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东莞石龙二中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五经”之一,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按乐曲的性质可以分成风、雅、颂。“风”是各地民歌民谣,“雅”是正统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
B: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如“折柳”代表“惜别”,“归雁”代表“思乡”,“莲花”代表“高洁”,“菊花”代表“隐逸”。
C: 《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它是汉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塑造了一位代父从军、勇敢无畏、不慕荣利的女英雄形象。
D: 《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春”和《桃花源记》中的“晋太元中”是用了皇帝的年号纪年,而《己亥杂诗》中的“己亥”用的是干支纪年。
2、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们认真地、一丝不苟地讨论并阅读了《红岩》。
B: 李达康书记说得好:你只要不干坏事,就没谁能坏你的事儿。
C: 我不愿生活像个问号,东张西望找不到自己的跑道,把自己的青春浪费掉。
D: 滴水之所以能够穿石,除了它能锲而不舍之外,就是因为它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3、

依次填入下列空格处的短语,搭配最恰当的一项是( )

美是广泛的,_________,烟雨楼阁可谓之为美;_________,碧天黄沙可谓之为美;_________,倾国倾城可谓之为美;_________,潇洒从容也可谓之为美。但美的答案,远远不止于此。

A: 姑苏江南 大漠孤烟 明眸浩齿 羽扇纶巾
B: 大漠孤烟 姑苏江南 明眸浩齿 羽扇纶巾
C: 姑苏江南 大漠孤烟 羽扇纶巾 明眸浩齿
D: 大漠孤烟 姑苏江南 羽扇纶巾 明眸浩齿
4、孙悟空的本领中哪一项不是从菩提祖师那里学到的( )
A: 筋斗云
B: 七十二变
C: 火眼金睛
D: 长生不老之道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为了避免清明祭扫不出现交通拥堵,政府号召市民错峰出行以缓解交通压力。
B: 为了提高这次大型舞会的档次和规模,举办方特邀中国人民解放军乐团现场演奏。
C: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D: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
6、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_________

②毕业了,把这本书送给你,留个_________吧!

③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让人_________

④经过重新装修,教学楼里里外外都_________,给了刚返校的师生们一个惊喜。

A: 标志 记念 刮目相看 改头换面
B: 标本 纪念 刮目相看 焕然一新
C: 标志 纪念 另眼相看 改头换面
D: 标本 记念 另眼想看 焕然一新
7、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的是( )
A: 《诗经》
B: 《春秋》
C: 《论语》
D: 《国语》
8、下列划线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退(guì) 水(yǎo) 沉(dìān) 惊(hài)
B: 首(qiáo) 然(qiǎo) 寒(jìn) (dān)精竭虑
C: 默(qì) (sèn)透 (jiān)灭 (wéi)杆
D: 防(dī) 击炮(pò) 由(zhōng) 锐不可(dāng)
9、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跄(liàng) 咀(jüé) 缩(juǎn) 逶(yí)
B: 呜(yè) 泥(nìng) 跷(qī) 步(duó)
C: 立(chù) 污(miè) 字(tiè) 裹(xiá)
D: 祷(qǐ) 山(ào) 贫(jǐ) 然(cù)
10、下列表述与《红星照耀中国》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红军剧社的主题是抗日和革命,大力提倡拉丁化来促进群众教育,演员几乎都是在当地招来的。
B: 飞夺泸定桥时,红军战士背着毛瑟枪和手榴弹,爬上沸腾的河流,抓住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
C: 斯诺动身去中国之前注射了凡是他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包括天花、伤寒、霍乱、斑疹伤寒和鼠疫疫苗。
D: 1936年斯诺来到中国进行采访,依次到西安、上海、保安等地,并搜集了关于长征的第一手资料。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关雎

《诗经·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 1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请结合《关雎》具体诗句,说说你对“思无邪”的理解。
( 2 )《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请结合《关雎》中的诗句,简析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岳阳楼记》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 1 )下面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废兴 具:同“俱”,全、皆
B: 予观夫巴陵状 胜:胜利
C: 日星隐 曜:光芒
D: 酒临风 把:持、执
( 2 )下面句中划线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阴风怒号
B: 去怀乡
C: 锦鳞游泳
D: 然则何时而乐耶
( 3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所作的记文。
B: 第三、四段分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以及这不同的景象在游人心中的不同反响。
C: 作者在文段中未谈及自己,但隐含着他与滕子京都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
D: 作者作此文借以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母亲的秘密
母亲在28岁上便做了寡妇。当母亲赶去青岛办了丧事回来后,外祖母也从天津赶来,她见了母亲第一句话便说:“收拾收拾,带了孩子回天津家里去住吧。”母亲虽然痛哭着扑向外祖母的怀里,却摇着头说:“不,我们就这么过着,只当他还没有回来。”
既然决定带我和弟弟留在北平,母亲仿佛是从一阵狂风中回来,风住了,拍拍身上的尘土。我们的生活,很快在她的节哀之下,恢复了正常。
晚上的灯下,我们并没有因为失去父亲而感到寂寞或空虚。母亲没有变,碰到弟弟顽皮时,母亲还是那么斜起头,鼓着嘴,装出生气的样子对弟弟说:“要是你爸爸在,一定会打手心的。”跟她以前常说“要是你爸爸回来,一定会打手心”时一模一样。
就这样,三年过去了。
三年后的一个春天,我们家里来了一位客人,普普通通,像其他的客人一样。母亲客气地、亲切地招待着他,这是母亲一向的性格,这种性格也是受往日父亲好客所影响的。更何况这位被我们称为“韩叔”的客人,本是父亲大学时代的同学,又是母亲中学时代的学长。有了这两重关系,韩叔跟我们也确实比别的客人更熟悉些。他是从远方回来的,得悉父亲故去的消息,特地赶来探望我们。不久,他调职到北平,我们有了更多的交往。
一个夏夜,燥热,我被钻进蚊帐的蚊虫所袭扰,醒来了。这时我听见了什么声音,揉开睡眼,隔着纱帐向外看去,我被那暗黄灯下的两个人影吓愣住了,我屏息着。我看见母亲在抽泣,弯过手臂来搂着母亲的,是韩叔。母亲在抑制不住的哭声中,断断续续地说着:“不,我有孩子,我不愿再……”“是怕我待孩子不好吗?”是韩叔的声音。
过了一会儿,母亲停止了哭泣,她从韩叔的臂弯里躲出来:“不,我想过许久了,你还是另外……”这次,母亲的话中没有哭音。
我说不出当时的心情——是恐惧?是厌恶?是忧伤?都有的。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情绪,它使我久久不眠,我在孩提时代,第一次尝到失眠的痛苦。我轻轻地转身向着墙,在恐惧、厌恶、忧伤的情绪交织下,静听母亲把韩叔送走,回来后脱衣、熄灯、上床、饮泣。最后我也在枕上留下一片潮湿,才不安地进入梦乡。
第二天早上我醒来时,看见对面床上的母亲竟意外地迟迟未起,她脸向里对我说:“小荷,妈妈头疼,你从抽屉里拿钱带弟弟去买烧饼吃吧。”
我没有回答,在昨夜的那些复杂的心情上,仿佛又加了一层莫名的愤怒。
我记得那一整天上课我都没有注意听讲,我仔细研究母亲那夜的话,先是觉得很安心,过后又被一阵恐惧包围,我怕的是母亲有被韩叔夺去的危险。我虽知道韩叔是好人,可是仍有一种除了父亲以外,不应当有人闯进我们生活的感觉。
放学回家,我第一眼注意的是母亲的神情,她如往日一样照管我们,这使我的愤怒稍减。我虽未怒形于色,但心情却在不断地转变,忽喜、忽怒,忽忧、忽慰,如一锅滚开的水,冒着无数的水泡。
当日的心情是如此可怜可笑。
母亲和韩叔的事情,好像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这件心事常使我夜半在噩梦中惊醒。在黑暗中,我害怕地颤声喊着:“妈——”听她在深睡中梦呓般地答应,才放心了。
其实,一切都是多虑的。我从母亲的行动、言语、神色中去搜寻可怕的证据,却从没有发现。就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母亲是如此宁静。
一直到两个月以后,韩叔离开北平,他被调回上海去了。再过半年,传来一个喜讯——韩叔要结婚了。母亲把那张粉红色的喜帖拿给我看,并且问我:“小荷,咱们送什么礼物给韩叔呢?”
这时,一颗久被箍紧的心一下子松弛了,愉快和许久以来不原谅母亲的歉疚,两种突发的感觉糅在一起。我跑回房里,先抹去流下的泪水,然后拉开抽屉,拿出母亲给我们储蓄的银行存折,怀着复杂的感情,送到母亲的面前。
母亲对于我的举动莫名其妙,她接过存折,用怀疑的眼光看我。我快乐地说:“妈,把存折上的钱全部取出来给韩叔买礼物吧。”“傻孩子。”母亲也大笑,她用柔软的手捏捏我的嘴巴。她不会了解她的女儿啊。这是15年前的往事了,从那以后,我们宁静地度过了许多年。间或我们也听到一些关于韩叔的消息,我留神母亲的情态,她安详极了。
母亲的老朋友们都羡慕她有一对好儿女,唯有我自己知道,我们能够在完整无缺的母爱中成长,是靠了母亲曾经牺牲过一些什么才得到的。

( 1 )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母亲的秘密”是什么?

( 2 )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含义丰富,请加以赏析。
①既然决定带我和弟弟留在北平,母亲仿佛是从一阵狂风中回来,风住了,拍拍身上的尘土。
②忽喜、忽怒,忽忧、忽慰,如一锅滚开的水,冒着无数的水泡。

( 3 )从全文来看,你觉得文中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 4 )有人认为,再组建家庭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一定影响;也有人认为,关爱父母的情感生活,为父母重新组建家庭是儿女们的尽孝之道。对此你怎么看待,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打开阅读世界的多重通道

①古语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好的读书效果,但如何避免“独学”的窘境呢?读书会是很好的方式。

②参加读书会,能给人提供更宽广的视野。读书会的读书范围较广,能让人从更多侧面感受到知识的广博,打开通向世界的更多通道。读书会的直接性让人能迅速掌握一本书。譬如参加某作家的读书会,作者直截了当的介绍直奔主题,让人知晓该书背后的创作故事。倘若参加有关茶道的读书会,一边喝茶,一边赏读茶道文章,那份情景交融的读书会感觉非亲历者不能尽享。

③参加读书会,能加深对书本的认识。读书者未必苛求千篇一律,但读书的深浅、理解的透彻与否,读书会上一碰撞,高低就分出来了。而古今著作的对比阅读,更能使人感受到古今之间的多重景观。比如,我在组织《浮生六记》读书会时,鼓励大家阅读这本书的众多版本,找到各自的感悟点,相互启迪拓展对书的理解。阅读完清代书生的曼妙小品,再对现代学者的著作《思维的力量》进行解读。通过思维方法的学习,引导与会者再反观《浮生六记》,由今论古,其中韵味,犹如穿梭在传统与现代的时空中,与会者对类似读书法兴趣极高,阅读体验令人耳目一新。和一个人默然读书效果不同的是,读书会上的辩论,能让人对一本书的认识加深。

④参加读书会还能结识更多读友。无论是别具一格的想法,还是深邃的阐释,带来的都会是更多的启迪。读友是你遨游书海的同伴,互相间的荐书与交流,会令阅读体验更丰富。在古代,许多读书人也喜欢五成群日琢夜磨、争辩不休,把读书会延伸到日常生活之中。有时也要善读民间之书,热衷于躬身向下,在实践中求真知。现代人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碎片化阅读会让不少人陷入各种误区。读书会的系统性和辨性既能让人的阅读质量得以大幅度提升,也能让人倍享读书妙趣。与读友的交流,让人获得更多的现实考量和思想之果。好多读友不仅能成为读书路上的对话者,也可成为生活中的同行者。

⑤随着书香社会的到来,目前各地都有很多形式各异的读书会,给各类读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读书、深读书成了读书会追求的目标。标准的读书会自然让人受益良多,但不拘形式的读书探讨也是读书会的另类体现,甚至地铁上、单位餐厅乃至同学聚会时,都可以谈谈自己的读书方法,听听别人的读书妙爱书人之间的交流,会让每一本读过的书真正鲜活起来,藏在脑海深处,让人受益无穷。

( 1 )下列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最简明的一项是( )
A: 参加读书会能给人提供更宽广的视野。
B: 随着书香社会的到来,我们要成立形式各异的读书会,给各类读者提供广阔的空间。
C: 参加读书会是避免“独学”的窘境、得到良好阅读效果的有效途径。
D: 我们要打开阅读世界的多重通道。
( 2 )下面对相关论据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可以用来证明读友的重要性。
B: “理不辩不清,道不辩不明”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读书会上争辩的意义。
C: “悬梁刺股”的事例可以作为论据,从反面论证加入读书会的必要性。
D: 第①段引用古语作为道理论据,指出独学的不足,引出作者的观点
( 3 )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一次意外的相逢,一次偶然的相遇,可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在我们心中留下难忘的记忆,令人回味。不期而遇,可能是带给我们美好感受的一次经历,也可能是创造未来的一次机遇,也可能是重逢友人的一片深情……
请以“美在不期而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你生活中的感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如必须出现,一律用“XXX”代替;④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