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最后一次讲演》是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的演讲,当天下午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B: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告诉我们格物致知精神不仅在学术研究中很有必要,而且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C: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作者是被誉为“当代毕舁”的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王选。 D: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的作者是德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 |
2、 | 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贮蓄(zhù) 粗犷(kuàng) 莅临(lì) 拈轻怕重(niān) B: 絮叨(dāo) 荫蔽(yīn) 狭隘(ài) 刨根问底(báo) C: 怅然(chàng) 蓦然(mù) 羞怯(qiè) 骇人听闻(hài) D: 流淌(tǎng) 突兀(wù) 怂恿(sǒng) 参差不齐(cī) |
3、 |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注音和划线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文考试结束后,小明发现自己连课内的“匿笑”“莅(wèi)临”“彩棱镜”“咄咄逼人”等词,都没有掌握,感到很羞愧,决心加强练习,争取下次考试时不失分。 B: 周末,我们一家人来到一个花团锦簇的胜地,我们边欣赏边感慨(kǎi),这里的景色简直是美不胜收。 C: 朱自清笔下,春风酝酿着花香;鲁迅眼里,夏天菜畦(qí)碧绿;老舍心心念念的济南,冬天江里的绿藻把终年伫蓄的绿全拿出来…… D: 初夏,后园里的花儿、草儿,带着露珠,格外骄媚动人,我们兄妹几个便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tuì)。 |
4、 | 下面划线的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目全非(不同) 绘声绘色(描绘) 七窍生烟(窍门) B: 包涵(包容) 稚拙(笨) 人若犯我(发作;发生) C: 刮目相看(擦;摩) 资讯(资本) 亦师亦友(也,也是) D: 无动于衷(内心) 从容不迫(急促) 口福(福气) |
5、 | 下列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老一辈科学家苦心孤诣获得的科研成果,足以作为我们的前车之鉴。B: 读屏和读书两种阅读方式并存,相得益彰 , 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阅读时代。 C: 智力雾霾没有捷径可走,没有特效药,不可能一招制敌,一蹴而就。 D: “一带一路”把40多亿人联结成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
6、 | 下面是一位学生写的“学习英雄”随笔中的一段,其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越是困难时刻,越能见证守望相助的真情;越是紧要关头,越要凝聚同舟共济的力量。在医院前线,医护人员不择手段与病毒较量。在医院这个战场之外,还有不计其数的人,在物资保障、科研攻关、民生供应、基础预防等方面全力以赴,与疫情竞速。谢谢你们,真心英雄,是你们凝聚成阻击疫情的钢铁长城。 A: 同舟共济 B: 不择手段 C: 不计其数 D: 全力以赴 |
7、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或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很多年来,关于这幅画所反映的事件的真实性,学者们莫衷一是。 B: 我国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表示,中国的转基因技术推广按照非食用、间接食用和食用的路线图,发展非食用的经济作物首当其冲。 C: 景忠山,古岩峥嵘,苍松蔽日,云雾飘渺 , 1872级台阶直达峰顶,有“灵山秀色”之美称。 D: 世人对于金字塔与众不同之处的研究,已经写成了十几本厚厚的典籍专著,他早都一一拜读过。 |
8、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可歌可泣 潜心贯注 义愤填膺 锋芒必露B: 马革裹尸 家喻户晓 锲而不舍 群蚁排衙 C: 人声鼎沸 来势汹汹 荒草凄凄 浩浩荡荡 D: 当之无愧 妇孺皆知 兀兀穷年 一拍既合 |
9、 | 请结合语境,给下面句子的横线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 ① 海外华侨华人纷纷发表声明或谈话,坚决拥护________《反分裂国家法》。 ② 在灿烂的灯光中,演员们表演得舞蹈精妙绝伦,________人心。 ③ 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使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 ________了4年。 A: 制定振奋推迟 B: 制定震撼推迟 C: 制订振奋延迟 D: 制订震撼延迟 |
10、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顽强(qiǎng) 吆(yāo)喝 缅(miǎn)桂花 B: 闷(mēn)热 炽(zhì)红 火炭(tàm)梅 C: 鲜腴(yú) 暮(mù)年 马蜂窝(wō) D: 旺盛(shèng) 翅膀(bǎng) 密匝匝(zhā)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以写洞庭湖为发端,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描绘出了一派阔大的景象。 B: 颔联“蒸”“撼”二字力重千钧,富有表现力,使自然的湖泊具有了意识。 C: 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蕴含了诗人想要从政却无人引荐的无奈与愤懑之情。 D: 这首诗意在求仕,却没有直接告白,不露乞怜痕迹,大方得体,深婉有致。 ( 2 )本诗后两句与苏轼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其家世代受射。 其后四岁,广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①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骑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广为人长,猨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专以射为戏。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节选自《史记 李广将军传》,有删改) ( 1 )下列句子划线的词在文句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行十余里,广佯死(佯:假装)B: 广暂骑腾而上胡儿马(暂:暂时) C: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将:带领) D: 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陈:通“阵”,阵地) ( 2 )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B: 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C: 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D: 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广勇猛机智,被匈奴捉住,也能伺机逃脱。 B: 李广爱护士兵,与他们同甘共苦,士兵们都乐于为他效力。 C: 李广身高臂长,善于射箭,他的子孙和向他学习的人,都赶不上他。 D: 李广射术高超,在战场上射杀敌人,任何时候都能百发百中。 (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鞭马南驰数十里。 ②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
担担面的尊严
①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我一位在华西医院当医生的朋友参加了医院组织的救援队,奔赴灾区,我当时正好在当无业游民,就跟着去帮忙抬担架。回程途中,车队堵在了成雅高速上,6个小时都没能移动分毫。
②沿途有很多乡民贩卖方便面火腿肠,我问了一下,一碗方便面竟然卖到了40元,开水2元。“这些小资产阶级!”我的医生朋友骂道。
③为了表达对发国难财的鄙视,她买了一碗方便面不加水啃着吃,我当时指出这不是干脆面,不适合干吃。她表示不是心疼那2元钱,这代表着她的honor问题。
④就在这时,我看见以三蹦子为主的大军中多了一位佝偻的老者,他挑着一条扁担,扁担两端是一口铜锅和一个煤球炉子,颤颤巍巍地行走着。我好奇地下车上前一探究竟,只见他支起锅炉,打开火,取出一把细薄的手工面,扔进铜锅开煮。同时极其麻利地打起了调料碗,我用鼻子都能闻出里面的红油、芽菜、蒜末、花椒面,以及透着一股焦香的猪肉臊子。
⑤这是正宗的担担面。你能想象在大半天粒米未进的时候突然出现一碗担担面的情形吗?我掏出钱包,摸出一张百元大钞,跟老者说:“来一碗。”“有没有零钱,我找不起。”老者半眯着眼睛回答。
⑥我愣住了,我想以该地段的物价水平,方便面都要卖40元,一碗担担面不破百就是对成都小吃的侮辱。我坚持把100元塞给老者,我说这不是钱的问题,是honor问题。
⑦片刻工夫,面煮好了,老者用大盘子端着10碗面上了我们的车,他说10元一碗,绝不发国难财。
⑧“这是我的原则。”他说。
⑨车上7个人,我吃了2碗,那个刚啃完方便面的医生朋友吃了3碗,她看着瞠目结舌的我,赶紧尴尬地解释:“我其实没有这么能吃,这是一种大爱。”
⑩在那天之后,我再也没见过真正的担担面。在那天前,我也没见过。
(摘自《意林》2017年12月24期)
【注】honor:道德标准。
( 1 )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材料一:在那天之后,我再也没见过真正的担担面。在那天前,我也没见过。
材料二: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鲁迅《社戏》)
回忆鲁迅
郁达夫
①和鲁迅第一次的见面,不知是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我对于时日地点,以及人的姓名之类的记忆力,异常的薄弱,人非要遇见至五六次以上,才能将一个人的名氏和一个人的面貌连合起来,记在心里——但地方却记得是在北平西城的砖塔胡同一间坐南朝北的小四合房子里。记得那一天天气很阴沉,时间仿佛是在下午的三四点钟。
②那时候,鲁迅还在教育部里当佥事,同时也在北京大学里教小说史略。我们谈的话,已经记不起来了,但只记得谈了些北大的教员中间的闲话,和学生的习气之类。
③他的脸色很青,胡子是那时候已经有了;衣服穿得很单薄,而身材又矮小,所以看起来像是一个和他的年龄不大相称的样子。
④他的绍兴口音,比一般绍兴人所发的来得柔和,笑声非常之清脆,而笑时眼角上的几条小皱纹,却很是可爱。
⑤房间里的陈设,简单得很;散置在桌上,书橱上的书籍,也并不多,但却十分的整洁。
⑥他送我出门的时候,天色已经晚了,北风吹得很大;门口临别的时候,他不晓说了一句什么笑话,我记得一个人在走回寓舍来的路上,因回忆着他的那一句,满面还带着了笑容。
⑦鲁迅到上海的时日,照理应该在十八年的春夏之交;因为他于离开厦门大学之后,是曾上广州中山大学去住过一年的;他的重回上海,是在因和顾颉刚起了冲突,脱离中山大学之后;并且因恐受当局的压迫拘捕,其后亦曾在广州闲住了半年以上的时间。
⑧他对于辞去中山大学教职之后,在广州闲住的半年那一节事情,也解释得非常有趣。他说:“在这半年中,我譬如是一只雄鸡,在和对方呆斗。这呆斗的方式,并不是两边就咬起来,却是振冠击羽,保持着一段相当距离的对视。因为对方的假君子,背后是有政治力量的,你若一经示弱,对方就会用无论哪一种卑鄙的手段,来加你以压迫。
因而有一次,大学里来请我讲演,伪君子正在庆幸机会到了,可以罗织成罪我的证据。但我却不忙不迫的讲了些魏晋人的风度之类,而对于时局和政治,一个字也不曾提起。”
⑨在广州闲住了半年之后,对方的注意力有点松懈了
,他就迅速地整理行囊,乘其不备,而离开了广州。
⑩人虽则离开了,但对于代表恶势力而和他反对的人,他却始终不会忘记。所以,他的文章里,无论在哪一篇,只教用得上去的话,他总不肯放松一着,老会把这代表恶势力的敌人押解出来示众。
⑪对于这一点,我也曾再三劝过他不要上当。因为有许多无理取闹,来攻击他的人,都想利用他来成名。但他的解释,却很彻底。他说:“他们的目的,我当然明白。但我的反攻,却有两种意思。第一,是正可以因此而成全了他们;第二,是也因为了他们,而真理愈得阐发。他们的成名,是烟火似地一时的现象,但真理却是永久的。”
⑫在这自由大同盟活动的期间,对于平常的集会,总不出席的鲁迅,却于每次开会时一定先期而到;并且对于事务是一向不善处置的鲁迅,将分派给他的事务,也总办得井井有条。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看出,鲁迅不仅是一个只会舞文弄墨的空头文学家,对于实务,他原是也具有实际干才的。说到了实务,我又不得不想起我们合编的那一个杂志《奔流》——名义上,虽则是我和他合编的刊物,但关于校对,集稿,算稿费等琐碎的事务,完全是鲁迅一个人效的劳。
⑬他的做事务的精神,也可以从他的整理书斋,和校阅原稿等小事情上看得出来。一般和我们在同时做文字工作的人,在我所认识的中间,大抵十个有九个都是把书斋弄得乱杂无章的。而鲁迅的书斋,却在无论什么时候,都整理得必清必楚。他的校对的稿子,以及他自己的文章,涂改当然是不免,但总缮写得非常的清楚。
⑭直到海婴长大了,有时候老要跑到他的书斋里去翻弄他的书本杂志之类;当这样的时候,我总看见他含着苦笑,对海婴说:“你这小捣乱看好了没有?”他总是一边谈着笑话,一边先把那些搅得零乱的书本子堆叠得好好,然后再来谈天。
⑮记得有一次,海婴已经会得说话的时候了,我到他的书斋去的前一刻,海婴正在那里捣乱,翻看书里的插图。鲁迅一见着我,就大笑着说:“海婴这小捣乱,他问我几时死;他的意思是我死了之后,这些书本都应该归他的。”
⑯鲁迅的开怀大笑,我记得要以这一次为最兴高采烈。听这话的我,一边虽也在高笑,但暗地里一想到了“死”这一个定命,心里总不免有点难过。尤其是像鲁迅这样的人,我平时总不会把死和他联合起来想在一道。
⑰这事情,大约是在他去世之前的两三年的时候;到了他死之后,在万国殡仪馆成殓出殡的上午,我一面看到了他的遗容,一面又看见海婴仍是若无其事地在人前穿了小小的丧服在那里快快乐乐地跑
,我的心真有点儿绞得难耐。
⑱可是从此一别,我就再也没有和他作长谈的幸运了。
( 1 )填空提起鲁迅,我们会想起他《自嘲》中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________。
( 2 )鲁迅“做事务的精神”体现在哪些事上?请简要概括。开会时先期而到, 井井有条地完成任务;
①________;
稿子校对,缮写清楚;
②________。
( 3 )作者开篇强调自己记忆力异常薄弱,而后却又详细地介绍了与鲁迅第一次相遇时的诸多情况,其用意是什么?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分析。在这半年中,我譬如是一只雄鸡,在和对方呆斗。这呆斗的方式。并不是两边就咬起来,却是振冠击羽,保持着一段相当距离的对视。
( 5 )文中结尾写到“可是从此一别,就再也没有和他作长谈的幸运了”,请结合文章内容,体会其中饱含着作者哪些情感?从冠军球员到冠军教练,郎平成为中国女排精神的代言人;解决人类粮食安全问题,90后“硬核”老爷爷袁隆平获得共和国勋章;还有八达岭、故宫、天眼、神州五号……这一张张国家名片向世界展现着立体的中国形象。
请以“我心中的一张国家名片”为题,写一篇文章(八达岭除外)。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①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②作文内容积极向上。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