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划线的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疮疤(chuāng) 书斋(zhāi) 镶嵌(qiàn) 肿胀(zhàng) B: 愧怍(zuò) 门框(kuāng) 惶恐(huáng) 哀悼(diào) C: 憎恶(zēng) 诘问(jié) 取缔(dì) 滞笨(zhì) D: 门槛(kǎn) 晌午(shǎng) 膝盖(xī) 塌败(tā) |
2、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美国男子在中国多次撒野动粗,近日在公交车上将女司机打得鲜血直流。对这种不可思议的洋流氓,必须依照中国法律严惩不贷。B: 我国乒坛健儿在四十三届世乒赛男团决赛中以三比二力克瑞典队勇夺冠军,体育馆内振聋发聩的欢呼声淹没了场外的雷声和雨声。 C: 角色的个性鲜明,是电视剧《康熙王朝》最值得欣赏的地方,甚至连配角都栩栩如生 , 令人难忘。 D: 西子湖畔桃红柳绿,春色迷人,外地游客纷至沓来 , 领略秀美的湖光山色。 |
3、 | 下列对各句所用修辞手法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②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③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④我一直到今天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对吃喝从不计较,难道同我小时候的这一些经历没有关系吗? A: 比喻 引用 描写 比较B: 拟人 描写 比喻 反语 C: 拟人 比喻 描写 反问 D: 比喻 反语 比喻 反问 |
4、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福州,每到晚上和空闲时间,约上几个好友到乒乓球馆或羽毛球馆挥上几拍,成了时尚。B: “三坊七巷”自晋、唐代形成。于清至民国走向繁荣,见证了闽都福州城市。 C: 这些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使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增强和培养。 D: 福州市的许多中小学生积极捐款,以实际行动支援玉树灾区的重建。 |
5、 | 读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冬天百草园比较无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冬天的百草园很有趣味。 C: 冬天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比较,少了趣味。 D: 冬天的百草园比春天、夏天、秋天的百草园的趣味少,但还很有味。 |
6、 | 下列各个选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出自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左传》。 B: “未若柳絮因风起”出自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撰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 C: 老舍,中国现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D: 普希金,俄国诗人,代表作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自由颂》等。 |
7、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晚会以后,她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还回响在我耳边。B: 他对自己能否学好电脑充满信心。 C: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大大地改善。 D: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
8、 | 下列各组句子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栏目将国学娱乐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文化 B: 中华传统经典文化如“四书五经”对初中生可能比较陌生,但对语文老师却是熟悉的 C: 长期以来斑马线上交通事故频发,主要是由于驾驶员和行人的交通安全意识不强造成的 D: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是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
9、 |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部小说采用日记体形式,讲述一个叫恩利科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 ②在意大利,《爱的教育》一直是孩子们的必读书。 ③小说还记录了老师和家长对孩子们的教育和启示。 ④在漫长的岁月里,它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可以说,这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 ⑤《爱的教育》原名《心》,是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为九至十三岁的孩子创作的一部小说。 A: ⑤②①③④ B: ②⑤①③④ C: ⑤③④①② D: ②⑤③①④ |
10、 | 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采用“留、替、调、补、删”等方法。下面语句在翻译时需要用到“调”(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一项是( )。 A: 蒙辞以军中多务。 B: 蒙乃始就学。 C: 尔安敢轻吾射! D: 康肃笑而遣之。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燕山春暮 明·张羽 金水桥边蜀鸟啼,玉泉山下柳花飞。 江南江北三千里,愁绝春归客未归。 ( 1 )诗歌一,二句从哪两个感官角度描绘了暮春之景,有何作用?( 2 )近体诗最忌讳词语的重复使用,但本诗三、四句的两个“江”字和两个“归”字却用的恰到好处,为什么?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链接)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之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节选自《拾遗录》) (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媵人持汤沃灌________ ②以衾拥覆________ ③负笈从师________ ④编茅为庵________ ( 2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父 母 岁 有 裘 葛 之 遗。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录毕,走送之。 ②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 4 )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哪些共同点?请结合原文内容概述两点。 |
阅读下文,解答问题。
“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被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他想:不过这条鱼给我弄死了,我倒是过意不去现在倒霉的时刻就要来到,我连鱼叉也给丢啦“Dentuso”这个东西,既残忍,又能干,既强壮,又聪明可我比它更聪明也许不吧,他想也许我只是比它多了个武器吧
“别想啦,老家伙”他又放开嗓子说,“还是把船朝这条航线开去,有了事儿就担当下来”
他想,可是我一定要想因为我剩下的只有想想了除了那个,我还要想垒球我不晓得老狄马吉奥可喜欢我那样击中它的脑子?这不是一桩了不起的事儿什么人都能办得到但是,你是不是认为我这双受伤的手跟骨刺一样是个很大的不利条件?我可没法知道我的脚后跟从来没有出过毛病,只有一次,我在游泳的时候一脚踩在一条海鳐鱼上面,脚 后跟给它刺了一下,当时我的小腿就麻木了,痛得简直忍不住
“想点开心的事吧,老家伙”他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离家越来越近了丢掉了四十磅鱼肉,船走起来更轻快些”
……
他想:不抱着希望才蠢哪此外我还觉得这样做是一桩罪过他想:麻烦已经够多了,还想什么罪过何况我 根本不懂这个
我不懂得这种事,也不怎么相信把一条鱼弄死也许是一桩罪过我猜想一定是罪过,虽然我把鱼弄死是为了养活我自己,也为了养活许多人不过,那样一来什么都是罪过了别想罪过了吧现在想它也太迟啦,有些人是专门来考虑犯罪的事儿的让那些人去想吧你生来是个打鱼的,正如鱼生来是条鱼桑•彼得罗是个打鱼的,跟老狄马吉奥的爸爸一样
他总喜欢去想一切跟他有关联的事情,同 时因为没有书报看,也没有收音机,他就想得很多,尤其是不住地想到罪过他想:你把鱼弄死不仅仅是为了养活自己,卖去换东西吃你弄死它是为了光荣,因为你是个打鱼的它活着的时候你爱它,它死了你还是爱它你既然爱它,把它弄死了就不是罪过不然别的还有什么呢?
“你想得太多啦,老头儿”他高声说
他想:你倒很乐意把那条鲨鱼给弄死可是它跟你一样靠着吃活鱼过日 子它不是一个吃腐烂东西的动物,也不像有些鲨鱼似的,只知道游来游去满足食欲它是美丽的,崇高的,什么也不害怕
……
风在不住地吹,稍微转到东北方去,他知道,这就是说风不会停息了老头儿朝前面望了一望,但是他看不见帆,看不见船,也看不见船上冒出来的烟只有飞鱼从船头那边飞出来,向两边仓皇地飞走,还有的就是一簇簇黄色的马尾藻他连一只鸟儿也看不见
( 1 )文中画线句应如何理解?( 2 )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诚”与“成”
肖凌之
①“诚”与“成”,两个我们常见的字,我们仔细想过他们的因果关系吗?
②“诚”,乃真实、真挚、真情、真意,是一种优良的态度、作风和品质;“成”,则是成绩、成果、成效、成就,是一种符合预期的结局、结果和状态。“诚”是“成”的必备和基础,“成”是“诚”的投入与结局。可以说,若要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就需以真诚待之。
③孔子在多个场合提到“人无信不立”;《韩非子·说林上》讲到“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礼记·中庸》谈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这些古训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诚”既是人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人应秉承的行为操守,“诚”能助人走向“成”、接近“成”、实现“成”,人要有所“成”,就不能忽略“诚”的存在与作用。
④常人都有心想事成的美好愿望。但是,无“诚”则不“成”是铁的定律。在现实具体的求“成”实践中,总有人把“诚”束之高阁,要么投机取巧,要么瞒天过海,要么出尔反尔,要么掺杂使假……凡此种种,都是以“欺”和“诈”的手段盗取功名。这种“成”,是不踏实的“成”,以不“诚”而求“成”,其结果不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就是丢失信誉,断送根本。
⑤一个人拥有了“诚”,就有了待人处事的真,就能获得理解、信赖和尊重,得到配合、支持与帮助,得来成事的各种条件和基础。“诚”能帮愚者变聪、弱者变强。现实中,以“诚”为人做事,也可能有一时无“成”的现象。但是,有了“诚”的投入,人们的心灵便有了纯洁与高尚、坦然与无悔,也就收获了精神上的“成”。“诚”者终究能“成”,在具体的行业与领域,以“诚”待学而成学、以“诚”待艺而成艺、以“诚”待业而成业的事例举不胜举。“诚”不仅最能打动人心,而且永远是开启成功的“金钥匙”。
⑥人与人相处,无处、无时、无事不需“诚”。“成”,是每个奋发进取者的良好心愿,社会发展需要每个成员都有“成”。作为个人,要心想事成,就要先以“诚”的要求做人,做到不自欺、不欺人,真诚待人、真实操业。国家和社会不仅要旗帜鲜明地推崇“诚”、褒扬“诚”,而且要构筑好科学的诚信体系。
( 1 ) 本文中心论点的是什么?作为初涉人世的中学生,你已走过十余载人生之旅,不难发现:身边的一切都是时间沉淀下来的难忘记忆,生活也因时间的延续而美好。一个人,一件事,一瞬间……都会在时间深处久酿久藏。
请以“埋在时间深处的 ▲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