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面加线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旁骛(wù) 陨落(yǔn) 缟(gāo)素 强聒不舍(guō)B: 亵渎(xiè) 谀词(yú) 睿智(ruì) 怒不可遏(è) C: 骈进(bíng) 抽噎(yē) 崩殂(cú ) 臧否(fǒu) D: 灵柩(jiù) 以遗(wèi)陛下 怜悯(mǐng) 恪尽职守(kè) |
2、 | 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历史学家陈垣说过:“人的学问最终是一个书目。”这句话仔细琢磨起来很有深意,关于从事研究的人,学术的门径非常重要,书目就是迈入学术大门的钥匙。 B: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想通过借子弹给韩国维和部队,来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则的限制,其危言危行必然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警惕。 C: 看着自然保护区随意丢弃的塑料袋、竹签和啤酒瓶,再看看环卫工人疲惫的身影,记者心里很不是滋味,禁止烧烤的标牌在不断增加,可就是有那么一些人熟视无睹。自觉自律真就这么困难吗? D: 在全市高中学生组足球比赛中,虽然他不小心犯规得了一张黄牌,但相对于用2粒进球为球队锁定胜局来说,那是不足为训的。 |
3、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疫情缓解之后,他走出家门,看到满山青翠的草木和悦耳的鸟鸣,感到身心舒畅。 B: 首届“书香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 C: 学校开设了网络课堂,同学们认识到充分自觉自律和诚信的重要性。 D: 央视举办的“汉字听写大赛”,使人们重拾汉字之美。 |
4、 | 下面是某同学写的一篇《海底两万里》读后感中的一段文字。你认为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自幼热爱海洋,向往远航探险。【B】11岁时,曾志愿上船当见习生,远航印度,结果被家人发现接回家并狠揍了一顿。【C】正因这一童年经历,凡尔纳大半生时间都投入到幻想与写作当中。【D】他即使没有周游过世界,而且在作品中,他用丰富的地理知识带领着我身临其境,走遍七洲四海,世界各地。 A: A B: B C: C D: D |
5、 |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 ②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的境地。 ③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 ④他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 ⑤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 A: ④③⑤①②B: ③④②①⑤ C: ③⑤④①② D: ④①②⑤③ |
6、 |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妖娆(ráo) 惘然(mǎng) 谀(yú)词 味同嚼蜡(jiáo) B: 襁(qiáng)褓 亵(xiè)渎 拮据(jié) 气吞斗(dǒu)牛 C: 喑哑(yīn) 恣睢(zì) 狡黠(xiá) 廓然无累(lěi) D: 戳穿(chuō) 发窘(jiǒng) 诧异(chà) 吹毛求疵(zī) |
7、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春》《济南的冬天》这两篇经典散文的作者分别是朱自清、老舍,他们都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 B: 《社戏》《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分别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C: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分为十二策,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 D: 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
8、 |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庆祝“六一”的晚会上,俩小朋友模仿的小品让我们都忍俊不禁地开怀大笑。 C: 烈日当空,公园里的花儿耷拉着脑袋,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D: 我正在跟密特里·密特里奇谈木柴的事,忽然,这贱畜生无缘无故就咬了我的手指头一口。 |
9、 | 下列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A: 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这是一句没有确定选择内容的选择关系复句) B: 不是亚洲金融危机多么严重,就是世界经济增速减缓,都无法阻挡中国前进的步伐。(“不是……就是”应改为“不管……还是”) C: 《沁园春·雪》中“稍逊风骚”,“风骚”本指《楚辞》里的《国风》和《诗经》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D: “而立、不惑、花甲、天命、古稀”是按照年龄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的。 |
10、 |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或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茸毛 承诺nuò 纠葛gě 睡眼蒙眬 B: 弥mí散 脊jǐ椎 撩liāo起 疏疏朗朗 C: 端详 祈qǐ使 云汀dīng 筋jīn疲力尽 D: 撺掇duo 归省xǐng 贪婪lán 一筹莫展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 |
文言文阅读。 ①臣之妻私臣 ②期年之后 ③宣王好射 ④非大王孰能用是?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②左右皆引试之。( 3 )(甲)文中邹忌用________ 的方法讽谏齐王,帮助齐国大治;(乙)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________ ( 4 )从上文两个语段中你得到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 |
①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②“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③“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④“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⑤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__。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⑥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⑦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⑧“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⑨“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⑩“那有什么不好呢?”
⑪“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⑫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⑬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⑭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⑮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阅读《鼎湖山听泉 》完成后面题目
①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更开。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眼不见,耳则愈灵。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身不由己,循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②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③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④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⑤钟声来自半山上的庆云寺。寺院依山而造,嵌于千峰碧翠之中。由补山亭登四百余阶,即可达。庆云寺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寺内现存一口“千人锅”,直径近2米,可容1100升,颇为引人注目。古刹当年的盛况,于此可见一斑。
⑥ 晚饭后,绕寺前庭园漫步。园中繁花似锦,蜂蝶翩飞,生意盎然,与大殿上的肃穆气氛迥然相异。花丛中,两棵高大的古树,枝繁叶茂,绿阴如盖 ,根部护以石栏,显得与众不同。原来,这是两百多年前,引自锡兰国(今名斯里兰卡)的两棵菩提树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树下,因而,佛门视菩提为圣树,自然受到特殊的礼遇。其实,菩提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之处,将其置于鼎湖山万木丛中,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分辨得出。
⑦鼎湖山的树,种类实在太多。据说,在地球的同一纬度线上,鼎湖山是现存植物品种最多的一个点,已辟为自然保护区,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作生态观测站。当地的同志告诉我,鼎湖山的森林,虽经历代变迁而未遭大的破坏,还有赖于庆云寺的保护。而如今,大约是佛法失灵的缘故吧,同一个庆云寺,却由于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
⑧入夜,山中万籁俱寂 。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 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 、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 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⑨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
⑩ 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人生,总是充满了再次相见的机缘。儿时的那个玩伴,再见时已成翩翩少年;昔日的那条小径,再见时却已鲜花盛开。还有,曾经读过的书、登过的山、老屋顶上升起的那缕炊烟……”以“我与 再见时”为题作文。
要求:①选择恰当的词语将标题填好;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题材不限;④不少于600字;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