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邯郸市临漳县香菜营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国发表的《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具体而微地阐述了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推进强军兴军的坚定决心的观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B: 随州人文厚重,风景旖旎,名胜雄奇。洪山神秀险峻,烈山庄严神圣,三潭瀑布妙叠,好一派扑朔迷离之景!
C: 中华文明中以家谱、家礼、家规、家训、家祭为主要内容的家教传统举世罕见,已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遗产,但这一宝贵遗产在其发源地大陆已鲜为人知
D: 影片《刺客聂隐娘》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奖,该片曾在随州洛阳取景。“银杏画面充满诗意与仙风,实在太惊艳了!”观众们这样吹毛求疵地评价道。
2、鲁迅先生称________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A: 史记
B: 汉书
C: 三国志
D: 资治通鉴
3、下列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业者莫不先怀雄心壮志,并且矢志不渝。

②人贵立志。

③宋代学者程颢曾说:“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

④可见,对于一个人的事业的发展来说,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⑤明代学者王阳明也说:“夫学,莫先于立志。”


A: ①③⑤②④
B: ①⑤③②④
C: ②①⑤③④
D: ②①③⑤④
4、与所给汉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莱(lái) 绚(xuàn) 逶(wēi) 菠(bō)

A: 来 弦 威 渤
B: 獭 宣 喂 泊
C: 徕 铉 巍 饽
D: 赖 宣 魏 播
5、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 忌(dàn) 辈(háng) 水(fú) 然而止(jiá)
B: 脑(bàn) 眼(kuàng) 气(chuǎn) 米酒油(mó)
C: 奋(kàng) 暗(huì) 绊(jī) 奇伟磅(bó)
D: 旋(wò) 静(mù) 争(sòng) 夜深星(lán)
6、对下面句子朗读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他们说:“请看吧,这是裤子!这是袍子!这是外衣!……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朗读时应语调上扬,极力夸张,突出衣服的优点。)
B: “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套贵重的衣服!”(划线词语要重读,表达强烈的赞美。)
C: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朗读时应语调低沉,语速缓慢,突出孩子的天真单纯。)
D: 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朗读时应语调低沉,语气坚定,突出皇帝的自欺欺人。)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烟波无际,天水相接,固然旷阔可观,一湾浅溪的明净,也使人感到宁静与亲切。
B: 《史记》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通史”,主要是因为它是研究古代典章制度、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经济文化的重要史料的原因。
C: 拙政园中的远香堂山水明秀,花木繁茂,其名字便体现了莲花“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是观莲的首选胜地。
D: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近代以后,仁人志士忧患的是民族自强、复兴和独立。
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篷松 佩服 慷概 废墟
B: 决别 仗义 脸颊 行影不离
C: 桔梗 祈祷 倜傥 徘徊
D: 安祥 怂勇 叮嘱 羞怯
9、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阳光是公平的,它沉湎于高山、大川、平野对它的欢呼致意。
B: 他紧咬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老师。
C: 一首小诗感动了亿万观众,它启发我们要珍视自己,不可妄自菲薄
D: 电影《无问西东》上映之初就炙手可热 , 引发了人们对青春意义的思考。
10、下列各组中字词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
A: 狂阑 塌败 鲁莽 鞠弓尽瘁
B: 孤霜 生蔬 别扭 气冲抖牛
C: 调羹 悠然 呜咽 锲而不舍
D: 涉猎 愧乍 侮辱 锋亡毕露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1 )以上著名诗篇作者是________,他的主要诗集有________等等。诗中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________。
( 2 )第二行“嘶哑的”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 3 )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写出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象征意义:

①土地:________;

②河流、风:________;

③黎明: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文言文阅读:阅读《出师表》选段,完成文后题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 1 )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划线词的意思。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也    秋:_________
②以昭陛下平明之     理:_________
③先帝简拔以陛下     遗:_________

(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悉以咨  天子
B: 试用昔日   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
C: 俱一体  若佣耕
D: 每与臣此事  宜付有司其刑赏
( 3 )翻译文中加红语句。
①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 4 )文段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三条建议?请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积雪草的《包浆的小板凳》,完成各小题。

①母亲家里有一个宝贝,是一只矮脚的小板凳,拙朴、精巧,看得出来,做的时候着实花了不少心思。因为年代久远,那只矮脚的小板凳已经变得油光铮亮,原木的花纹已经被时光打磨出光泽,有了质感,让我想起一个专业用语——包浆。

②那只矮脚小板凳虽然有了包浆,但却并不是古董,看着虽好,但由于年代久远,混在一大堆现代风格的家具中,显得独树一帜,不怎么搭调。母亲一辈子搬了好几次家,每一次搬迁都会丢掉一些东西,但是无论丢掉什么东西,母亲却从来没有舍得丢掉那只矮脚小板凳,她视它为珍宝。

③有一段时间,我特别不理解,一只破矮脚小板凳有什么了不起,当宝贝一般放在家里,那颜色,那样式,“土”得都掉渣,放在哪里都碍眼,留着它有什么用?有一次我趁母亲不注意,把那只矮脚小板凳丢到楼下的花丛里,母亲回家遍寻不见,问我板凳放哪儿了,我吱吱唔唔,不敢实话实说,母亲急了,说:“一只小板凳放在家里,又不碍你们什么事儿,难道它自己长腿跑了不成?”说到后来,母亲竟然掉下眼泪,我知道我闯了祸,飞奔下楼,在花丛里找到小板凳,拿回家后悄悄藏在柜子后面。

④后来,母亲偶然在柜子后面发现了那只小板凳,惊喜之情溢于言表,我心中有些愤愤不平,一只破板凳而已,看得比亲闺女还亲,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再后来,我终于知道,那只比亲闺女还亲的破板凳是母亲的陪嫁。

⑤母亲出身小户人家,陪嫁并不算丰厚,而且都是些平常的东西,我小时见过的有青花瓷瓶,被褥,衣裳之类,我万万没想到,这只平凡而普通的矮脚板凳也是母亲的陪嫁,而且随着岁月的变迁,那些东西都不见了,母亲的陪嫁只剩下这只矮脚小板凳。

有时候,母亲会盯着这只小板凳发呆,而且看着看着眼圈就红了。我猜想,她是看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看到了自己梳麻花辫、当新嫁娘的美丽时光,母亲叹气,长长的气息像一个感叹号。

⑦这只并不丑的矮脚板凳是母亲的父亲亲手做的,母亲的父亲也就是我姥爷,那时候母亲的父亲已经得了胰腺癌,虽是早期,但无药可医,人已是气息奄奄,瘦弱不堪。母亲是他唯一的宝贝女儿,掌上明珠,女儿要出嫁,母亲的父亲挣扎着爬起来,做了这只手工精巧的矮脚板凳做陪嫁,可见用心之良苦,用我姥爷的话来说,就是留个念想。

⑧这只矮脚板凳跟随母亲很多年,母亲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它,像亲人一样,它见证过母亲的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母亲有时候也会跟这只板凳说悄悄话,高兴的事情,烦恼的事情,这只矮脚板凳都是母亲最忠实的听众。

⑨有时候我会想,母亲的父亲,也就是我姥爷,送给母亲这只矮脚小板凳的时候,是把自己所有的牵挂和祝福都深藏其中,他愿意看着他的女儿幸福地过一辈子。

【注】包浆:古玩行业专业术语,指文物表面由于长时间氧化形成的氧化层。“包浆”其实就是“光泽”,专指古物器物经过长年久月之后,在表面上形成这样一层自然的光泽。

( 1 )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充相关情节及“我”的心情。

母亲视小板凳为珍宝,我不理解—→母亲找到我藏在柜子后的小板凳惊喜,我①________→母亲盯着小板凳发呆眼圈发红,我②________→③________,我理解感动。

( 2 )联系上下文,体会第⑥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矮脚小板凳是母亲的父亲瘦弱不堪之际为女儿亲手做的陪嫁,所以母亲格外珍惜。
B: 这只小板凳拙朴精巧,是母亲的亲人,陪母亲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
C: 文中好几次提及姥爷是母亲的父亲,是作者故意为之,目的要突出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牵挂和祝福。
D: 母亲看着小板凳眼圈会发红是因为她看到小板凳就只想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和美丽时光。
( 4 )请说说本文中的“我”和《孔乙己》中的“我”的作用有何异同点。

共同点:

不同点:

阅读《我的老师》回答下面的问题。
我的老师
魏巍
①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蔡老师。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只有十八九岁,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人。
②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③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打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在她的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
④她爱诗,并且爱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教我们读诗的情景,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远看不见山,那天边只有云头,也看不见树,那水上只有海鸥……
⑤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接近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⑥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来,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埋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罗!”那时的我,真好像父亲死了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呵。
⑦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您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她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屋里地上,旁边点着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候,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
⑧母亲喊住我:“你要去干什么?”
⑨“找蔡老师……”
⑩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⑪“不是放暑假了么?”
⑫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了一会儿,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⑬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 1 )作者一共选取几个经典事例?

( 2 )第②自然段中的“从来不”与后一句中的“仅仅”是否矛盾,作者这样用词究竟是为了表现什么?

( 3 )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狡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 4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⑫段中的画线句?

( 5 )文章结尾处写道:“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请以“扬起自信的风帆”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①可以写你的经历,也可以写你的感悟和认识。②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④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⑤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