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各项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在《雪》中绘声绘色地再现了江南雪天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欢乐情景。这种欢快喜悦与下文写到因雪罗汉的消融而深感失落、悲哀之情形成鲜明对照,突出追求美好理想的思想感情。B: 高尔基的《海燕》通过对暴风雨来临前大海景象的描绘以及对海燕战斗英姿的刻画,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给人以极大的鼓舞。 C: 纪伯伦《雨之歌》中的“雨”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形象,作者借助这一形象,表达了对爱情的赞美与执着追求。 D: 郭沫若的《雷电颂》是一篇慷慨悲壮的抒情独白,通过屈原对风暴雷电的召唤,表达了对自然伟力的至高礼赞。 |
2、 |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震悚(sǒng) 荒谬(miào) 溃(kuì)退 锐不可当(dāng) B: 要塞(sài) 惊骇(hài) 歼(jiān)灭 惟妙惟肖(xiāo) C: 俨(yǎn)然 接济(jī) 诘(jí)问 差(chāi)使 D: 阡(qiān)陌 匀称(chèn) 寒噤(jìn) 仄(zè)歪 |
3、 | 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古都北京,笼罩在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阴影下。 B: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C: 从2016年起,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将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D: “甲午国殇·民族复兴”主题教育基地的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
4、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部文学名著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不少形象个性鲜明,血肉丰满,呼之欲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 由于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这个曾经风光秀丽、游人如织的著名风景区,近年来,已经无人问津了。 C: 阳平镇有一处大型的露天蔬菜批发市场。这里每天门庭若市,来来往往的人们忙着购买各种新鲜蔬菜。 D: 经北京市公安部门的全力侦破,轰动一时的故宫文物失窃案终于水落石出,出人意料的是,偷窃文物者竟然是一个普通游客。 |
5、 | 下列有关《枣儿》剧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B: 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亲情和心灵沟通。 C: 剧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D: 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青壮年离开家乡,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状况。 |
6、 | 名著阅读:下列表述与原著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骆驼祥子》中的虎妞是车厂主刘四爷的女儿,性格泼辣,好逸恶劳,市侩气很浓.B: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和蓓姬在山洞迷了路,靠敲石头听声音找到了出口. C: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在大人国差点被一岁的孩子塞进嘴里,还曾与老鼠格斗. D: 高尔基的《童年》以阿廖沙的成长为主线,生动再现了俄国小市民阶层的风俗人情. |
7、 | 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由“形符”和“声符”组合起来的字就是形声字。 ②现在的汉字,大部分都是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 ③我们的祖先想到一个好办法,他们把一个字分成两部分。 ④用图形构成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无法分辨相似的事物。 ⑥另一部分是一个同音(或近音)的字,用来表示事物的读音,这部分称为“卡符”。 ⑦一部分是一个“象形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这部分称为“形符”。 ①这样,事物的形状无论多么相似,只要读音上有区别,都可造出不同的字形去表达了。 A: ②③⑤⑥⑦①④B: ④②①⑤⑥③⑦ C: ⑦①②④③⑥⑤ D: ④③⑥⑤①⑦② |
8、 | 下列加线的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遒劲(jìn) 喧嚣(xiāo) 轩榭(xiè) 摩肩接踵(zhòng) B: 嶙峋(xún) 洨河(jiáo) 俯瞰(gàn) 络绎不绝(yì) C: 濒临(pīn) 婆娑(suō) 狼藉(jī) 惟妙惟肖(xiào) D: 炽热(chì) 猝然(cù) 锃亮(zèng) 杳无消息(yǎo) |
9、 | 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狡辨 绚丽 迂回 销声匿迹 B: 骤然 漩涡 缭绕 平易进人 C: 浮燥 眺望 褶皱 锋芒必露 D: 追溯 翩然 怠慢 挑拨离间 |
10、 | 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鄙夷(bǐ) 伫立(chù) 潜心贯注(qián) B: 气氛(fēn) 霎时(shà) 惟妙惟肖(xiào) C: 屏息(bǐng) 炽痛(chì) 风雪载途(zài) D: 默契(qì) 殷红(yān) 随声附和(hè) |
阅读《卜算子·咏梅》,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驿外”“断桥”说明梅花生长环境恶劣,体现它寂寥孤独的生存状况。 B: “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又指梅花无人赏识,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生命的历程。 C: “已是黄昏独自愁”,运用夸张手法写梅花暮雨黄昏的愁苦,表现处境的悲凉。 D: 词的下片写梅花无意争春,却惹来众芳嫉妒,饱受摧残碾为尘埃,仍香气不改。 ( 2 )整首词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臣患智之如目也 ②自见之谓明( 2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 3 )杜子是用什么方法说服楚庄王不攻打越国的?( 4 )从文中可以看出杜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
①7136个传统村落在网上公示,其中2555个已正式进入国家保护视野,听上去似乎是个不小的数字。但当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已评审到第四批时,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这位发起者,却注意到一个令人痛心的现实:“依然阻挡不住村落的濒危和被破坏,很多纳入国家名录的村落已面目全非。”比这更让他忧虑的是,还是找不出一个特别好的办法从现在的困境中走出去。
②对于传统村落的濒危和破坏,作为一个农村走出来的城市人,对此有着同样的感受。而且正如冯骥才所说,就目前来看,传统村落的濒危和破坏还是进行时,基本看不到一个救济办法,谁也不敢预料,这种濒危和破坏会到什么时候为止。
③说到传统村落保护的意义,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想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我们知道,很多人在精神上、心灵上都拥有乡土情结,文化人更是把自己皈依的乡土,作为自己文化的故乡、精神的原点。如果对此觉得有些玄虚的话,不妨看看春运吧。那么多人,为了一张回家的票而辗转反侧,从一个侧面说明,在人们心灵最深处,有着浓重的乡土情结。
④当我们今天感慨传统村落的处境时,其实面临濒危和破坏的,不仅是其形,还有其神。与传统村落同时消失的,还有传统村落原本所具有的传统风俗和文化形态。冯骥才曾经呼吁,“因为我们民族的文化痕迹,比如节日民俗、音乐舞美、曲艺杂技等,大多都活态地保存在各地村落里。”若传统村落没了,那么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有可能还给历史,还给老祖宗了。
⑤其实今天说到保护传统文化村落的意义,已经人所共知了。远远不止是冯骥才,很多人都为此发出过呼吁;也不仅仅是民间人士,包括很多政府人士和政府部门,都作出过努力。早在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就发布《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计划用3年时间,使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文化遗产得到基本保护。现在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已评审到第四批,同样说明了这一点。
⑥保护传统村落,所面对的形势、面临的挑战,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这不仅因为,一个经济勃兴的年代对于传统文化村落衰落的轻视;还在于传统村落的主体,及生活在传统村落的村民,他们也在向往现代化生活,渴望发生改变。然而,这不是传统村落衰落的理由,传统和现在,中间还是能够找到平衡点,关键就在于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以多大的决心保护。
⑦现在针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基本还处于呼吁和呐喊阶段。对于冯骥才这样的民间人士而言,也许只能呼吁和呐喊;但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却应该付出实实在在的行动。
(选自《南方都市报》,毛建国)
( 1 )简要概括传统村落的濒危和破坏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锄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问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洒在百亩;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牧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暈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祥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词候它们,牧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馒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幻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主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文章有删改)
(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①请仔细揣摩下面句子中的数字,说说它的妙处。
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
②小谢和小李读到下面这句话时,在朗读的重音上出现了分歧。小谢认为重音落在“一次又一次”,小李认为重音落在“稳稳地”。你更支持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晷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榣摆的苗垅里去。
材料链接一:
著名作家李锐小说集《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共收入短篇小说十六篇,每篇小说的题目都是一件农具,比如镢、锨、锄、镰、斧、扁担等,这些农具草蛇灰线般地出现在小说中,并以其为线索展开叙述。有趣的是,小说将图片和文字、文言和白话、史料和虚构、历史的诗意和现实的困境融合在一起,李锐称之为自己独创的“超文体拼贴”,试图以一件件农具串联起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大地的农村故事。
——《京华时报》(2006-10-23第023版)
材料链接二:
在山西吕梁山长达6年的知青生活,让我深深感到农具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当这些延续了几千年的农具、风情开始在中国农村消失,甚至连土地也在消失时,我的心情十分复杂。
——李锐
①请以“温馨的提醒”为题,写一篇文章。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否则扣分;
③不得抄袭;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④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