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真谛 山清水秀 通宵 相形见绌B: 健忘 物竞天择 追溯 锋芒必露 C: 翩然 正经危坐 默契 相得益彰 D: 迁徙 周道如砥 娴熟 一泄千里 |
2、 |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天净沙·秋思》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其中“天净沙”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 B: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C: 古人用语有敬辞和谦辞之分,如劳驾、惠顾、贵姓都是敬辞。 D: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 |
3、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陈涉世家》 《孙权劝学》分别出自西汉时期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纪传体史书《史记》和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B: 《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 《五柳先生传》都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品,其中《五柳先生传》表达了他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追求。 C: 《济南的冬天》 《芦花荡》 《云南的歌会》这三篇作品的作者分别是著名作家老舍、孙犁和沈从文。 D: 《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范进中举》中的胡屠夫和莫泊桑笔下的奥楚蔑洛夫都具有“变色龙”的特点。 |
4、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中“折柳”是指一种代表风俗的行为,是作者借柳枝表达思乡以及依依不舍之情。 B: ”暗”有断续、隐终酌含义琢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C: “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D: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
5、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地吐痰,是衡量一个市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在“随地吐痰”之前加上“不”) B: 通过开展“每月少开一天车”的活动,可以使城市的空气更加清新。(删去“通过”) C: 网购之所以让那么多网友着迷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在下单后输入账号密码时根本没有感觉到是在花钱。(删去“的重要原因”) D: 为减少沙尘暴的危害,有关部门制定出防沙措施,调查研究了沙尘来源。(将“制定出防沙措施”和“调查研究了沙尘来源”互换位置) |
6、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12月25日,瑞典外交大臣公然支持台湾加入国际组织,我国外交部强硬表态: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中方坚决反对其他国家在此问题上说三道四。 B: 生活中,人们往往因立场和角度不同而对事物的看法有所不同乃至完全不同,这种情形是屡见不鲜的。 C: 在互联网上成长起来的“微公益”真正实现了公益的平民化、常态化,所以说公益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D: 期中考试我们的语文成绩有的130 多分,有的40多分,真是良莠不齐。 |
7、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希望各级政府科学理财,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教育,万不可不以为然。 B: 教育不是灌输 , 而是点燃火焰。 C: 父亲的诘问让儿子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D: 我们不要把精力全放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而要从大局出发,统筹规划。 |
8、 | 下列各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我国著名作家,作品有《繁星》《骆驼祥子》等。 B: 《金色花》中,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赞美了孩子的纯洁、可爱。 C: 《再塑生命》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海伦·凯勒。她是盲聋哑人。 D: 敬辞“高见”是称别人的见解,谦辞“愚见、拙见、鄙见、浅见”是称自己的见解。 |
9、 | 下面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准确的一项是( ) 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A)赏析沈从文的《端午日》,能了解湘西茶峒人端午节赛龙舟、抓鸭子等习俗,感受他们奋发向上、合作争先、向往自由的民族精神;/(B)品读沈括的《梦溪笔谈》,能知晓我国古代人民在天文、地理、农业、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科学成就,活字版印刷术就是其中的成就之一;/(C)欣赏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能看到鲍西娅超群出众的才智,她欲擒故纵、先退后进,一步步将夏洛克引入了陷阱;/(D)诵读朱自清的《背影》,能体会父亲肥胖的背影下浓浓的爱子之情。 A: AB: B C: C D: D |
10、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关雎》《蒹葭》都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B: 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他的词大多热情洋溢,慷慨悲壮,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C: 郭沫若的诗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他的代表作《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D: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都是他悲剧的代表作。 |
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后面小题 (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1 )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理解和分析,无误的一项是( )A: 两首诗作者都是唐代诗人,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B: 甲诗首联中“望”字将送别的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川”联系起来了。 C: 乙诗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D: 甲诗中“无为”是“无须、不要”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无奈。 ( 2 )比较两首诗在情感上的异同。 |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魏王欲攻邯郸①,季梁②闻之,中道③而反;衣焦不申④,头尘不去⑤,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⑥,方⑦北面⑧而持⑨其驾⑩,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⑪.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⑫,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注】①选自《战国策•魏策》.②季梁:魏国的大臣。③中道:半路,中途。④衣焦不申:衣着憔悴,形容衣着不整。“焦”通“憔”。“申”通“伸”。⑤头尘不去:头上的尘土没有去掉。⑥大行:即太行山。亦解释为“大路”。⑦方:正。⑧北面:向北,朝北。⑨持:驾着。⑩驾:马车。⑪举欲信于天下: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⑫广地尊名:使地广,使名尊。
( 2 )解释下面的句子。 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 3 )季梁所讲的故事,后人将其概括为一个成语________。( 4 )季梁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劝魏王________。 |
细菌和病毒
①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彼此的特征区别很大。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②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有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如果拿人来比喻,细茵最不济的起码也有一条裤子,有只讨饭碗和打狗棒。所以细菌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的良好环境中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一段时间,而病毒则像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肚和一张吃奶的嘴以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因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个小时。
③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胞繁殖,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胞壁。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④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会坏得那样猖獗?例如埃博拉的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80﹪。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他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机率是微乎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如果有过,可能现在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
⑤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当人群中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 1 )本文的说明对象及说明顺序分别是什么?说明对象________说明顺序________
( 2 )仔细阅读全文,归纳病毒的主要特征。而病毒则像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肚和一张吃奶的嘴以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
( 4 )选文第④段“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民工父亲的幸福
李良旭
①刚搬入新居的一天,外面响起一阵敲门声。从猫眼里往外看:一个陌生人。他的头发蓬乱,脸上的灰尘和着汗水,眼里露出一种焦灼和茫然。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问道:“你找谁?”只见那人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他从口袋里哆哆嗦嗦地摸出一包皱巴巴的香烟递过来,用一种近似乞求的语气说:“同志,我是在您住的这片小区干活的民工,我想请您帮个忙,不知您能不能同意?”
②“什么事?你说吧。”我推开他递过来的香烟,一脸狐疑地看着他。
③见我态度和缓,他一激动脸涨得更红了,语速急促地说道:“是这样的,我的儿子马上就要放寒假了,他就要从老家到城里来看我了。孩子说,他想亲眼看看自己的父亲在城里盖的漂亮房子。我想,孩子来了后,我能带他到您家看看吗?房子盖了许多,可我从来不知城里人住在里面的情况,我很难对孩子说清楚。”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然后,一脸企盼地望着我。
④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位民工父亲是为了让乡下的孩子亲眼目睹自己在城里的“杰作”,真是一个心细的父亲!我点头答应了。
⑤他见我爽快地答应了,激动地说:“谢谢!谢谢!您可真是个大好人啊!我问了好几家,人家一听我要带孩子来看看他们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就将门关上了,有的说我脑子有问题,还有的跟踪我,以为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走进民工棚……今天,我可遇到大好人了啊!”这位民工的脸上满是喜悦,眼神里也荡漾出一种快乐。
⑥几天后,他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那男孩十三四岁的样子,皮肤黝黑,身体结实,还有一双很亮的眼睛。见到我,小男孩有一种怯生生的神情。
⑦父子俩套上我递过来的鞋套,小心翼翼地迈着步子。也许是第一次踩木地板,他们的步子迈得格外的轻缓。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人的目光中有一种扭捏的拘谨。做父亲的好像在努力显示出一种老练和成熟,只见他边弯下腰,边对儿子讲道:“叔叔家住的这套房子就是爸爸所在的建筑公司盖的。当时盖这栋楼房时,我负责砌墙,你别小看了这砌墙的活,必须做到心细、手细、眼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你看,这面墙上原来还留有一个洞口,为的就是运送砖块、水泥方便,待房屋建好后,再将这洞口堵上。哦,对了,我的中级技工考试也通过了,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⑧他竭力地想向孩子描绘出自己在城里打拼时的细节,让儿子感受到自己在城里工作的情景。儿子听了,不停地望着他的父亲,眼睛里流露出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色,同时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父亲的腰板瞬间直了许多。
⑨没想到,在我看来一件简单、普通的事,只不过让这对父子进了我的新房看了看,竟让这位民工父亲这么激动。就这一下子,我感到我和这位民工父亲心的距离拉近了许多。周遭氤氲着一种温暖。
⑩父子俩互相搀扶着下楼,只听到孩子对他父亲说:“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的房子,城里人住得真舒服,如果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您盖的这么好的房子就好了。”儿子的语气里有种羡慕和向往。父亲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傻孩子,这怎么可能呢?不要乱想了。你只要在家里把书念好了,帮爷爷、奶奶多干点活就行了。”
⑪孩子仰起稚气的脸,掷地有声地说道:“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请以“你是我最 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把题目补充完整;②自选文体;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