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面对禽流感疫情,各级政府都及时采取了防范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B: 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广东地区约有2至3万左右的工厂倒闭。 C: 在如何上好阅读课的问题上,语文老师听取了同学们广泛的意见。 D: 通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2、 | 下面语段中加下划线字的拼音、横线处填写的汉字都正确的一项是( ) 夜雨款款地剥夺了人的活力,因此夜雨中的想象又格外敏感和畏怯。这种畏怯又与某种安全感拌和在一起,凝聚成对小天地中一脉温情的自享和 (qǐ)盼。在夜雨中与家人围炉闲谈,几乎都不会拌嘴;在夜雨中专心攻读,身心会超常地熨帖;在夜雨中思念友人,会思念到立即寻笔写信;在夜雨中挑灯作文,文字也会变得滋润蕴 (jiè)。 ——选自余秋雨《夜雨诗意》 A: hé 祈 tiě 藉 B: huò 企 tiē 藉 C: hé 企 tiě 籍 D: huò 祈 tiē 籍 |
3、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这批游客目不窥园 , 绝不任意采摘农民的劳动果实。 B: 为发展我国科技事业,不少科学家做到了鞠躬尽瘁 , 死而后已。 C: 钱学森为建设祖国毅然放弃美国的优越待遇,美方称其一人可抵五个师的逸事更是家喻户晓。 D: 中国的发展如同浩浩荡荡的长江之水,不可阻挡。 |
4、 |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中的“记”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B: 律诗共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颈联,第三联为领联,第四联为尾联。 C: 中国“酒”文化中,“射”是宴饮时的一种游戏;“觥”是酒杯;“筹”是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 D: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雨果的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
5、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法。 , ,_____________, ,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①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 ②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 ③它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 ④而且化“抽象”为“具体” A: ①③④②B: ①④③② C: ③④②① D: ③②④① |
6、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杨绛先生对中国的责任,对国家和民族的爱,都非常纯粹,格调非常之高,令知道她的人对她高山仰止。 B: 昨晚那小偷可真大胆,趁李大伯一家人熟睡之时,竟登堂入室 , 把金项链和家中存放的现金都偷走了。 C: 第一次月考考砸了,面对别人的嘲笑,他却充耳不闻。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在四月调考中取得了好成绩。 D: 春天的遗爱湖,草长莺飞,风声鹤唳。漫步在遗爱湖畔,你一定会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吸引。 |
7、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历来是中国文人的理想,这句话出自( ) A: 《论语》 B: 《庄子》 C: 《孟子》 D: 《大学》 |
8、 |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自董卓已来 B: 欲信大义于天下 C: 故不错意也 D: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
9、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他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一有工夫不是看语文、数学等书,就是看报纸,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不说他学习不积极。 B: 通过这封短短的信,使我的感情受到极大地震荡。 C: 有人建议,一旦遇到雾霾天气,可采取临时交通管制、错峰上下班、停工停课。 D: 连日来,武汉“犟妈”易勤倾家助残的事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
10、 |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归结起来,有两种态度是正好相反的。 ②前者是错误的,注定会失败;后者是正确的,必然会胜利。 ③人们对待事物运动的力量可以采取种种不同的态度。 ④一种是积极疏导使之顺利发展。 ⑤一种是堵塞事物运动发展的道路。 A: ③⑤④①②B: ①②⑤④③ C: ①⑤④②③ D: ③①⑤④② |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 1 )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2 )从修辞角度赏析“美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 |
课内文言文阅读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①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 ②以其境过清 _________ ③不可久居 ________ (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蔓藤,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 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 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 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
阅读训练
偶尔看见人家阳台上花草缤纷,煞是艳羡,激起我养花的兴致。我从朋友家里陆续弄了一些花来,海棠,月秀,文竹……开始还能记着浇水、松土,但到底很难始终不渝。我这才意识到,养花并非什么闲情逸致,完全是勤快人的事情。
只有仙人掌活下来了。
不论阴晴雨雪,也不论那一小盆泥土如何枯涸龟裂,它总是绿色挺拔,每一根毛刺都伸出渴求的喙,贪婪地啄食着阳光和空气。
可这并未给我带来欢欣。它既不美,也不雅。我只是不无遗憾地想,为什么美的总是那么娇弱,而不美的却总是那么倔强呢?要是海棠、月季、文竹也是这样易于生活该有多好啊。对于它的存在,我却不再关心。
许久后的黄昏,我倚着阳台望远,无意瞥见了这盆仙人掌。它竟横竖添了许多新节,刀戟般凛凛叉开,待细看时,我却忍不住大笑起来。
不是么,且不说它的大小掌节是怎样歪歪斜斜,怪模怪样,只看那绿色的掌面吧,竟皱皱巴巴,细纹密布,像一张老人的脸。我越看越觉得它丑……
我真不知道,它还会怎样疯长下去。也许叫它死去比叫它活着困难一百倍,这可怕的东西!
我的养花历史就此告一段落,自然是没有养出一朵花来。谁想夏天以后,竟发生了奇迹。
久雨后的清晨,推开阳台门,蛋青色的光亮和泉水般的空气扑面而来。我感到那盆仙人掌上有一大团很耀眼的东西。是霞光吗?是雨水折射的太阳吗?我定睛一看,什么,是花?
是的,是一朵花,并且是一朵异常漂亮的花,金黄色,12片绸缎般富有光泽的花瓣,敏感地轻颤着流苏般柔软的花穗,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它凝然静立,却闪烁着宫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
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花!
此刻,仙人掌骄傲的高擎着它。仙人掌上的皱纹是愈加深刻了。是啊,它赖以立身的不过是一捧泥土。要开出这样震撼人心的金色花,它不能不倾注全部心血。
我面对这皱纹满面的仙人掌和它的美丽辉煌的金色花,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我想起去年秋天曾无所顾忌地痛笑过它的丑陋,深为自己的浅薄庸俗而感到惭愧。
可以想象,这仙人掌,它曾经有过柔软的叶,窈窕的枝。但为了抗拒沙漠的压榨,它才变得冷峻而坚强,在沙漠吞噬掉无数娇美的花卉之后,我们还能欣赏仙人掌神奇的金色花。
它并非一朵仅仅使人赏心悦目的花,它的不甘泯灭的美令弱者也令强者肃然起敬。
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
(作者:蓝兮,选自《散文》)
( 1 )第四自然段中,开花前的仙人掌和海棠、月季、文竹等花草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少年苏东坡
林语堂
①苏东坡八岁到十岁之间,他父亲进京赶考,落第之后,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在家管教孩子。母亲那时正教孩子《后汉书》。书上记载后汉时朝政不修,政权落入阉宦之手,忠贞廉正之士和太学生不惜冒生命之险,上书弹劾奸党,结果或遭皮肉之苦,或遭迫害折磨,或遭谋杀丧命。
②在这群正人学者之中,有一个勇敢无畏的青年,名叫范滂,而苏洵的妻子正教儿子读的就是《范滂传》。范滂为人正直、清高,有气节,抑制豪强,并与太学生结交,反对宦官。汉灵帝诏令紧急逮捕范滂等人。范滂为了避免连累他人,且不让老母亲流离失所,自往投案,死于狱中,年仅三十三岁。小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③东坡六岁入学,在读书之外,富有多方面的兴趣。下学之后,他就回家往鸟巢里窥探。他母亲已经严格告诫东坡与家中的使女,不得捕捉鸟雀。因此之故,数年之后,鸟雀知道在庭园里不会受害,有的就在庭园的树枝上做巢,低得孩子们都可以望得见。有一只羽毛极其美丽鲜艳的小鸟,一连数日到他家的庭园去,苏东坡对这只小鸟记得特别清楚。
④有时,有官员经过眉山镇,到苏家拜访,因为东坡的叔叔已经做了官。家里于是忙乱一阵,使女就光着脚各处跑,到菜园去摘菜、宰鸡,好治筵席待客。这种情形在孩子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⑤东坡和堂兄妹等常在母亲身边玩耍。他和弟弟辙也常到村中去赶集,或是在菜园中掘土。一天,孩子们掘出来一块美丽的石板,既晶莹光泽,又有精美的绿色条纹。在他们的敲击之下,发出清脆金属之声。他们想用来当砚台,非常合用。
⑥据文字记载,苏东坡十岁时,他的老师正在读一篇长诗,诗里描写了当时朝廷上一群著名的学者。苏东坡这个幼小的学童在老师肩膀后面往前窥探了一下,就开始问到与他们有关的问题。正是在这个时候,幼童苏东坡首次听到欧阳修、范仲淹等人的大名,当下深受鼓舞。从这件事里,我们能看到他将来崭露头角的端倪。
⑦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在班上背诵时,学生必须背向老师而立,以免偷看敞开在老师桌子上的文章。肯发愤努力的学生则把书上的文字整篇背过。背书时不仅仅注重文章的内容,连文字措辞也不可忽略,因为作文章用的词汇就是从此学来的。用典故而不明言其来源出处,饱学之士读来,便有高雅不凡之乐。这是一种癖好相投者的共用语言。(甲)读者对作者能写此等文章,心怀敬佩,自己读之而能了解,亦因此沾沾自喜,此种暗示比明白直说更为有力动人,因为一语道破,暗示的魅力便渺不可得矣。
⑧这种背诵记忆实在是艰难而费力的苦事。传统的老方法则是要学生背一整本书, 书未加标点,要学生予以标点,用以测验学生是否彻底了解。最努力苦读的学生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是用这种方法。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理解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样的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因为每当他向皇帝进谏或替皇帝草拟圣旨之际,或在引用历史往例之时,他决不会茫无头绪,就如同现代律师之引用判例一般。再者,在抄书之时,他正好可以练习书法。
⑨当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的失败,其弱点十之八九在作诗上。诗的考试,须要有相当的艺术的雅趣,措辞相当地精巧工稳,而苏洵则主要重视思想观念。当时读书人除去教书之外,仕途是唯一的荣耀成功之路,父亲名落孙山,必然是懊恼颓丧的。
⑩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样,父亲可以校正儿子读音的错误,因初学者读经典,自然有好多困难。就好像欧阳修和后来苏东坡都那样倚床听儿子读书,现在苏洵也同样倚床听他两个儿子的悦耳读书声。(乙)他的两眼注视着天花板,其心情大概正如一个猎人射了最后一箭而未能将鹿射中,仿佛搭上新箭,令儿子再射一样。孩子朗朗的读书声使父亲相信他们猎取功名必然成功,父亲因而恢复了希望,受伤的荣誉心便不药而愈。这时兄弟二人,恐怕已经胜过乃父而“雏凤清于老凤声”了。后来,苏东坡的一个学生曾经说,苏洵天赋较高,但是为人子的苏东坡,在学识上却比他父亲更渊博。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却对儿子高中坚信不疑。因为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深研史书中的为政之法,乃至国家盛衰隆替之道。
⑪万幸的是,他父亲一向坚持文章的淳朴风格,力戒当时流行的华美靡丽的习气。所谓华美靡丽的风格,就是堆砌艰深难解的辞藻与晦涩罕见的典故,以求文章之雅。在此等文章里,很难找到一两行质朴自然的句子。(丙)苏东坡称这种炫耀浮华的文章里构句用字各自为政,置全篇效果于不顾,如戏台上,项臂挂满华丽珠宝的老妪一样。后来年轻的学子进京赶考之时,礼部主试欧阳修决心发动一项改革文风的运动,对于只耽溺于雕琢文句卖弄辞藻的学子,不予录取。
⑫在苏家,和东坡一齐长大一齐读书而将来也与他关系最密切的,就是他弟弟辙,字子由。他们兄弟之间的友爱与以后顺逆荣枯过程中深厚的手足之情,是苏东坡毕生歌咏的题材。兄弟二人忧伤时相慰藉,患难时相扶助,写诗互相寄赠,彼此相会于梦寐之间。苏子由生来的气质是恬静冷淡,稳健而实际,在官场上竟尔比兄长得意,官位更高。虽然二人有关政治的意见相同,宦海浮沉的荣枯相似,子由冷静而机敏,每向兄长忠言规劝,兄长颇为受益。也许子由不像兄长那么倔强任性、才气焕发、名气非凡,因而在
政敌眼里不那么危险可怕。二人在家读书时,东坡与弟弟不但是同学,而且是良师。他写的一首诗里说:“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子由也在兄长的墓志铭上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风儿在狂沙中奔跑,鱼儿在激流中奔跑,时间在时代中奔跑。在生命的长跑中,只要认定目标,就要朝着光明和希望奔跑,哪怕奔跑的道路荆棘丛生。
请以“含笑奔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