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江镇淳溪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们深信,爱读书,会读书,进而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能使人享用一辈子。
B: 连日来,武汉“犟妈”易勤倾家助残的事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C: 随着直饮水设备和知识的普及,更加方便、环保、健康的直饮水会逐渐被广大市民接受。
D: 历代不少石碑为名家撰写,因此石碑上的刻文成了书法大家真迹的集中场所。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郎润 摇篮 刮目相看 人生鼎沸
B: 堆砌 宿儒 人情世故 若有所失
C: 徘徊 却凿 恍然大悟 温故知新
D: 消遣 伦语 索然无味 人迹罕至
3、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年轻人对影视明星顶礼膜拜 , 不能持有理性的态度,就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B: 湖南卫视着力打造的大型国防教育节目《真正男子汉》寓教于乐,让观众获益匪浅
C: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都是光明的孩子,他们像一对孪生兄弟,长得惟妙惟肖
D: 在八年抗战中,成为抗日力量的中流砥柱 , 担负起抗日救亡的历史责任。
4、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 , 而应推敲细思。
B: 教研讨论会上,刘老师高谈阔论 , 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C: 学习文件不能只咬文嚼字 , 关键是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
D: 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5、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妖(ráo)   阴(huì)   难(jié)   尽职守(kè)
B: 碍(zhì)   田(pǔ)  桥(zhàn)  吹毛求(cī)
C: 落(yǔn)  骗(kuāng) 旁(wù)  根深固(dì)
D: 取(jī)   着(diǎn) 睢(zì)  强不舍(guā)
6、小明同学为了体会文言之美,搜集了一些风景名胜的对联。其中,有副对联小明少抄了一个字,请你为他补全。你认为下面四种方案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青山不________千秋画

流水无弦万古琴


A: 墨
B: 黑
C: 染
D: 老
7、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_________睡安稳了。

②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_________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③它_________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

④如果我能_________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A: 居然 虽然 飞舞 宽恕
B: 竟然 但是 飞翔 宽慰
C: 居然 即使 飞舞 宽容
D: 总算 虽然 飞翔 宽恕
8、下面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逵——大闹五台山(《水浒传》)
B: 曹操——乌巢烧粮草(《三国演义》)
C: 格列佛——游历飞岛国(《格列佛游记》)
D: 猪八戒——智激美猴王(《西游记》)
9、下面选项说法正确的是( )
A: 研究生毕业后,他既想去上海工作,又想留在靖江,总是见异思迁 , 很难作出决定。(这句话中成语运用正确)
B: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这句话中,“自然”指“理所当然”。)
C: 母亲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劳动人民,才是中国历史的创造者。(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
D: “纯粹”“伟大”“温柔”“深浅”,这四个词的感情色彩相同。
10、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目前家电市场硝烟弥漫,空调降价大战一触即发
B: 十八岁是成人的年纪,那时我们绝不可以继续惴惴不安地挥霍父母辛苦所赚的金钱。
C: 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善于虚张声势把大家的自信心树立起来.
D: 日本军国主义所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可是日本本部省却别出心裁地一再修改日本中学教科书,掩盖战争罪行.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选出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A: 首句紧扣诗题,点明地点。“千寻”二字极言其高,其意为在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的高塔。
B: 第二句通过具体描写突出飞来峰上的“千寻塔”之高。其意为听说千寻塔上的可以见旭日冉冉升起。
C: 第三、四两句可以第一、二句的铺垫为基础,引出全诗主旨,是前两句内容的升华。
D: 末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其意为观赏景物站在最高处,就不怕浮云遮住视野,有“一览众山小”的感受。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节选,完成题目。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 1 )解释下面加线词的含义。
①不见月 ②湖中人鸟声

( 2 )下面各组中,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上下白 长烟
B: 飞漱其 又何
C: 孥一小舟 荆国有于地而不足于民
D: 多趣味 此皆
( 3 )翻译: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4 )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甲文“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 甲文末句引用渔者的歌谣来说明三峡秋景的凄凉。以衬托游者哀愁的心情。
C: 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 5 )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低头是一种智慧

①雪松懂得低头,能够造就一片山坡的翠绿;海鸥懂得低头,可以忍受狂风暴雨的冲击。学会低走,懂得屈伸自如,生活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雪松懂得低头,能够造就一片山头的翠绿;海鸥懂得低头,可以忍受狂风暴雨的冲击。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只有我们学会低头,懂得伸屈,生命中才总会有绝处逢生的惊喜。

②四面楚歌中,当那寒光闪闪的长剑划过虞姬那白皙的脖颈,留下一抹鲜艳的红色时,你只剩吟唱那“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无可奈何;你只会长啸“此天亡我,非战之过也”的末路悲声。面对滚滚的乌江水,昔时勇猛盖世的西楚霸王,如今却为何落得个自刎的下场?虽有李清照歌颂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然而你可知“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你可知“江不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③当时的天下,是一个群雄逐鹿的舞台。只是遗憾,你始终磨不平你那突出的棱角,始终学不会那“遇方则方,遇圆则圆”的灵动。只能惋惜,你是山,一座从不肯低头弯腰的山。这样的性格,便注定了你很难有绝处逢生的惊喜。

④纵然你的决定是对于尊严的维护,是对于耻辱的抗争。可若你懂得低头是一种智慧,渡过乌江,以你的才能,以你的勇敢,卷土重来,历史或许就会被改写。

⑤与你不同,司马迁却深谙低头的智慧。他的“苟且偷生”,他的能屈能伸,成就了中华历史上的一部伟大著作。他明白,低头是一种绝处求生的智慧,是一种可以在逆境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超脱。

⑥即使遭受过痛苦与耻辱的双重磨难,即使在犬牙差互的黑暗隧道中踽踽独行,即使在死亡的江河中艰难求渡,他用激昂的信念将痛苦粉碎,将耻辱焚烧,升华灵魂,从此踏上了一条隐忍的路。在“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的折磨中奋笔疾书,书写三闾大夫行吟江畔的忧郁,书写壮士荆轲行侠仗义的豪气,书写贪官酷吏内心蛰伏的蛇蝎,书写秦皇汉武干戈滴落的鲜血,书写盖世英雄垓下末路的悲歌……为的便是心中那永不磨灭的信念﹣﹣“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⑦穿越历史的时空,我们领悟个中的智慧。重新站上现实的土地,我们要学会重新审视自己,学会低下自己高昂的头颅。绝非懦弱和畏缩,而是经营人生的阅历与智慧,是修身处世的风度与气概,是超越自身极限的信心与勇气。我们要做的,就是面对困难挫折,不乱闯硬干,不讳疾忌医,坦然接受,从头再来。即便痛苦,但痛苦又何尝不是上天赐予我们换个视角看世界的机会呢?

无所谓风雨兼程,只要有“低头”的睿智,就可以呵护好你的梦。人生如一泓水,温存而灵动。学会低头,懂得屈伸自如,这种智慧会让我们在困境中得到柳暗花明的转机!

(有删改)

( 1 )阅读全文,说说进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 2 )本文②﹣⑥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其作用。

( 3 )第⑦段中划线的“这”指的是什么内容?

( 4 )联系所学的知识,请你为本文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 5 )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选文谈谈你对第⑧段划线句子的理解。

【链接材料】从“五连冠”的辉煌到雅典奥运会夺冠的复兴,再遭遇近几年新老交替、教练更迭的低潮,中国女排从未放弃光荣与梦想。“头颅埋得更低,只为专注苦练;羽翼暂时收起,是为更高飞翔!”作为女排的“娘家人”,漳州人民相信,中国女排在新任主教练郎平的带领下,一定会再创辉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

洪烛

①荠菜成了春天的一个符号,最讲求新鲜的,现采现摘,现炒现吃。我小时候,母亲领我去紫金山踏青,总要随手拎一把小铲刀,挎一只竹篮子,不时蹲下身子,挖路边的荠菜。这样的活儿,我也爱抢着干。母亲站在一旁,边夸我眼尖、手巧,边承诺回家后给我好好地打牙祭。和母亲一起挖荠菜似乎比真把荠菜吃进嘴里更令人陶醉。事隔多年之后,我在异乡想念母亲,头脑中浮现的,仍是她教我挖荠菜时那年轻的面容与身姿。荠菜,因为我亲手挖过,而且是母亲教我挖的,所以从感情上,它离我最亲近,同时也标志着一段不可复得的儿时时光。

②海带被我当作大海的礼物来看待。我之所以热爱海带,在于它是我妈妈的拿手菜。小时候,妈妈总是为我一锅接一锅地用海带炖排骨,说是可以补钙、可以预防大脖子病等等。我感觉,幸福也一点点地融化在浓香的排骨海带汤里。有人问台湾美食家蔡澜:“您见多识广,最好吃的是什么?”蔡澜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妈妈做的菜最好吃。”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年少时人的味蕾最灵敏,容易产生深刻印象,口味还未被后来的山珍海味搞得混杂;另一方面,妈妈做的菜最有家常味了,尤其那份细致入微、润物无声的爱心,别人根本模仿不出来。还有一点,恐怕也是最重要的:妈妈做的菜,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且有时效性,不是永远都能吃到的。终有一天,它会成为一个美好而怅然的回忆,你出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它是无价的。

③我出门在外整整二十年,每次离开家都乘坐夜间的火车,母亲早早就上床睡了,希望我在她睡着的时候再离开。不知道她是否真能睡着,至少假装睡着了,熄灯后的卧室没有任何动静。我探头看了一眼,隐约看见她盖着棉被仰面躺着的轮廓,于是在内心里喊一声妈妈,就蹑手蹑脚地走了。如果她真睡着了,是否梦见准备离开的我?如果她假装睡着,在黑暗中会想些什么?明天醒来后她面对的将是少了一个我的家。母亲说她越来越畏惧和我的离别,既担心我一去不复返,又害怕我下次回来已找不到她。希望我在她睡着后再离开,可以把分别当作一个梦来对待,或者根本就不曾察觉儿子已离开。后来才知道:每次我离开的晚上,母亲都要靠吃点催眠药才睡着。这哪里是催眠药,分明是母亲的止痛药,控制她隐隐作痛的心,因为那一刻,我的心也在痛。

④我最怕听见从故乡传来母亲病危的消息。就是在那个晚上,我被故乡的长途电话惊醒,母亲永远离开了我。失去母亲就等于失去了半个故乡,就等于失去了半个自己。远离母亲的二十多年流浪岁月都像梦境,一个电话把我拉回到现实之中。与母亲有关的生活是我全部的现实,其余的一切都是假的。原来母亲这个词汇,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件易碎品,一定要轻拿轻放啊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走得太远了,才意识到自己是有罪的:曾把唯一的母亲抛弃到了时空的另一端。虽然她从没责怪过我,但我不能原谅自己:竟然如此自私地对待母亲。我所追求的那些所谓名啊利啊,全与母亲无关。母亲需要的仅仅是爱,而我付出的爱很明显是有限的,与那无限的母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⑤母亲走了,我头顶的天空一次次黑了,又一次次亮了。可母亲头顶的那一小块天空再也亮不起来。她睡得那么熟,那么安静,失去了做梦的力气。母亲,你是否也把我忘得干干净净?正如你干干净净地忘掉自己?如果说我比你多一份痛苦,那是因为还无法忘掉你。你确实已睡去了,可在我脑海中,为什么总有一个醒着的你?

(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中与母亲有关的事。

( 2 )选文第②段画线句的内容能否去掉?请说出你的理由。

( 3 )选文第③段画线语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 4 )请品析选文第④段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四、写作(分值:60分)
任选一题作文。

(一)有一个地方——那儿,充满了关爱、欢乐和温馨,写满了友谊、感动和期盼。那儿有失落和泪水,也有鲜花和掌声。那儿,我们遇见了美好,学会了坚韧。那儿,留下了你怎样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以“那儿,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二)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年秋天,一群天鹅从遥远的北方飞到天鹅湖的一个小岛上,准备去南方过冬。岛上住着一对老渔夫见到这群天外来客非常高兴,拿出喂鸡的饲料和打来的小鱼精心喂养天鹅。冬天来了,这群天鹅竟然没有继续南飞。湖面封冻,它们无法获取食物,老夫妇就敞开茅屋,让它们取暖并给它们喂食,直到第二年春天湖面解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年冬天,这对老夫妇都这样奉献着爱心。终于有一年,他们老了,离开了小岛,天鹅也在第二年湖面封冻期间饿死了。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