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太原市尖草坪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现在,这条寻宝的大道上没有热闹什么可看了。
B: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C: 放学了,小亮还沉浸在欢乐之中,蹦蹦跳跳地从家中走去。
D: 弯弯的一条小河缓慢地向东南流去,岸边盛开着美丽的一簇簇鲜花。
2、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基(diàn) 猎(shè) 友(zhì) 扑迷离(suò)
B: 障(pínɡ) 异(chà) 字(tiē) 目不园(kuī)
C: 鸣(háo) 污(suì) 可(hán) 慷淋漓(kǎi)
D: 书(zhāi) 胀(zhǒnɡ) 气(pò) 妇皆知(rú)
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乡愁》《故乡》《春》《威尼斯商人》四篇课文,从文学体裁上来分类,依次属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B: 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写作的《名人传》,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充满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C: 我国戏曲剧中人物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行当来充任.我国古代的年龄也有特定的称谓:总角和垂髫代指童年,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D: 吴敬梓笔下的范进、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作为读书人,虽然他们最终的命运不同,但这两个人物形象都能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引用全部或引用部分,引用原文或是转述,或 受到某一方面的启发,可以灵活处理, 都要加以说明。
(2)经过传统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的 ,我们精神上才有了华夏儿女的文化印记。
(3)像孩童第一次睁开眼睛看见阳光,作者目光是那样惊喜, 着饱满的生气。

A: (1)只是 但(2)熏染(3)充溢
B: (1)只要 并(2)熏陶(3)充斥
C: (1)只是 但(2)熏陶(3)充溢
D: (1)只要 并(2)熏染(3)充斥
5、

下列句子中的划线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
B: 伏尔泰具有女性的温情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如烟海的心胸。
C: 毛泽东的诗词有气吞斗牛的气概。
D: 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6、

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那位警察面不改色,镇定自若,真是本色当行啊。
B: 一只只疾驰的龙舟宛如蛟龙,在沂河上劈波斩浪,盛气凌人
C: 他在大会上的即兴讲话逻辑严密、语无伦次 , 博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D: 沂蒙老区的山山水水,到处都是荒草萋萋 , 景色格外秀美。
7、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休身、齐家、治国的地步,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B: 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和环绕冰山的波状褶皱,想象着在慢长的时光里,冰山的前进后退,高低消失,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C: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 永往直前,正像人经历了磨难便有了个性。
D: 名人跟人握手,叫作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核心素养是个人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
B: 走进人民公园,看到的是美丽的花海和沁人心牌的花香。
C: 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届毕业典礼。
D: 通过对古典诗文的朗诵,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
9、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春天的江南, ,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 ,水天一色, ,卧龙一般, ,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①湖水苍茫
②在一片纯净明亮的背景前有一座长桥
③它有生命
④乡间石桥旁细柳飘丝

A: ④①②③
B: ④②①③
C: ②①④③
D: ②③①④
10、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骆驼祥子》除了写祥子,还写了祥子周围的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大胆泼辣又有点变态的小福子、一步步走向毁灭的虎妞等,展现了当时的世态图。
B: 《陋室铭》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爱莲说》作者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卖油翁》作者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是英国诗人普希金。
C: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D: 《陋室铭》中的“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文中“鸿儒”指博学的人,“白丁”指平民,即没有功名的人。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假如你是一名画家,你需要根据此诗歌的内容进行绘画设计。请你仔细品味诗歌的意境,完成下面的绘画设计方案。





绘画设计方案

除了以“雪”比喻梨花突出梨花的白,诗歌还用了哪些词来描绘梨花?

主要的构图要素

画面的主色调

画面的情感基调

看着雪白的梨花,诗人为何会产生“惆怅”的心情?(请用原诗回答)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

梨花、柳树、柳絮、城池、东栏

白色

惆怅、哀伤

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右溪记

元结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两岸悉皆怪石,攲盘曲,不可名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攲(qī):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避世隐居的人。

( 1 )为文中空缺处依次选择恰当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①洄悬激注 ②清流触石 ③佳木异竹 ④垂阴相荫

A: ③①②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①④②
D: ②①③④
( 2 )右溪的奇特之处是________(可用选用原文语句);作者对右溪的喜爱及其感受也可以用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的一句话________来总结表达。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大地的耳朵
①小时,讨厌冬菇,嫌它丑。黑黑的一朵,像巫婆身上诡谲的袍子,每每在饭桌上见到它,筷子总绕道而逃。弟弟受我影响,也把冬菇当敌人。
②妈妈的拿手好菜是冬菇焖鸡,我一见便皱眉,觉得大好鸡肉被那可憎的冬菇白白糟蹋了,感觉上就好似香喷喷的一锅白粥,无端掉入了黑漆漆的老鼠屎。
③聪明的妈妈,察觉了我和弟弟的异状。有一回,a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你们看,这像什么?”
④我闷声闷气地应道:“黑色的鬼。”
⑤弟弟鹦赋学舌,也说:“像鬼,黑色的鬼。”
⑥妈妈好脾气地应道:“冬菇不是鬼啦,它是大地的耳朵。”
⑦嘿,大地的耳朵?这个新鲜的比喻霎时把我和弟弟的好奇心全撩起来了,我俩齐齐竖起耳朵来听。
⑧妈妈饶有兴味地说道:“人间每天都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发生,大地好奇,便把长长的耳朵伸出地面来听。”经妈妈这么一形容,那朵圆圆的冬菇落在眼里,果然像一只铆足全劲来偷听的耳朵。妈妈继续说道:“大地的耳朵,听觉敏锐,你们吃了它,同样可以拥有耳听千里的能力!”
⑨耳听千里?呜哇,太棒了呀!我和弟弟的筷子,都不约而同地伸向盘子里那一只只“大地的耳朵”……
⑩万万没有料到,这一吃,便上瘾了。品质上好的冬菇,硕大肥厚,一触及嘴唇,便有一种绵密温厚的感觉。在与鸡肉长时间焖煮的过程中,它吸尽了肉的精华,吃起来像是一块嫩滑的黑色油膏,但又绝对没有脂肪的那种油腻感,这种绚烂的风采是独树一帜的。
⑪盲目地相信冬菇有助听觉,吃着吃着,果然便养成了“耳听八面”的能力。然而,有时,不小心听到了一些飞短流长的谣言,听到了一些令人义愤填膺的负面消息,听到了一些叫人恶心的言谈,我便衷心希望,自己不曾吃过那么多的冬菇。
⑫小小一道冬菇焖鸡,盛满了童年的快乐回忆,还有温馨的伦常亲情。每回闻到那一股熟悉的味道,母亲慧黠的笑容,便清晰浮现。我们在无数无数半真半假的故事中成长,我们在一则一则美丽的谎言里接受了许许多多原本为我们所抗拒的东西,那样的一个成长过程,幸福而美好。而全心全意的相信冬菇是“大地的耳朵”的那些岁月,是人生的无尘岁月,澄净明洁。
⑬一日,我b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看,这像什么?”
⑭孩子缺乏我天马行空的想像力,老老实实地应道:“像冬菇。”
⑮我说:“不是啦,它们是大地的耳朵……”

( 1 )从文章的开头来看,说“我”和弟弟小时候对冬菇的讨厌,表现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作用?

( 2 )文章用“聪明慧黠”来形容母亲,你认为母亲的聪明慧黠表现在哪里?

( 3 )文中对冬菇的描摹有很多精彩的比喻。请你列举1例,并说说其妙处。

( 4 )下面是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a、b两处都用到“刻意”一词:母亲“刻意”夹冬菇和“我”“刻意”夹冬菇,其动机完全是一样的。
B: 第⑩段中画线句意在表明妈妈做的“冬菇焖鸡”不仅鲜美爽口,而且味道独特。
C: 第11段中“果然便养成了„耳听八面‟的能力”一句,说明吃冬菇确实使人听觉敏锐,从而印证了母亲的话。
D: 全文以冬菇为线索,情节完整地记叙了“我”童年时吃冬菇的事。语言华丽而富于哲理,寓意深刻而耐人寻味。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永恒的托尔斯泰

曾经让我激动的小说可真不少,其中当然有托尔斯泰的大作。而后来,我怎么就那么强烈地喜欢上了海明威?他那貌似枯槁的短句竟有那么丰腴的蕴藏,我甚至感到全世界的作家数他最有魅力。还有总是穿了破衣服拍照的福克纳,还有鲁尔弗,还有日本的川端康成。在图书馆里吸了一辈子灰尘的博尔赫斯、托尔斯泰怎么竟显得模糊了?曾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现在又终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仔细想想,大师是谁,海明威还是福克纳?川端还是谷崎润一郎?心里忽然明白过来.真正的大师应该是托尔斯泰,那个长着大胡子身穿布衣经常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大的托尔斯泰。

现代作家如海明威、卡夫卡、马尔克斯,怎么着都觉得散碎了点,思想让人捕捉不住,令人激赏的往往只是语言、细节和叙述手法。现代文学展示着现代的人生?如果说文学仅仅是对人生或社会的展示,那怎么能让人心悦诚服?毕竟,文学不只是展示。仅此一点,海明威怎么能和托尔斯泰比?有人说,托尔斯泰是一面“镜子”,托尔斯泰怎么能仅仅被说成是一面“镜子”?

是什么让我们觉得托尔斯泰好像是一座山?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弥漫着浓浓的忏悔之情,不是白种人或是黑种人或是黄种人的忏悔,而是人类的忏悔?为什么他的小说能让人听到深深的叹息,感觉到对人类灵魂的无情鞭挞?难道这一切不是基于对人的深深的爱?塔吉雅娜·托尔斯泰这样回忆她的父亲:“有一次在雅斯纳亚·波良纳那里,父亲忽然心血来潮,要大家说出人生的三个愿望。父亲想出了两个——爱一切人,被一切人爱。”现代派作家少的是爱,多的是技巧,然而文学毕竟不是技巧的展示会、语言的杂耍或叙事的杂技。

读托尔斯泰,常常让人想到宗教。但把宗教淘洗一番,祛除世俗附加上去的荒诞,剩下的就是宗教美好的一面:净化人类的灵魂。这话太古老了,但托尔斯泰最动人之处正在于此。阅读托尔斯泰,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是那么不干净,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净化,像是跳进清流洗了一次澡。据说田园牧歌是虚幻的,但难道许多现代派作品中的浮躁、失落、异化和颓唐能成为人类的精神营养?

我们有时,会觉得托尔斯泰太像一位“教主”。然而他的劝谕总是通过“真正的小说”来实现的。小说就是小说,小说不是哲学,小说是入俗而不是说教。和托尔斯泰比较一下,萨特的小说是不是太“非小说化”了?托翁总是不动声色地通过人物达到他的目的。真理从来都是浅近的,就像太阳,悬在你的头上,就那么一个圆,带给你光和热。读托尔斯泰的作品,你感觉到的是手法?语言?结构?全不是。这一切那么完美地综合着,任何一面都不特别突出,一切均水乳交融,以求突出人物来传达作家所要传达的“教谕”。这才是大师,自然、大方、有力。在托翁面前,现代许多“实验性小说”是不是太喜欢花样百出,因而太有些小气?

文学上“寻根”的说法往往显得可笑。我们的许多作家像一棵树,站在大地上却喋喋不休:“我们的根在哪里?”而暮年的托尔斯泰还是对来访的朋友说起他正在写一本书:“我的余生不长了,然而生存一刻就要工作一刻,我正在写有关政府和人民关系的书。”散步的时候,托翁常常会突然停下来,“一位老农,刚磨完了一把镰刀。托尔斯泰伯爵和他说了几句话,丢下手杖,一下子夺过镰刀,麻利地割着草以试一试刀刃。”“我们遇见两位香客打扮的老头,背着旅行袋,拄着拐杖,脚上缠着布片,快步走过。托尔斯泰叫住他们,说了一会儿话,又从怀里掏出钱包,给了他们一些钱。”真不知道托尔斯泰和两个老头说了些什么,想必不是“今天天气哈哈哈”。他一生都努力地想使自己不要远离人民。

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日记和关于他的回忆录,一次次地让人感动。我想,面对托尔斯泰的著作你就会清清楚楚地知道什么是大师,知道托尔斯泰与某些“大师级”作家分量的不同。

( 1 )请根据第①段文字,简要说明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认识变化过程。
( 2 )结合文章,简要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真理从来都是浅近的,就像太阳,悬在你的头上,就那么一个圆,带给你光和热。

②我们的许多作家像一棵树,站在大地上却喋喋不休:“我们的根在哪里?”

( 3 )本文写托尔斯泰,为什么要写到那么多现代作家?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 4 )作者为什么说“真正的大师应该是托尔斯泰”?试结合全文作简要回答。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以“唱给________的赞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④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⑤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