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划线词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迹至(稀少) 兽亡群(疾走)
B: 策勋十二(转动) 仰之高(更加)
C: 死而后(停止) 燕然勒(刻石记功)
D: 乎不同(差得远) 警报起(屡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和谐 前后惯通 面面相觑 按部就班
B: 狡黠 怒不可遏 郑重其事 指手画脚
C: 腻烦 重蹈覆辙 格物致知 根深缔固
D: 栈桥 吹毛求疵 浮想联篇 不知所措
3、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文字填入划线部分,排列顺序最佳的一组是( )
古诗中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名句,在鲁迅笔下,知春、报春、不争春,正是崇高的野草魂。 。最可贵的是,你虽知花叶不美,但仍然散发着一点无名野香,给那里带去春色和生机。
①在雪的下面,已经出现了“冷绿的野草”,在初春的寒风中,勃发着盎然的春意
②严冬刚过,残雪犹存
③为使春意更浓,春色更娇,你甘当陪衬、默默无闻
④待到春满人间,姹紫嫣红开遍,你却不居功、不争俏

A: ④③②①
B: ②①③④
C: ②①④③
D: ③④②①
4、下列划线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先帝不臣卑鄙 必分人
B: 逢乡里人 中崩殂
C: 雉梁上飞 战则请
D: 宜付有司其刑赏 曹刿
5、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最后的结局怎样?( )

A: 给死人送殡
B: 给曹先生拉洋车
C: 摆地摊
D: 要饭
6、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脚下,是为这两个主题日夜争辨着的滔滔江流。
B: 我们从车窗里看见你,你这样的容光焕发,你的笑容多么甜美。
C: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弛,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D: 我坐在沙滩上,闭上眼睛,静静地享受着眼前的这份宁静、这份安祥。
7、对下列各个多重复句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要是你选择的是B,|(承接)那就恭喜你答对了,||(转折)因为图形B是惟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B: 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转折)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因果)倒变得不适实用了。
C: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递进)而去探求新思路,||(承接)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D: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并列)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转折)而去探求新思路。
8、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于”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其泻出两峰之间者
B: 有亭翼然临泉上者
C: 舜发畎亩之中
D: 受地先王
9、下列对《行路难(其一)》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 诗歌开头两句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情绪。
B: 闲来”两句诗人巧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表现诗人仕途失意之后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向往之情。
C: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用了四个三字短语,节奏短促,反复咏叹,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感慨。
D: 本诗主要抒发了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以“全民健身,享受运动快乐”为主题的首届“百座名城,万人赛艇”活动在我市生态科技新城1912特色小镇广场举行,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
B: 包括ofo、永安行在内的共享单车在二三线城市投放时受阻,受阻的原因大多是未在当地城市管理部门备案引起的。
C: 中国武术协会表示,将进一步整治武术乱象,规范武术赛事,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武术事业健康发展。
D: 随着“开门办学、不立门槛”的新式办学理念的推进,使高校不断释放公共教育资源,收获了一大批“校外粉丝”。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古诗词赏析。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 1 )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

( 2 )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1 )解释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人鸟声俱________

②三大白________

此________

(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以听觉写景,突出冬雪的寒冷威严。
B: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于二客之口,其实也是在写作者的心声。
C: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其实是清朝,而开头时间依然以明朝的崇祯年号记录时间。这样写使文章弥漫着一种淡淡愁绪,寄托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也是作者情感孤傲,超凡脱俗的性格形成的原因。
D: 写景的顺序:从局部到整体。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下到上的顺序。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近到远的顺序。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父亲的抚摸
①我小的时候,体质很差,从头到脚都是病,牙痛、肚子痛、膝盖痛的日子多如牛毛。我又是个不够坚强的孩子,每当病痛袭来,就以泪洗面,嗷嗷哭叫。
②记得在我嗷嗷哭叫时,最有“疗效”的是父亲的抚摸。牙痛时,父亲就摸我的脸颊。肚子痛、膝盖痛,哪痛摸哪。抚摸前,父亲总要打趣:“让我拿只碗来接点酱油(眼泪和酱油都有咸味)炒菜”。抚摸开始了,那种抚摸真是神奇极了,温暖宽厚的手掌,徐徐缓缓地在疼痛处拂过,温润柔滑,我的心理有极大的满足,我的疼痛有极大的减弱,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全身扩散通体流遍。抚摸时,父亲的脸是那样的柔和、慈祥,嘴里还有一搭没一搭地扯着闲篇,说些有趣的话儿。常常是在父亲轻轻的抚摸和款款的安慰中,我的眼角带着泪痕就入睡了。安睡之后,还有春风吹过梦乡,还有彩霞装饰梦境。
③父亲在外地工作,一个月才回家一次,但父亲抚摸我的次数并不少,这说明我病痛的次数多,也说明父亲每回遇到都会给予抚摸。作为特定的对象——父亲的抚摸令我至今都记忆犹新。
④医生当然不会抚摸我。药到病除和妙手回春是医生的职业要求和职业骄傲。一位医生拔掉了我的一颗龋齿,解除了我这一颗牙齿的疼痛,我感激他的医术。我的其他病痛似乎都是“生长痛”,当时医生都拿它们没办法,以后却都不知不觉地自行消失了。在不断的求医过程中,我始终不曾保留医生抚摸过的记忆。
⑤母亲也没有抚摸我。虽然家里经济不宽裕,母亲还是舍得花钱积极地带我就医,医治我身上不断出现的小病小灾。记得一次母亲带我到附近的医院诊病,主诊完后,她牵了我正在蜕皮的手掌询问医生,这个毛病怎么治?医生正未置可否时,旁边的众多就医者爆发出一阵哄笑:“这也叫病呀?”他们在笑我母亲的大惊小怪,笑母亲对我的娇宠。许是家务太繁重,许是没有这样的习惯,当我痛得嗷嗷哭叫时,母亲总是叫我忍一忍,或者说叫我等一等,等她得空时带我去医院。但母亲从来没有抚摸我的病痛处。
⑥父亲的抚摸令我记忆犹新还在于抚摸的特定时段。据说,小孩子的皮肤是有一种“饥饿感”的,有被抚摸的渴望,年长之后消失。当然,年长些以后,我的“皮肤饥饿”消失了,我的这些需要抚摸的病痛也消失了。
⑦父亲的确是一位慈父。他从来不曾打过我和我的兄妹。记得他最激烈的举动就是在他非常恼怒的时候,高扬手掌,脸红脖子粗地气势汹汹地逼近淘气的我们,嘴里也有威严的愤怒的呵斥,但那高扬的手掌永远不会落下,永远不会拍打在我们身上的任何一个地方
⑧凭心而论,父亲很庸常,并没有什么出众的本事。他没有给我们锦衣玉食的生活,没有给我鲜花铺地的前程。但是从父亲那样神奇的抚摸中,我不禁疑心我的父亲是否有一双上帝的手?它能捧着儿子的心抚慰个通通透透,祛(qū)除所有的灾病疼痛。如果说,父爱似海,那么父亲的抚摸就是深海里的珍珠;……
⑨父亲的抚摸其实是父亲慈爱心海的波纹浪花,在我记忆的长河里永远闪烁着温暖的动人的光辉。

( 1 )“父亲的抚摸”能为我祛除病痛,让我铭记在心。请简述作者是怎样理解这种现象的。

( 2 )文章第⑦节中画线句子中的细节描写非常传神,请你结合具体词句谈谈你的品味。

( 3 )文章第⑧节省略号处省去了一些内容,请按画线句式特点再补写一个句子。

( 4 )文章第④⑤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你推断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 5 )第②节中画线句子“抚摸时,父亲的脸是那样的柔和、慈祥,嘴里还有一搭没一搭地扯着闲篇,说些有趣的话儿”,联系自己的生活,根据你的想象拟写一句父亲抚摸时会说的话。(不超过30字)

阅读《谈静气》,完成下面小题。

谈静气

徐愚

①“每临大事有静气。”中国的这一古训,早已沉淀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基因。那何谓静气呢?古人云:“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通俗地讲,就是“能沉得住气”。应对危机,就需要这样的“静气”。

②这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传播迅猛。一时间,感染人数快速上涨,武汉和湖北其他地区医疗服务难以承载。医疗设备、防护用品、生活物资也一度出现巨大缺口。疫情当前,最是考验人心。有极少数人“静气”不在,盲听盲从,一味抱怨。其实,在很多时候,“显而易见”的答案往往并非事实真相,“立竿见影”的评价也难免偏颇。在自己看不清、拿不准的时候,保持“静气”,冷静思考、沉着应对,才是靠谱的做法。否则,失去“静气”,慌里慌张,就会进一步失去理智,糊里糊涂,怎么会有良好的应对之策?

③“静气”来自必胜的信心。梁启超先生有言:“自信者常沉着。”有祖国强大的科技实力、动员能力、执行效率作支撑,有这么多技术精湛、大爱无私的医护人员当先锋,有举国上下万众一心的防控力量为基础,这些都为我们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了必胜的信心。“我斩新冠,携汝赏樱”,这不仅仅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更是一种信心的宣示。有了必胜的信心,可以让我们多一分理性判断,少一分盲目情绪,把自己的“静气”找回来。

④“静气”也来自我们的责任。战疫情、斗病魔,绝不仅仅是各级政府之责、医生护士之责,也绝不仅仅是武汉及湖北人民之责。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全国各地,城市乡村,各行各业的人们自觉以抗疫为己任,积极行动,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面对困境,只要人人负责,参与战斗,尽心出力,就会让我们多一份淡定和从容。

⑤“静气”还来自团结的力量。这是一种让人热泪盈眶的力量:火速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全国各地成千上万医疗工作者驰援湖北,山东的蔬菜、黑龙江的大米、西藏的矿泉水等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湖北……社会各界被广泛动员,亿万中华儿女拧成一股绳,握成一个拳。尽管抗击肺炎疫情的日子漫长而艰辛,但是正因为有了团结,中国人就像吃了定心丸一样,依然有停下脚步看夕阳的淡定和从容。这也是中国人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总能走出困境、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

⑥有了“静气”,就能冷静思考,正确判断,坦然地面对各种挑战,应对各种危机。静气是一种智慧、一种修养、一种境界,越是到了紧要关头,越是要保持“静气”,坚定战斗!

(有删改)

( 1 )根据上下文内容,请你在第③段横线处写一句话。
( 2 )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①段先引用中国古训,然后阐释了“静气”的具体内涵,最后表明了本文的观点。
B: 文章第②段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有“静气”和没“静气”的做法,重点强调了有“静气”的作用。
C: 文章论述了“静气”来自智慧、修养和境界,表明紧要关头要保持“静气”,坚定战斗。
( 3 )历史上的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东晋以不足十万的兵力迎战前秦百万虎狼之师。请你结合上面的文字和下面两则材料,分析淝水之战东晋一方获胜的原因。

(材料一)

前线形势凶险,主帅谢安此时却在后方指挥所里不慌不忙下着围棋。等到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然后又继续下棋。陪他下棋的人实在忍不住了,询问战况,谢安才轻描淡写地说道:“小儿辈已破敌。”

(材料二)

东晋当政的谢安颇识大体,知人善任。当时桓冲手握长江上游兵权,桓家与谢家素有积怨,但谢安以大局为重,使两家合作,稳定了军心,共抗强敌。

四、写作(分值:60分)
在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之旅中,随处可见的幸福画面让我们驻足流连:傅聪在成长道路上的每一步,都感受到来自父亲傅雷谆谆教诲的幸福;四本粗拙的《山海经》,让鲁迅读出了之前一度被忽略的幸福;经历重重磨难之后,丑小鸭脱胎换骨,享受着成功的幸福……其实,幸福不光降临在别人身上,同样也存在于我们身边。

请以“幸福就在身边”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字数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