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未果,寻病终 寻:不久,随即 B: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盘旋飞翔 C: 策之不以其道 策:用马鞭 D: 秋天漠漠向昏黑 向:接近 |
2、 | 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二帝也。 痛恨:憎恨。 B: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可以:可以。 C: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十六七:十六或十七。 D: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置。 |
3、 |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警戒并适当进行制裁 , 从而使之避免错误行为的重复发生。 B: 一些提供计步、跑步记录等功能的手机软件备受推崇 , 但专家认为单纯的步数只是数据,对健身意义不大。 C: 小班授课能够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培养学生独特的才能,从而满足他们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D: 老人编竹器的功夫丝毫不含糊,薄薄的竹篾在他的手中上下飞舞,转弯抹角地变成了一件小巧玲珑的竹篮。 |
4、 | 下列对课文《黄河颂》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三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 B: 诗歌着眼于“歌颂”,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在我们面前,他站在高山之上,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气势恢弘的颂歌。 C: 诗人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向它学习,像它一样伟大坚强。 D: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
5、 | 依次填入下列两句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A每逢深秋时节,________,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B远眺群山环抱,________,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 ①③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
6、 | 蔡老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就课文列出的几件事看,侧重表现蔡老师性格上热情的一项是( ) A: 让我们观察蜜蜂。 B: 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 C: 教我们跳舞。 D: 排除孩子世界的小纠纷。 |
7、 | 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意有误的一项是( ) A: 亘古(gèn) 晌午(shǎng) 妇孺皆知(rú) B: 狂澜(lán) 挑逗(tiǎo) 悲天悯人(mǐn) C: 颤抖(chàn) 诘问(jié) 忍俊不禁(jīn) D: 校对(xiào) 凛冽(lǐn) 忧心忡忡(chōng) |
8、 |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样长而富有变化的墨线是中国画的特点。 ②宋代梁楷《李白行吟图》中李白的一件斗篷,只用了不到十根线条,便勾勒出人物身体的结构,衣褶的变化。 ③线条的起落及抑、扬、顿、挫都清楚可辨。 ④造型以线条为主,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重要特征,它是中国书法用笔方法的发展和延伸。 ⑤中国画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独特风格,闻名世界。 A: ④⑤③②①B: ⑤④②③① C: ⑤④③②① D: ④⑤①②③ |
9、 | 阅读《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下面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 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 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D: 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
10、 | 下面关于《格列佛游记》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慧骃”的品德表现在贤明、团结、爱国、无畏等。B: 格列佛在小人国拿绳索、钩子拴在敌舰上,一下子拖走五十艘最大的敌舰。从而帮助不来夫斯古帝国打败了利里浦特人的入侵。 C: 笛福通过笔下鲁滨孙进化的结果,终于承认了英国现存文明和话,那么,斯威夫特笔下的格列佛却完全否定了笛福所肯定的那些所谓文明的东西。 D: 作者以神奇的想象、夸张的手段和讽刺的手法,深刻地剖析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 1 )《饮酒》“此中有真意”一句中的“此中”具体指代什么,历来众说纷纭,请结合全诗说说你的理解。( 2 )有人说,可以从陶弘景《诏冋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诗中读出陶渊明《饮酒》(其五)里的“悠然”来,你赞同吗?说说你的理由。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亚夫军细柳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 1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居无何,上至 居天下之广居 B: 吾欲入劳军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C: 请以军礼见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 天子且至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2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②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 3 )阅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
拯救老妈
余显斌
他特别烦老妈,一会儿敲门进来,让他吃饭;一会儿又拿一件衣服,给他轻轻披在肩上。他屡次受到影响,气坏了,一白眼睛说:“老妈,你不能安静一点儿啊?”
老妈拿着一盘水果,长叹一声,张张嘴,想说什么,又没有说,无声地走了出去,轻轻地关上门。
他安下心来,又进入了新的战斗中。
这是一款新开发的游戏,叫做《拯救母亲》,大概是从一个古老神话《沉香救母》中衍生出来的。老妈被捉,压在一座名叫“千仞不倒山”的大山下,受尽折磨和苦难。作为儿子,必须去救老妈。他披盔戴甲,手里拿着一把威力无穷的降魔刀,亮光闪闪,一路冲杀过去。路上,有雷神,有雨神,有二郎神,甚至还有齐天大圣拿着金箍棒赶来拦阻。
他用尽全力,可是,沿路总有杀不尽的妖魔鬼怪,打不完的各路神仙。
他有些心焦火气,一头汗珠。可又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天黑了,他打到深夜,实在受不了,他会趴在桌上,打上一个哈欠。天亮了,他揉一下眼睛,接着开始。饿了的时候,手一伸,旁边放着吃的东西,是老妈悄悄送来的。老妈每次来,站在他身边望一会儿,想说什么,怕他生气,又没有说,轻轻走了出去。
他拿过东西,两下吞咽下去,接着又开始了游戏。
渐渐地,他感到,老妈没再来啰嗦了。
屋子里静静的,甚至没有了老妈的一丝声音。
老妈已经出去了。当时是他闯关最紧张的时候,隐隐约约中,他听到老妈一声叹息。然后,门响了,又轻轻关上了。
太阳光照在窗户上,亮亮的,如一片温馨的水光;然后又移到椅子上,接着又慢慢移到脚下。天,再次黑了,他感到有些饿了,甚至能听到肚子里咕咕的叫着。他本能地伸伸手,去拿旁边的食物吃,可是旁边空的,什么也没有。
他的手机此时响起来,他没工夫接,继续忙着。
手机响个不停,真讨厌。他想,将手伸进兜里,关死手机。
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他终于打败了二郎神,接着又打败骑着风火轮冲来的哪咤,让他提着他的火尖枪,逃回姥姥家去了。最后,他腾云驾雾,极尽变化,与斗战神佛大战一千回合,两人惺惺相惜,结成生死之交,相偕飞向千仞不倒山。站在山顶,他大喊一声:“老妈,我来救你了。”随着喊声,一刀剁下去,神山被缓缓剖开,老妈从山中缓缓走出。
他和老妈相拥,泪如雨下。
他胜利了,伸伸腰,走出游戏。
天,已经彻底黑了。他感到一种前未有过的荣耀,同时也有一种虚脱,一种彻心彻肺的饥饿。他终于想起老妈,大声喊道:“妈,妈——”没人答应,屋内是一片怕人的空寂,还有浮荡周身的孤独。
他猛地想起,老妈出去两天多了,怎么还不回来,甚至也不来个电话?
他转了两圈,突然一拍昏沉沉的脑袋,忙打开关死的手机,叩响了老妈的号码。手机响了一会儿,那边通了,他问:“妈,你在哪儿?”
那边,是一个陌生的声音,告诉他,这是医院,赶快来。
他一惊,愣了一会儿,然后疯了一样向医院跑去。赶到医院,在走廊里,他看到,几个护士,用一张白床单包裹着一个刚刚停止呼吸的女病人,向外缓缓推去。那人,正是他的老妈,患急性病死去的老妈。
他睁着眼睛站在那儿,耳边一片空静。
手机突然又响了,一个声音问:“有人给你订了份外卖,请问,你在家吗?现在可以送来吗?”
他的泪一涌而出,扑过去喊道:“妈,别离开我。”
他知道,那份外卖,一定是老妈临死前担心他没吃饭,在病床上给他订下的。那时,当老妈挣扎在死亡线上时,他正在网上,竭力拯救着那位虚幻的老妈。
(选自《意林(少年版)》2014年第24期)
名人墙
王伟华
哥已经来弟家三天了。
哥终于支支吾吾,把自己的来意讲明了。
弟是将军,是小清河村里走出去的最能的人,也是乡里有名、县里挂号的人。哥是小清河村村支书,早已退了很多年了。退了的哥偏偏不肯安生,喜欢乱操心,家乡的雨季眼看就要来了,小清河就要变成黄水河。河上无桥,村民出行,村里的孩子们来来上学又成了问题。哥在新任村支书面前夸下海口,他去省城找他家老三,一定要把修桥的钱给化来。
哥,不是兄弟我不念乡情,我确实有我的难处。家大业大是不差,可向我伸手的地方也多啊……你也这么大年纪了,回去好好跟嫂子过日子吧,折腾啥呢?你一手能翻了咱那穷窝儿的天么?
弟满脸真诚,说得哥红着脸低了头。
哥走了……
哥没再向弟开过一次口,回家他闷闷地跟新任村支书说:老三有难处,咱不能难为他。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桥,咱自己修吧。
哥带头把自己存的那点儿养老钱全拿出来,又挨家挨户去动员:再苦不能苦孩子啊。那些心下犹豫的村民也就不再好说什么,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小清河上人欢马叫,热腾腾地忙活起来。没有谁号召,顺其自然,哥成了建桥的大总管,从桥体设计到材料的置备,他都一手操管。七十多岁的老头儿了,驮着背,顶着一头白发,在人声喧嚣的工地上,指挥人,指挥车。有爱开玩笑的年轻人从“嗵嗵嗵”的马达声里冲他大喊:大爷,我看您有大将军的风度。
工地上噪音太大,哥听不清,但从对方脸上的表情明白些什么。他咧开嘴,笑得憨,也笑得欢,露出黑黑的空牙洞来,额前的一缕白头发在风里一下一下地翻。
桥修成,一座漂亮又结实的双孔石拱桥,青石桥体,白沙路面,神气地横跨在小清河上,蛮横了多少年的小清河一下子驯顺了,不再张牙舞爪,河水从桥孔下钻过去,柔顺地顺河堤而下。村民们到河对岸去种田,不再用肩挑手提,三轮机动车可以开到家门口,孩子们上学不再用大人护送,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就过了河。村里再没有牲畜掉下河淹死这些让人烦恼的事儿了。
修了一座桥,把哥累得不轻。原来就身体不大好的人,身体越发弱下去。他要拄着拐棍才能从家走到桥上看看。夕光晚照中,村里上空的炊烟袅袅地升上天空。牛羊归圈,孩子放学村民扛着工具慢悠悠回家。满头银发的哥拄着拐棍站在桥头,被西天的云霞镀了一身的金粉。像一尊塑像。
大爷好啊。
大爷爷好。
……
每一个过路的人,看到桥头上伫立着的哥,都会恭恭敬敬向哥打声招呼。
哥回应着,脸上的笑意久久不去。
哥给弟打电话,说小清河上有桥了,小车可以一直开到家门口。哥想弟了,年纪越大,越是牵念。弟却总是那么忙,今天出差,明天开会,一副日理万机的样子。
哥便不再说什么,叮嘱几句,挂电话。
弟回来时,哥已经缠绵病榻多日。弟不是专程回来看哥的,是回来参加县里的一个活动。县里要树一面名人墙,把全县在全国各地的显要都召集回来,给他们立传扬名,也是对县里的一项宣传。
弟说,这是县里的大事,自己再怎么忙也要回来啊。
是,是该回来。人不能忘本。哥拉着弟的手亲不够。
呵,你以为他们白请我回来啊,每个人都要带着货回来。一个名字刻上去,二十万。弟还是那气度,当将军当惯了,说起话来。
二十万?二十万啊……哥脸上的笑容慢慢敛了去,他的肝又开始疼了。疼得他直抽凉气。二十万,我们乡下人几家一年不吃不喝也攒不够二十万。我们修桥才花了四万多……
花二十万,就为把名字刻到石头里,哥到死也没想明白弟这算的是哪门子账。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改动)
( 1 )根据文意,用简洁担当语言补充故事情节。哥找第筹资修桥,弟①________→哥②________,桥修成→哥牵念弟打电话,弟借口忙未归→弟③________,哥至死不理解弟的心思。
( 2 )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满头银发的哥拄着拐棍站在桥头,被西天的云霞镀了一身的金粉。像一尊塑像。
( 3 )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列语句。蛮横了多少年的小清河一下子驯顺了,不再张牙舞爪,河水从桥孔下钻过去,柔顺地顺河堤而下。
( 4 )如果让你选择,你认为哥弟中谁的名字更应该刻在名人墙上?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生命是一种承受,承受平庸,承受失败,承受误解,承受责任,承受孤独……但是只要心里有阳光,身处逆境也不会绝望。无论你走到哪儿,无论天气多么坏,记得带上你自己的阳光。带上自己的阳光,是一种豁达;带上自己的阳光,是一种智慧;带上自己的阳光,温暖他人;带上自己的阳光,照亮自己……
请以“带上自己的阳光”为题,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诗歌除外)。注意抒发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