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鲁迅小说《故乡》中的杨二嫂,法国作家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克拉丽丝,俄国作家契诃夫笔下因一个喷嚏而丧命的小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都是文学作品中小人物的经典形象。 B: 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舍生取义”“一鼓作气”分别出自北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儒家经典《孟子》、国别体史书《战国策》中的《曹刿论战》。 C: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写景、叙事,多为议论:“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或记述功德的文字;“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D: 易安(李清照)诗风婉约;幼安(辛弃疾)词风豪放;昌黎(韩愈)之才,堪称“百代文宗”;“诗佛”王维,“诗中有画”;少陵野老,落笔即成“诗史”。 |
2、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果支付宝的“圈子”里藏污纳垢 , 就可能吸引不法分子将病毒植入其中,对用户权益构成伤害。 B: 照片中她身穿深色西服套装,或是正襟危坐 , 或是嘟嘴卖萌,优雅俊美。 C: 电影《大鱼海棠》的预告片中“守望重生”“义无反顾”“爱苦别离”三个章节对抑扬顿挫的故事情节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刻画。 D: 他聪慧好学,多才多艺,阳光帅气,在我们年级鹤立鸡群 , 是校草的热门人选。 |
3、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狼》《鸽异》都出自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是清代文学家。 B: 韩愈、柳宗元、李白、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C: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有吃月饼、赏明月、家人团聚等习俗。 D: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汉阴”是指汉水南岸,由此可知,“益阳”原指益水北岸。 |
4、 |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傅雷家书》中傅雷以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对儿子在做人和生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引导,表现出他对儿子的舐犊之情。 B: 庄子,名周,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是《庄子》的特色。 C: 《名人传》叙述三位名人在经历肉体和精神上的种种磨难后,创作了不朽杰作的故事,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D: 法布尔的《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除了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
5、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眷顾 雄纠纠 魂牵梦萦 笑容可掬B: 缄默 催化剂 赏心悦目 集思广议 C: 荟萃 文绉绉 金碧辉煌 博采众长 D: 肯求 检字法 力挽狂澜 目不暇接 |
6、 | 下列关于《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文中瘦弱胆怯的“我”,在父亲的鼓励和帮助下成功战胜了恐惧,走下了悬崖。 B: 文中小伙伴的行为是“我”陷入困境的原因,所以作者间接批评了美国社会存在的人情冷漠的现象。 C: 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岩脊上下不来,却并不上去救孩子,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主观方面,因为父亲深知,孩子只有依靠自己一步步走下悬崖,才能真正获得成长。 D: 文章叙述详略得当,开头简单交代“我”的身体状况,为下文埋下伏笔;中间详细描写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过程;末尾点题,升华文章主题。 |
7、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总给人一种盛气凌人的感觉,使得大家都不愿意与他交往。B: 我们要严格把好产品质量关,严禁粗制滥造。 C: 面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大家不由得长吁短叹。 D: 老王办事总是拖泥带水 , 得找个利落的人跟他配合。 |
8、 | 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为了防止朝鲜半岛紧张局势不再升级,中国与相关国家一起做出了许多努力。 B: 我们不仅要赤足走向春天,还要边走边唱,让生命变得丰盈生动可喜可爱。 C: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中国人这些年的平均寿命至少延长了10岁以上。 D: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既能提升市民精神品位,又能完善城市设施,可谓一举两得。 |
9、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武娟译的《植树的男人》一书。 B: 《植树的男人》的作者是法国作家、电影编剧让·乔诺。 C: 《植树的牧羊人》这是一篇真实的故事。 D: 《植树的男人》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
10、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然之美是一切艺术美的源头活水,正如古人所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B: 如果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我们就说什么?我们跟学舌的鹦鹉有什么区别呢? C: 朗读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手段。 D: 据调查,读过《红岩》和《铁道游击队》的学生寥寥无几,红色经典读物大受冷落。 |
阅读下面的小令,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1 )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2 )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3 )作者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下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1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是故谋闭而不兴(《大道之行》) B: 醒能述以文者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C: 行者休于树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 D: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云归而岩穴暝 归:聚拢。暝:昏暗。 B: 佳木秀而繁阴 秀:茂盛、繁茂。 C: 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 D: 而不知太守之乐①其乐②也 乐①:以……为乐。乐②:快乐。 ( 3 )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1段以“环滁皆山也”总起,然后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逐层拉近,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最后定格在“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 B: 在2-4段中,作者调动了多种感官来描写山林的美景,“山间朝暮”“四时之景”“树林阴翳”是从视角的角度写的,“泉香而酒冽”是从嗅觉角度写的,“鸣声上下”是从听觉的角度写的。 C: 点明文章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接着依次写了山水之乐、宴饮之乐、禽鸟之乐、滁人之乐、太守之乐。 D: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与得意。 (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渡河少年
一条清澈的小河,一条泊在岸边的渡船。
我立在船头,一身蓝色的衣服倒映在水里。船身开始晃动,船老大拿着一根竹筒上来了。一个背着书包的圆脸少年站在河埂上朝老人大声问:“老爹,没钱能上船吗?”
老人正在弯腰解着缆绳,头也不抬:“没钱坐什么船,笑话!”竹篙一点,小船离岸而去。
孩子像当头挨了一棒,孤零零地站在岸上。离得老远,我看见孩子两眼睁得溜圆,牙帮骨在不停地挫动,两道小刷子似的眉头紧紧地蹙在一起。忽然,他把衣裳一脱,连同书包擎在手中,“哧溜”一下滑进了河里。
秋风秋水,他受得了吗?一股同情的潮水从我心上漫过,想喊,没喊出声。那孩子举着衣服、书包,踩着水,一摇一摆地向河当中游去,黝黑的脸蛋冻得乌青。撑船的老汉愣愣地望着,忽然大叫:“孩子,上船,快上船!”
孩子好像没听见。
船撑到孩子跟前,孩子使劲把头别过去。
“上船吧——别冻坏了。”老人似乎在哀求,“钱一分也不要。”
孩子不理他,依然向前划。落满彩霞的河水被孩子的臂膀切割成一块块五彩的锦缎,那手中的花格子衬衫像五彩的花瓣,黄黄的书包真像花瓣中的花蕊。
好一朵开在浪花丛中的奇葩!好一个倔强的少年!
终于到了对岸,泥鳅一般蹿上了堤埂。阳光在他的脊背上滚动,像一条条刚出网的银鱼在蹦跳。他把衣裳一套,捡起书包,飞也似地跑了。河边的沙滩上,写下了一条长长的水线,像一条无限延长的省略号。
后来,我打听到了,那孩子考取了对岸的中学,那天是开学的头一天。
有趣的是,以后我每次过河,只要赶上学生上学放学,总会看到那个圆脸少年在河里游来游去,数年后,少年居然从这条河游进了大海,成了一名游泳健将。他给撑船老人来过一封信,称他是他的启蒙教练,要感谢他。
可惜老人已长眠在河边的沙丘里,没看到这封信。
( 1 )简要概括撑船老人和渡河少年的性格特点。清兵卫与葫芦
(日)志贺直哉
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那便是绘画,现在他正热衷着绘画……
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他已有十来个了。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技巧很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先用茶卤一泡,把气味泡干净了,然后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不停地把表面擦亮。
他对于这爱好异常专心。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心里依然想着葫芦,忽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做葫芦了。“这葫芦真好!”心里这么想着,再仔细一看,连自己也吃惊了。那老头儿昂着光彩熠熠的秃脑袋,走进巷子里去了。清兵卫觉得好笑,就大声地笑了起来,跑过了半条街,还是忍不住地笑。
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收拾好了,就装上酒,用手巾包好,放在罐子里,又把罐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睡觉。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葫芦皮上冒出了许多水珠。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很郑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檐廊下,然后上学校去。
他对于旧的葫芦,没有多大的兴趣,他喜欢的是还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而且他所有的大抵都是葫芦形很周正的平常的东西。“一个小孩子,却喜欢这种玩意……”他爸爸很不高兴地看了眼说。一位来看望他做木匠的爸爸的客人说:“阿清,这些并不见什么好,再去买几个奇特点的来呀。”“这样的好呀。”清兵卫只是这样回答了一句。
有一天,清兵卫走过后街,看见一个卖柿子橘子的摊子后边的店板门上,挂着二十来个葫芦,就立刻说:“让我看一看。”其中有一个,约五寸高,看那模样是很普通的,他却喜欢得什么似的。他心头发着跳,问了:“这个葫芦卖多少钱?”“看你是个小哥儿,就便宜点算一毛钱吧。”“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这位外来的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他是喜欢武士道的,每次名伶云右卫门来的时候,演四天戏,他倒要去听三天。学生在操场里唱戏,他也不怎么生气,可是对于清兵卫的葫芦,却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这种事情,家里应该干涉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说,父亲恰巧不在家。
清兵卫对于这位教员的顽固,吓得什么似的,哆嗦着嘴唇,在屋角里缩成一团。在教员身后边的柱子上正挂着许多收拾好了的葫芦。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
教员终于没有注意到葫芦,回去了。清兵卫透了一口大气。
不多一会儿,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母亲陈述教员家访的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没出息的孩子”!他的父亲骂着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锤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教员把在清兵卫那儿没收来的那个葫芦,当做脏东西似的交给老年的校役,叫他去扔了。校役拿了来挂在自己那间煤污的小屋子的柱子上。
约摸过了两个月,校役恰巧因为没有钱花,想起这葫芦,准备多少换几个钱,就拿到附近的古董店里去看。结果是五十块钱成了交——校役从那位教员手中好像平白地得了四个月的薪水,心里偷偷地高兴。可是谁也不会想到古董店老板把这个葫芦卖给当地的富家,价钱是六百块。
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自从有了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恨教员和用锤子打破了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
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有删改)
( 1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在你的生命中,一定有许多温暖的情节:妈妈的唠叨是一种温暖,爸爸的严厉是一种温暖,老师的教育是一种温暖,同学的关心是一种温暖,陌生人的一臂之力也是一种温暖……
请以“你是我温暖的记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字数不少于600字,不多于900字;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文章不得出现影响评卷的人名、地名、校名等,如不可避免,请用XX代替
④不得抄袭或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