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B: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C: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D: 虽千里不敢易,岂直五百里哉? |
2、 | 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人情世故 为富不人 渊博 取缔B: 盛气凌人 刮目相看 和蔼 预兆 C: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尴尬 慰勉 D: 任劳任怨 津津有味 懒惰 堆砌 |
3、 | 下列选项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又何间焉/间不容发 B: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C: 公将鼓之/锣鼓喧天 D: 小信未孚/信 |
4、 | 请选出下列句子表达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首届青年微电影合作大赛以"凝聚青春力量,成就青春梦想"为主题,以新媒体为表现形式,展现了当代青年朝气蓬勃的青春风采。B: 当学校把参加决赛的任务交给我时,我立刻产生一种非常光荣的感觉真是难以形容。 C: 毕业在即,骊歌唱响,让人不由得想起了三年来我们同窗共读、互相切磋、快乐成长、共同进步。 D: “朗读亭"空降深圳图书馆,深圳的爱书之人纷纷前去体验,许多附近学校的学生也加入了这个朗读大军。 |
5、 | 请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 ①对于疫苗来说,安全性和有效性缺一不可。 ②接种疫苗,就是给健康人体内输入无毒或弱毒的“病原体”,以此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免受疾病侵袭。 ③大量实践证明,我国疫苗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④人类与疾病斗争,疫苗功不可没。 ⑤如果因为担心疫苗安全性而拒绝接种无异于因噎废食,只会增加患病风险。 A: ④①②⑤③B: ②①③⑤④ C: ④②①③⑤ D: ②①⑤③④ |
6、 | 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活板》选自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文章紧扣“活”这一特征、按照活字版印刷术工作程序的顺序进行说明,并且通过与雕版的比较,体现活板的优越性B: 《孔乙己》是一篇短篇小说,作者鲁迅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类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吞没的读书人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C: 《海燕》是法国作家高尔基创作的一篇著名散文诗,作品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描写,热情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 D: 《石榴》一文不但写了石榴的外在特征,同时还赋予了石榴内在的特征,如质朴隽逸的风度、不畏炎阳直射的品格,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精神等 |
7、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珍惜生命,远离毒品”的校园宣传活动,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的自我保护。B: 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高低,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关键是看他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C: 有报道说,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销售利润在8%以下,比去年下降了一倍。 D: 深受人们喜爱的中国京剧脸谱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 |
8、 | 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松原的夜晚是吉林省最美丽的城市。 B: 某工厂原来每日用水四吨,现在每日只用一吨,现在用水比原来降低了三倍。 C: 随着新媒体发展的信息化提速,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D: 同学们写作文要表达真实情感,切忌不要胡编滥造。 |
9、 | 鲁迅作品中藤野先生是教什么的?( ) A: 医学 B: 生物 C: 经济 D: 政治 |
10、 |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B: 推行检验标志电子化,将在车辆租赁、二手车交易、保险理赔等领域,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 C: 在开讲啦节目中,周杰伦承认:“要不是妈妈拿着藤条逼着我学琴,就不会有今天的自己。” D: 经省委、省政委同意,2020年全省中考时间安排在高考结束(7月9日)至中小学暑假放假(7月18日)之间。 |
古诗阅读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1 ) 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________”字为线索,以“________”季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 )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①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②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①三姑:地名。②幔亭峰:山峰名。 (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沿溯阻绝 溯:________ ②属引凄异 引:________ ③不及返顾 顾: ________ ④岩即幔亭峰后崖也 即:________ (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B: 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C: 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D: 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 4 )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经典和我们
周国平
①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②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我们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③一个人如果并无精神上的需要,读什么倒是无所谓的,否则就必须慎于选择。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尤其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这是我主张坚决不读二三流乃至不入流读物的理由。
④古往今来,书籍无数,没有人能够单凭一己之力从中筛选出最好的作品来。幸亏我们有时间这位批评家,虽然它也未必绝对智慧和公正,但很可能是一切批评家中最智慧和最公正的一位,多么独立思考的读者也不妨听一听它的建议。所谓经典,就是时间这位批评家向我们提供的建议。
⑤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不妨就把经典当作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作最好的消遣的。能否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极大愉悦,这差不多是对心智质量的一种检验。不过,也请记住,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我的意思是说,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多么遥远。
(摘自新西兰中文《先驱报》)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小题。
①十年前的中国动车还未出现,而今高速铁路网络运营里程已有2万多公里,超过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高铁运营里程之和。中国计划到2025年高铁网络运营里程再增加1.5万公里。这些高铁网,能把沿线城市密切联系起来,促进经济发展。
②在中国三大人口中心——北京、上海和广州,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逐步走向高铁轨道。此前,火车车次还未像如今这样频繁,车速很低,非常拥挤,给日常通勤带来很大的不便。现在,这三座超级城市正在借助高铁打造通勤走廊,让高铁变得像公交车一样便捷。这无疑有助于扩大中心城市劳动力和消费者的群体。
③毫无疑问,卫星城镇的房价要比大城市便宜很多。比如,昆山的房价比上海便宜七成,但是它们之间的动车行驶时间仅为19分钟,票价也才25元,那些试图逃离上海高房价压力的人们,自然会到这里创业、工作和生活,所以高铁也促进了卫星城镇资金和人才的获得。
④中国正在建立一种“高铁经济”。世界银行在2014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高速铁路的效益是“非常可观的”,很可能会提高中国沿海地区企业10%的生产力。
(选自《南风窗》有删改。)
【注】①通勤: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
( 1 )给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 )第三段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的说明了________。(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说明内容看,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下面两道作文题,请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生活是个万花筒,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十四五岁的你同样拥有一片蓝天,一份乐土。在那里你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着,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着。那里的一切一切都让你着迷,令你陶醉:读书、踢球、画画儿、手工制作、种花、养兔、上网……
你一定从中享受了无限的乐趣,得到了教益和启迪,增长了才干,陶冶了性情。
请以“ ____________真让我着迷”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二:亲情似一杯浓茶,喝了让人倍感神清气爽,亲情如一杯烈酒,喝了让人回味无穷。请以“感悟亲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①若选题一,请先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完成题目,然后写作。若选题二,请按要求写作。②立意自定,文体不限。③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④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