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抚顺市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乡愁是一种故土情结,是一种家国情怀,是一种社会情缘,是一种精神情韵。

②记得住乡愁,即有心安处。

③乡愁是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与无尽牵挂。

④留住乡愁,就留住了游子的归心和向心,系牢了民族精神的根,温润了炎黄子孙的心。

⑤在长期的社会迁延与情感沉积中,乡愁更是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传统元素与精神基因,成为民族情感的依凭与精神家园的归附。

A: ②⑤①③④
B: ③①⑤②④
C: ③①②④⑤
D: ②①⑤④③
2、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一定要注意 农民的权益。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勤政为民、扎实工作,为人民群众 实实在在的利益。政府相关的就业优惠政策也应当不折不扣地

A: 道路保障 牟取实现
B: 途径防护 谋取实现
C: 途径保障 谋取兑现
D: 道路防护 牟取兑现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是( )
A: 电影《无极》剧组在云南香格里拉毁坏生态环境的消息传出,立即引起人声鼎沸
B: 作为地质工作者,爸爸经常跋涉在人迹罕至的荒原和山坳。
C: 宋濂求学的经历,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学习的不求甚解和勤奋与否。
D: 抗雪灾告捷,这里迅速恢复了生产,乡亲们深切地感到如果不是党中央的决策英明、广大官兵的舍生忘死,要想取得胜利,那是不堪设想的。
4、下面对杜甫《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的“国破”直说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 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 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 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5、

王安石《登飞来峰》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A: 诗人借写登塔远望,抒发了自己踌躇满志、不畏困难的情怀。
B: 塔建在山上更显其高,故云“千寻”,这里极写诗人登临之高。
C: 在本诗中,“浮云”这一意象用来比喻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
D: 这首诗将写景和抒怀紧密结合起来,有力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6、著名导演冯小刚拍摄的古装武侠动作片《夜宴》,是以莎士比亚作品中的______进行改编的。( )
A: 《哈姆莱特》
B: 《李尔王》
C: 《罗米欧与朱丽叶》
D: 《奥赛罗》
7、

选出下列语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 这部电视剧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势如破竹 , 解放军乘胜追击,最终解放海南岛的故事。
B: 我们走到红军当年干革命的前线阵地、抗日报国的指挥前沿,身临其境地感受了那些革命志士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如何奋不顾身抛头颅洒热血的。
C: 妈妈想起临别时安安呕心沥血的哭喊,凄惨的哀求:“妈妈——安安也要——进城去——买书——
D: 良妃娘娘刚走进辛者库,众奴便向良妃娘娘请安.良妃娘娘对众奴说:“都起来吧,不要因为本宫的到来而打扰了你们的天伦之乐。”
8、下列划线的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 歌以志( 歌吟 ) 风正一帆(挂)
B: 乡书何处(送到) 老树鸦(傍晚)
C: 汉灿烂(星星) 海日残夜(升起来)
D: 北固山下(停宿) 古道西风(秋风)
9、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更好地传播汉字文化,学校组织了以书法展为表现形式的“让你爱上中国字”。(在句末加上“的活动”)
B: 继春运之后,铁路运输在清明小长假期间又迎来了一个出行高峰,客流以回乡祭祖、踏青、扫墓和短途旅游客流为主。(把“踏青”与“扫墓”位置对调)
C: 不努力学习,那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把后半句改为“不能取得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D: 科学家应该用专业的知识去传播科学性的精髓,让科学获得公众的支持和理解,这是科学家的责任,也是一种担当。(将“支持”与“理解”互换位置)
10、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半夜三更”指晚上三点至五。
B: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社戏》《孔乙己》《故乡》都选自《呐喊》。
C: 《诗经》也称《诗三百》,共305篇,列为“五经”之一;风、雅、颂、賦、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D: “左迁”,即降职。古代尊右卑左,故将降职称为左迁。另外“谪、贬”也都表示降职。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紧扣诗题,以叙事为主,交代诗人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B: 颈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
C: “怜”喜爱之意,明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暗含诗人的思乡深情。
D: 全诗情景交融,想象奇特,意境高远,风格纤细,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 2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述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列问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1 )下列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射/不亦精乎
B: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C: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 果/得于数里外
( 2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①但微之________ ②以酌油沥之________

③山门于河________ ④非木柿________

( 3 )下列划线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为顺流下矣 ②钱覆其口
B: ①其反激力 ②何陋
C: ①肃拜蒙母 ②反溯流逆上矣
D: ①笑遣之 ②钱不湿
(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②尔安敢轻吾射!

③尔辈不能究物理。

( 5 )甲文中体现卖油翁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乙文告诉我们________的道理。(都用原文回答)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默读父亲

①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爹疼满崽”这句话便成了父亲爱的天平向我倾斜时搪塞哥哥姐姐们的托词了。在我10岁那年,我生病躺在了县城的病床上,我突发奇想地让父亲给我买冰棍吃。父亲拗不过我,便只好去了。那时候冬天吃冰棍的人极少,大街上已找不见卖冰棍的人。整个县城只有一家冰厂还卖冰棍,冰厂离医院足足有一华里地,父亲找不到单车,便步行着去。一时半晌,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塞给我,嘴里却喃喃地说道:“怎么会化了呢?见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的呢!”

②初二那年,我的作文得了全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这在小镇上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的事儿。学校为此专门召开颁奖会,还特地通知父母届时一起荣光荣光;等到参加颁奖会的那天,父亲一大早便张罗开了,还特地找出不常穿的一件中山装给穿上。可当父亲已跨出家门临上路时,任性而虚荣的我却天大地扫了父亲的兴:“爸,有妈跟我去就成了,你就别去了。”父亲充满喜悦的脸一下子凝固了。那表情就像小孩子欢欢喜喜跟着大人去看电影却被拦在了门外一般张皇而又绝望。迎着爸妈投放给我的疑惑的眼神,我好一阵不说话,只是任性地呆在家里不出门。父亲犹疑思忖了半刻,用极尽坦然却终究掩饰不住的有些颤抖的声音说:“爸这就不去了。”父亲已经破译出了我心底的秘密:我是嫌看似木讷、敦厚且瘦黑而显苍老的父亲丢我的人啊!看看父亲颓然地回到屋里,我这才放心地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了学校。可是,颁奖大会完毕后,却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你和你妈风风光光地坐在讲台上接受校领导授奖和全校师生羡慕的眼光时,你爸却躲在学校操场一隅的一棵大树下,自始至终注视这一切呢!顿时,我木然,心里漫上一阵痛楚……

③父亲最让我感动的是我17岁初入大学的那年。我刚入大学的时候,寝室里住了4个同学,每个人都有一只袖珍收录机,听听节目、学学英语,很让人眼馋。后来,与其说是对别人的羡慕,倒不如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我走了60里地回到家,眼泪汪汪地跟父母说:我要一只收录机。父亲听了,一个劲地叹气,母亲则别过头去抹泪。我一软,两手空空连夜赶回学校。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到学校找到我。将我叫到一片树林里,说:“孩子,你不要和人家攀比,一个人活的是志气。记住,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我正掂量着父亲这句话,父亲已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放在我手上;伸开手来,正是一只我心仪已久的袖珍收录机。事后我才知道父亲是进城抽了500Cc血给换来的。“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就是父亲这句话,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地找到了做人的自尊,也让我得以活出了一个男人的伟岸。

④父亲没能活到60岁便病逝了。记得父亲临终的时候,他将枯槁的手伸向我,我将手放在父亲的手心里,父亲极力想握紧我的手,但父亲已无能为力了。是的,父亲虽然没能扶携和目送我走更长更远的路,但是,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 1 )给划线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2 )请以“父亲”为主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写的三件事。

( 3 )第②段最后一句话“心里漫上一阵痛楚”,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 4 )读了这篇文章,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②“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③“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④“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⑤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__。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⑥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⑦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⑧“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⑨“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⑩“那有什么不好呢?”

⑪“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⑫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⑬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⑭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⑮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 1 )从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中心的词语,作为本文的标题。
( 2 )根据文意,在文中第⑸段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________
( 3 )第⑺段中作者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的是: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
( 4 )第⑧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
( 5 )根据语境,解释第⑬段中划线词“芬芳”的意思。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美丽,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出不同的美丽。有人说落叶也美丽,残月也美丽,高山也美丽;也有人说平凡也美丽,朴素也美丽,简单也美丽;还有人说挫折也美丽,失败也美丽,苦难也美丽;更有人说亲情也美丽,友情也美丽……

请以《 也美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③不得抄袭、套作。④用规范汉字书写。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