国 历史上和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 D: 由于厂家对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吹毛求疵、精益求精,因而产品销路越来越好。 |
9、 |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B: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C: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D: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
10、 | 鲁迅作品中藤野先生是教什么的?( ) A: 医学 B: 生物 C: 经济 D: 政治 |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B: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C: 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 或阻之(或:有的人) (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 3 )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学会转身
董建昌
①一个木匠丢了一块手表,几个热心的邻居一起帮他找,他们将地上的刨花、工具箱,以及木匠身上的每一个口袋都翻烂了也没有找到,结果却让一个孩子找到了。木匠很惊讶,问那孩子是怎么找到的。孩子说,很简单啊!你知道,手表是有声音的,我只是在你们都安静下来的时候坐到刨花旁听,然后沿着声音的方向走过去,就找到了。
②事实上,在遇到困难时学会转身,换个角度看问题,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就像丢失在刨花里的那块表,大人们翻烂了刨花,找遍了工具箱,甚至木匠的口袋,都没能找到,而那个孩子只是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即凭借手表指针“嘀嗒、嘀嗒”的走动声就轻易地找到了。
③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卡耐基说:“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愉快、自在,在事业上取得重大的成就,学会变通是很重要的。”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下一个梨形灯泡的容积。助手接过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游标卡尺测量,一会儿在稿纸上计算,后来甚至还动用了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可几个小时过去了,他忙得满头大汗,还是没有算出结果。爱迪生看到助手面前摆满了各种工具书和废纸时,明白了一切。他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进量杯里,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这时,忙得满头大汗的助手才恍然大悟:自己想的太复杂了。看来,学会变通,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
④是的,我们很多人就像爱迪生的助手一样,做事不知道变通,结果是花费了很多力气,到头来却一事无成。遇到看似难解的问题,学会换一种思维,从不同角度看,这样,“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变得简单化了,而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⑤1916年,美国犹他州的小镇准备修建一座银行。镇长买好了地,备好了建筑图纸,可最后在砖头上出现了问题。因为,从盐湖城用火车运砖过来,每磅要2.5美元。这个价格远远超出了镇里的预算。就在人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一个人想出了邮寄砖的办法,包裹每磅邮费是1.05美元,比火车便宜了一半多。
⑥这样,小镇的居民很骄傲地拥有了他们的第一家银行。更为有趣的是,这个故事后来还被西点军校作为案例选入了教材,用来诠释一条校训:要保持“头脑简单”,敢于去干所谓“办不到”的事情。
⑦通过邮局邮寄货物,这无疑是最常见的运输方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常见、简单而又便捷的方式,很多人就是想不到。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懂得转身。
⑧同一件事,如果依照同样的习惯思维去运作,肯定不会有新的改变。但若能改变一下固有的思维方式,转个身,用不同的方法去开拓,自然会结出不同的硕果。学会转身,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把看似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你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好简单,成功其实离你也并不远。
(选自《演讲与口才》,有改动)
《毽子里的铜钱》
①每回闻到巷子里飘来烤山薯的香味,我就会想起几十年前家乡那位卖烤山薯的老人;想起他一双黑漆漆的手,和手心里两枚亮晶晶的铜钱。
②那时,我大约十岁左右吧。有一天,在院子里踢毽子,卖烤山薯的来了。闻到那股子香喷喷的味道,好想吃啊!身边没有钱,却伸着肚子问:“老伯伯,几个铜板一个?”老人一声不响,却笑呵呵地伸手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小的烤山薯,往我手里一放说:“给你吃。”我十分感激,就慢慢地剥开了皮,万分珍惜地吃起来。
③隔壁的二婶走过来了,她挑了几个大的烤山薯,称一称正好要十个铜板。二婶说:“算九个铜板吧,我手里只有九个。”老人说:“不行啊,我要亏本啦。”二婶说:“下回补你就是了。”她就捧着山薯就进家里了。
④老人愣愣地望着她家那扇门;我呢,愣愣地望着老人。他满脸的皱纹很深很深,很不快乐的样子,我心里说不出的难过,只想代二婶给他一个铜板,但是身边真的没有钱。看看手里吃了一半的烤山薯,结结巴巴地说:“老伯伯,我也没给钱呢。”
⑤老人笑了,他说:“小孩子嘛,送给你吃的。”
⑥我越发觉得心里不安,忽然想起毽子里面有两个铜钱。只是两个铜钱呀,怎么抵得过一个铜板呢?但我还是急急忙忙撕开毽子的包布,挖出两枚亮晶晶、崭新的铜钱,递到老人手里说:“老伯伯,给您。”
⑦他好半天才明白我的意思,马上把铜钱放回我的口袋里,摸摸我的头说:“小姑娘,我怎么会拿你的钱呢?不过你的好心肠,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他又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山薯递给我说:“再给你一个。”
⑧我摇摇头不肯接。他却把烤山薯塞进了我的口袋里,向我笑着摆摆手,提着烘缸走了。望着他微微驼着的背脊,我心里空落落的,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
⑨铜钱在口袋里丁丁当当地响着,伸手一摸,它们在烤山薯旁边,也热烘烘的。我捏着撕破的毽子,回到书房里,把刚才的事告诉了老师。老师仔细地听着,面露微笑。
⑩我问老师:“二婶是不是应当把欠老伯伯的一枚铜板再补给他呢?”
⑪老师想了想说:“我想她会补给他的。小君,我倒是很高兴你舍得把毽子里的两枚铜钱剥出来给他。”
⑫我说:“我那时心里很难过,觉得自己欠了他很多似的。”
⑬老师说:“不要难过,你有这份心就好了。做小贩的,是非常辛苦的。你长大以后,要格外懂得体谅他们。”
⑭老师慈和的声音,几十年来,时常响在我耳边。卖烤山薯老人满脸的风霜、慈祥的笑容和佝偻的背影,也时常浮现在我眼前。他没有接受我的铜钱,却接纳了我的心意。他给我白吃了两个热烘烘的烤山薯,使我永远感到温暖在心中。
( 1 )通读会文,梳理情节,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老人送“我”小山薯—①________——②________——老人再送“我”小山薯—③________
( 2 )请简要分析下面两处划线词“愣愣地”的不同含义,及体现的人物心理。老人愣愣地望着她家那扇门;我呢,愣愣地望着老人。
( 3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卖烤山薯老人的人物形象。最美的脸
要求:①写成一篇记叙文;②字数不少于600字; 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