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选出理解句意正确的一项。( ) A: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开窗观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互相可以看得见。 B: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靠近苏东坡两膝盖的地方,都隐蔽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 C: 佛印绝类弥勒。佛印同弥勒完全不同。 D: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上面又盖了一个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四个字,它的颜色是红的。 |
2、 | 下列语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台阶高!”言外之意 , 你们家有地位。B: 为了这次考试,他足不出户,目不窥园 , 手不释卷,真是辛苦不堪。 C: 面对困难,只要我们锋芒毕露 , 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就会找到解决的办法。 D: 当时大家不解其中的意思,都以为鲁迅先生不加以休息不以为然 , 后来读了鲁迅先生《死》的那篇文章才了然了。 |
3、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簇(cù)新 阎(yǎn)罗 舵(duó)手 伤痕累(lěi)累 B: 干瘪(bǐ) 装饰(shì) 飞窜(cuàn) 取义成仁(rén) C: 捷(jié)报 翡(fěi)翠 淤(yū)滩 血雨腥(xīnɡ)风 D: 喷(pèn)薄 火焰(yàn) 旌(jīng)旗 包罗万象(xiànɡ) |
4、 | 关于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古汉语中,有些词语往往具有特定指代意义,如“河”指黄河,“江” 指长江。诗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即是如此。 B: 北宋诗人陈师道曾指出:“永叔公作《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描写阴晦之景,对仗工整,富有文采和诗意。 C: “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迁客骚人”的“骚人”也是源于此。“更” 是古代夜晚的计时单位,古人把一夜分为五更,“更定”指晚上八时左右。 D: 明末清初人张岱夜游西湖,绘上下一白、天地浑然一体之奇景,叙偶遇赏雪人之奇事,抒遗世独立之高洁情怀。 |
5、 |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比起秋天的枫林来,夏天的枫林没有那么撩人的红韵,但那生机盎然的绿,涌动着的却是一股青春的朝气。B: 在当前物价温和上涨的形势下,价格调整要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秩序 , 安排好出台改革措施的节奏,把握好价格改革的力度。 C: 《富春山居图》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的淋漓尽致。 D: 日常交往中,平等是人与人之间投桃报李、礼尚往来的前提,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只会使人与人之间彼此疏离,产生隔阂。 |
6、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将半个多世纪的残酷历史出现在我们眼前。 B: 新建的儿童公园为小朋友提供了观鱼池、转盘、滑梯、迷宫、超市等游乐设施。 C: 战争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从远古战争中走来的现代人,依然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 D: 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
7、 |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需要采集50万朵花左右的花粉。B: 这天晚上,我睡得很香,梦中又见到了满山鲜嫩的蘑菇,闻到了蘑菇汤浓浓的香味。 C: 我们要养成爱读书,特别是读经典,读名著,让书香满城成为扬州的城市节特色。 D: 住宿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都是宾馆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
8、 | 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悲伤(bēi) 瞬息(shùn) 延绵(mián) B: 涉足(shè) 怀恋(liàn) 伫立(chù) C: 萋萋(qī) 清晨(chén) 忧郁(yù) D: 叹息(tàn) 选择(xuǎn) 欺骗(piàn) |
9、 | 下列划线成语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对于重要的书,我们必须经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B: 在评论中对原著中的句子断章取义 , 这简直是对原著的亵渎! C: 春晚舞台上,蔡明那幽默滑稽的语言表达,令人忍俊不禁。 D: 为了打造和谐校园,我们全班同学团结友爱,相敬如宾。 |
10、 | 下面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偌(nuó)大 黛(dài)色 绷(bēnɡ)紧 鸟巢(cháo) B: 倏(shū)忽 沸(fèi)腾 蜷(quán)曲 锥(zhuī)形 C: 刹(chà)那 贮(zhù)蓄 烘(hōnɡ)托 颤(zhàn)声 D: 主宰(zǎi) 黄晕(yūn) 嘹(liáo)亮 狭窄(zhǎi) |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1 )“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浮”字,表现了洞庭湖什么特点?( 2 )阅读全诗,概括“凭轩涕泗流”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虽有佳肴 ( ) ② 不知其旨也 ( ) ③ 学学半 ( ) ④不知其善也 ( )( 2 )下列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教然后知困 B: 虽有嘉肴 C: 教然后知困 D: 不知其旨也 ( 3 )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②《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4 )学完本课后,对你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启发呢?请结合自身实际具体谈一谈。 ( 5 )本文选自 , 它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和《诗经》、( )、( )、( )合称“五经”,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
回家的花朵
①四月的时候,星星点点的蒲公英就绽开了,它们像一坨坨的细碎阳光,金黄在氤氲着丝丝缕缕乳白水汽的田塍上,印满牛羊蹄印的村间小道两侧,甚至山坳背阴处那些还没有融化的一片片残雪里,甚至村庄生满幽绿苔藓的台阶缝隙里或残墙败垣上。
②蒲公英是最早醒来的,它醒了,大地就醒了,村庄的春天就醒了,村庄新一轮的岁月就醒了。村庄的女人们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就早早把它们带进邻近的城市里,那时它们有的刚冒芽,有的刚刚鼓起三五个青豆般嫩嫩的蕾,有的刚刚绽开了黄绒绒的一两朵花。它们被摆放在城市拐角处冰冷的马路沿子上,但更多的是被放在简陋的竹筛里,在乡村女人们高一声低一声胆怯叫卖声中,流浪在城市的喧嚣声或一条条仄斜而沉寂的幽长小巷里。
③蒲公英开了,从草长莺飞的春天,绽开过长长的夏天,它那微小鹅黄的花盏,甚至金黄到秋天的深处,漫山遍野的野菊镀染尽乡村山野的时候,还有三三两两的蒲公英开着呢,它们或瑟瑟地开在一个风霜落不到的岩石下,或开在一蓬枯白得如同旧白线的枯草蓬子里,像飘落在地上的一朵野菊,像一簇微微燃烧的火苗,它们黄绒绒地亮着。泥土就还醒着,村庄就还醒着,鸟儿和虫子就还醒着,直到一场漫天漫地的鹅毛大雪之后。它们在白皑皑的雪层下沉睡了,泥土就也沉沉睡去了,村庄以及世界上的一切也都沉沉地睡去了。
④它们是到城市里寻找它们的亲戚的。
⑤那些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人家,那些在城市里生活了多年,但根须还没有从乡间泥土里全部拔出来的人,那些在市声里沉睡,但梦的脚趾还常常沾满泥土的人,他们都是蒲公英的亲戚。他们都常常会买一小扎甚至几小扎的蒲公英,把它晾干了冲茶,或把它洗净剁碎了掺杂着作为吃食,败火祛毒,给身心重新赋予乡野的清爽之气和生命的自然气息。
⑥它们和许多的人一样,从乡村来却再也回不到那弥漫着泥土腥香气息的乡间了。
⑦我也是蒲公英的一个亲戚。从一百二十多华里远的乡下老家到这小城里来生活,转眼就二十余年了,从一个乡间的木讷青年,成了小城市井中一个临近不惑的人。我也常常掏几角钱买三五扎蒲公英冲茶,或者剁碎了摊几张饼子吃。我家的墙壁上,常常挂几束已经风干的蒲公英,或在院子里晾晒一些还带着薄薄一层乡间水汽的湿漉漉的蒲公英。
⑧去年深秋时,我又买回了十几扎蒲公英,那是些十分新鲜的蒲公英,叶子虽然已经被霜打得有些灰黑了,但褐色的根茎却饱满丰盈,粘着些润湿的泥土,其中许多已经鼓了些米粒大小甚至黄豆般大小的青蕾。我把它们淘洗干净,摊放在竹筛里静静地晾晒。一个午后,我发现已经晾晒了几天的蒲公英,有几颗竟又开花了,那金黄的花朵.在根叶已经被晒得一片灰黑的竹筛里分外地耀眼,它们在秋天的阳光里簇闪着金黄的光泽。像一粒粒淡定的阳光,又像一粒粒金色的星星。
⑨又过了许多天,我发觉那些蒲公英已经彻底风干了,而那许许多多的花蕾都已绽开过,花朵早谢了,然后成了白絮絮的一朵朵绒球,向晚的风轻轻一吹,那些绒球便沸沸扬扬成一朵朵的白絮飘起来,像一片片飞扬的白雪,从竹筛里沸扬到阳台上,然后飘过高高的楼顶,飞进了远远的天空里,随着一缕缕的风飞走了。
⑩它们是要飞成天上的白云,是要随着那些流浪的云朵,飞回到遥远的乡间田塍上、山坳里,是要迢迢地回到自己的乡野老家吗?
⑪花朵是植物的心灵,是一棵树或一棵草的灵魂。而蒲公英的灵魂已跟着一缕晚风或流云迢迢回到了它的老家去,来年,它们将又会在河畔、在山涧萌芽、展叶、开花,重将燃亮自己的乡野或田园,而一个辗转离乡的人,一个为生计而漂泊游离自己故园的人,他们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心灵回到自己的老家,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灵魂回到那生育和养育生命的那一片泥土上呢?
⑫灵魂或许是不会流浪的,它既已注定永远属于某一粒土,不管岁月多么的苍凉,不管脚步多么的遥远,不管回家的路是多么的漫长,不管生命是多么的沉重,它们都是一定要飞回去的,回到那一粒熟稔温热的泥土上,回到那一缕低低盘旋的炊烟里,回到那一条歪歪的田塍上,回到那一声苍老的召唤里……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 1 )文中的蒲公英具有哪些特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或开在一蓬枯白得如同旧白线的枯草蓬子里,像飘落在地上的一朵野菊,像一簇微微燃烧的火苗。
( 3 )第④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阅读课内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了。
……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
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 1 )为什么在文中引用斯科特日记中的话?要求:①补充题目,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