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围场县职教中心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被世人称为“梅妻鹤子”的诗人是哪一位?( )
A: 林逋
B: 梅尧臣
C: 苏舜钦
D: 王安石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语录体著作。
B: 《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作者是“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天净沙”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
C: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他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孔乙己》。
D: 莫怀威的小说《散步》讲述了中年人在这个社会所承担的重任。
3、指出下列划线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 )
A: 行(zǎn) 气(òu) 候(sì) 得(shěng)
B: 噪(guō) 袍(jīn) 包(páo) 害(zèn)
C: 怒(chěn) 茶(zhān) 土(kōu) 住(zhòng)
D: 伶(lì) 怕(zào) 鳏(guān) 画(zèng)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词语感情色彩来看,“奋不顾身”“大公无私”“挖掘”“伟大”都是褒义词,“贪生怕死”“见利忘义”“丑陋”“愚蠢”都是贬义词。
B: “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句中划线的字是一个表示判断的动词。
C: “她觉得在这天地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
D: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起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这次“停课不停学·空中课堂”授课队伍的主要成员有省里的专家、市里的教研员、优秀的一线教师等组合而成。
B: 截止3月19日24时,温州市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504例,累计出院503例(死亡1例),其中瓯海区36例全部出院。据此疫情推断,我们大约将于3月底左右开学。
C: 通过5G全新技术的支撑,让未来数据可视化成为新闻生产的关键性技术。
D: 面对来势凶猛的新冠肺炎疫情,各行各业的广大党员、干部响应党中央号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
6、下列划线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 酝(liáng) (mù)浴 发(jì) 抖(shǒu)
B: 澹(dàn) 唱(hé) (qī)息 萧(sè)
C: 安(shì) 静(bì) 吝(sè) 梦(mèi)
D: (sǒng)峙 (hōng)托 ﹙zhuó﹚落 粗(guǎng)
7、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灵jiù 妖娆 guò然无累 重蹈覆撤
B: qiǎng褓 棱驾 mèi上欺下 断章取义
C: xiē渎 陨落 怒不可è 脑羞成怒
D: 扶yè 繁衍 kè尽职守 一抔黄土
8、

下列句中划线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

A: 疏条交映,有时
B: 风烟俱 , 天山共色
C: 从流飘荡 , 任意东西
D: 负势竞 , 互相轩邈
9、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运用正确的是 ( )

A: 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B: 王小明同学心直口快,对有缺点的同学总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来。
C: 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简直是画蛇添足
D: 他这样做自以为很稳妥,其实是塞翁失马 , 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
10、

下列加线字注意有误的一项是( )


A: 溅bèng 开zhàn 逗tiǎo 立zhù
B: 仃líng 罩lǒng 酒liàng 条
C: 沉diàn 辉huáng 浆qióng 槐kū
D: 望níng 布pù 盘卧龙qiú 花suì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赏析(《春望》杜甫),回答问题。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1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中“感时”一语承上,“________”一语启下。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

( 2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属于那种描写,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论语》十二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 1 )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
①学而习之 ②人不知而不③不

( 2 )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3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的时候,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吾日三省吾身。
B: 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强调学思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 孔子认为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
D: 孔子感叹时光易逝,启示我们要珍惜时间求学、并提高学习效率的。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要赢就赢那悠长的岁月

那几日,我发觉女儿总是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频繁地对着电脑发呆,不再似往日那般活泼。我这个做妈妈的自然悬心,于是拉女儿出去散心。不料女儿却点开一个博客给我看:“妈妈,你看这个博客写得怎样?”

我坐下来,细细点开相关的博文和图片,看得出博客的主人很用心。我不知道这样的一个博客跟女儿有什么关系,只好小心翼翼地关掉网页,对女儿说:“这是个人气很旺的博客,博主花了很多心思呢!”没想到女儿顿时激动起来:“妈妈,她就是很会引人注意,她的博客每次都会上榜,总是有千万 个人捧着她!”我扬了一下眉毛:“哦?”我想我开始走入一条隧道,一条通向女儿症结的隧道。

“妈妈你知道吗?她是个很张扬的女孩子。会唱歌跳舞,还会画画、写文章。她总是大出风头,博客上、现实中,简直就是个万人捧着的小公主。”

“那么,你羡慕她吗?其实这些你也可以做到,你也喜欢摄影,会画画,你写的文章也曾多次获得过奖励啊……”

“不,不是,妈妈,我并不愿意那样。可是她这样子妨碍了我获得一个公平的评价。”

这又令我惊讶。听女儿压抑着委屈细细诉说,我才知道了事情始末。原来这女孩子常和女儿一同参加征文或摄影比赛,许多比赛有网络投票的环节,而这个女孩子总是利用博客资源来为自己拉得票数。所以许多时候,女儿总是屈居其后。“妈妈,你是作家,你看看她的文章真的有那么好吗?”我只好打开网页细看。那是一篇写张爱玲的文章,文笔很纤细,只可惜,对张爱玲理解得不深。

“你写得比她好。”女儿即刻露出一副雀跃的表情:“妈妈,真的?”随即却又神情暗淡起来:“可是她的文章人气那么高。”

“我们也可以打造一个这样的博客呀。”

“可是妈妈,我并不愿意那样。那得花很多时间来打理,对付各式各样的评论,会扰乱我的生活……”“哦,既然你知道它会带来这么多的烦恼,为什么还会这样不开心?”女儿若有所思。我决定给她讲个故事。

林徽因是个才女,且美貌绝伦。冰心是位长寿的作家,她的作品选入了小学语文课本。在许多人的心里,她是文学大家,是无数人尊敬爱戴的冰心奶奶。

可是两人年轻的时候,冰心与林徽因有过一段不愉快的摩擦。那时候的冰心并无优势可言,矮小瘦弱,且没有娇艳的容貌,文字上也是初露头角,而林小姐则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家世、容貌、才情处处争先。

而另外的两位女作家,张爱玲同苏青,对冰心也曾吐露过恶语。张公开表示不愿同冰心的文章相提并论,这是看不上冰心的文字。而苏青的言辞更是激烈,她说从前看冰心的诗和文章,觉得很美丽,后来看到她的照片,就没有兴趣再读她的文章了。这样的评论任是面对哪个女子,也会变成一把犀利的刀子,直插进她的自尊里吧?

可是后来呢?后来,才貌双全的林徽因因为肺病过早辞世,终止了文学创作;张爱玲在异国孤独地度过了晚年,再无新作;而苏青更是颠沛流离,终日为生活所苦,已经不再提笔写作;只有冰心,坚持创作着,在当代文坛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在99岁的冰心老人逝去之时,人们给予她的是隆重的吊唁和怀念。在这时,谁还记得那个曾经不好看且屡遭他人刻薄的女子?可以说,冰心赢得了悠长的岁月。

我絮絮地解释着这些,而女儿听得出神。她昂起头对我说:“我明白了妈妈,要赢就赢那悠长的岁月。”

( 1 )在与妈妈的对话中,女儿的神情有一个变化过程,请提取相关词语。

精神萎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有所思→出神,昂起头。

( 2 )结合全文阅读,理解文章标题“要赢就赢那悠长的岁月”的含义。
( 3 )文中画线语句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 4 )文中母亲跟女儿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从三到万
马南邨
①学习文化知识能不能走终南jié 径呢?这是许多初学的同志时常提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能过于笼统。一定说能或不能,都不恰当。这要看学习的是什么人,学什么,用什么方法等等,要按照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但是,一般地说,学文化应该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特别是初学的人不宜要求过急。
②“文化”这个词儿在外国文里本来就是积累的意思。我国古代的读书人,很早就重视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这是符合于一般规律的正确方法。因为学习不但要靠理解力,还要靠记忆力,而无论一个人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无论有多强,要理解和记住刚学会的东西,总要有一个过程;哪一个妄人如果想一下子就把什么都学会,其结果必定要吃大亏。
③有一个故事在明清人酌笔记中重复出现了多次,尖锐地讽刺了这种妄人。这个故事是说:“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nuò)管临朱。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谢去。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者饮,令子晨起治状,久之不成。父趣(cù)之,其子恚(huì)曰:天下姓氏夥(huǒ)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④这个故事比较通俗易懂,有的相声演员也曾讲过。但是,人们大都只把它当做笑话,而不把它看成一个严肃的讽刺性故事。我的看法不是这样,我以为我们应该从这个故事中,吸取一些关于学习方面的经验教训。
⑤对于一个人来说,学习过程中有若干重要的关节,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影响学习的成败。初学的一个最重要关节,就是在刚刚学会一、二、三或外国文A、B、C等等的时候,有一些轻浮的人,正如那个富翁的儿子一样,往往就“欣欣然”起来,以为“得矣,得矣”,什么都懂得了。这也好像学打拳的人,刚学会几个动作的时候,多半以为自己很了不得,处处想跟别人较量几下子。倒是学得多了,真正有了一些本领,才反而虚心起来。由此可见,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是自命不凡;越是有本领的才越谦虚谨慎。
⑥从教学的过程来说,不管要学什么,教的人总要从易而难,逐步深入地把知识教给学生。因此,好的教师在开始的时候,应该给学生一个印象,觉得入门不难,往后才能越学越有信心。而学生如果自命不凡,看到入门很容易,就把老师一脚踢开,那么,他就什么也学不成。正如那个富翁的儿子一样,他以为从此可以不必再请老师了。殊不知他根本还不曾入门,只学会一、二、三,对于所谓“六书”等起码的知识一点也不懂,所以他父亲叫他给姓万的亲友写请帖,他就傻眼了
⑦实际上,一、二、三这三个字的确很好认,而从三到万,从文字结构上说却经过了许多复杂的变化。要懂得这些变化,也好像其他各种知识一样,必须逐渐学习,并且需要老师指导,不可能只凭件么“天才”就可以很快学会的。如果完全没有人教,倒很可能什么也学不会。我们之所以应该重视教师的作用,理由也就在此。
⑧我们不懂的东西还很不少,都迫切需要虚心学习。但是,在学习上有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从三到万这个故事似乎对我们有一些启发。我们无妨以此为例,举一反三,想一想怎样才能更好地加强我们的学习吧。

(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jié

( 2 )第⑤段中除了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外,还运用 论证的方法。

( 3 )本文论证严密,开篇提出了 的论点,再从 和古代一则故事得到的教训两方面加以论述,然后又从 两点经验教训中告诉我们怎么做,最后总结全文。

( 4 )下列句子可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A: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B: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C: 书非借不能读也。
D: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 5 )请结合相关链接的内容,仿照例句补写一个“越是有本领的才越谦虚谨慎”的事例。
相关链接: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带着战火硝烟的陈毅在 第二天,便以市长的身份正式接管了上海市政府。刚解放的上海各种物品奇缺,特别当陈毅市长了解到市民缺乏盘尼西林等药品时,他连夜登门造访深居简出、闭门 著书的化学家齐仰之,请他出面主持此类研究工作。但齐几番推脱,后来陈毅终于用他的真诚,让齐仰之欣然同意主持筹建盘尼西林药厂。
例句: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生活中并不缺乏快乐,只要用心体味,你总能从中悟出快乐的真谛,找到获取快乐的办法,捡到打开快乐之门的钥匙……以“那天,我捡到了快乐的钥匙’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
②字数不少于600字;如写成诗歌不少于16行。
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