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温县第一高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站在演讲台上,用目空一切的气势征服了全场观众。
B: 济南龙洞景区,山势高峻,树木丛生,置身其中让人不由感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C: 李子柒的视频取材于中国农家的衣食住行,每一条都别有用心 , 流动着丰富的田园气息。
D: 我们坚信教育是一件美好的、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急功近利的做法是违背教育原则的。
2、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quán)伏 (nüè)待 屋(jǐ) 安(xiáng)
B: 一(lǔ) 消(hào) (chàng)然 (chéng)戒
C: 污(sè) (sǒng)恿 叮(shǔ) 懒(duó)
D: 相(chèng) 忧(yù) 捉(shǔ) (níng)望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莫言写了大约16万字左右的书。
B: 一个人能否有所作为,取决于他有没有理想和抱负,以及自身是否刻苦努力。
C: 在“一带一路”的推进过程中,中国将同哈萨克斯坦一道圆梦、筑梦、追梦。
D: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校丰富了“诵经典,闻书香”的活动。
4、

选出对加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察其纹理(细小)
B: 如鹤唳云端(果真)
C: 出神(正)
D: 喷以烟(慢慢地)
5、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 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怀。
B: 颔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颈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中隐含伤感和悲观。
C: 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D: 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6、下列关于《西游记》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孙悟空向如意真仙讨要落胎泉水,如意真仙执意不给悟空取水,这主要是因为此前孙悟空请观音收服红孩儿而埋下了宿怨。
B: 铁扇公主恼恨悟空把他的孩子红孩儿送往洛伽山做童子,不肯借芭蕉扇。悟空与铁扇公主、牛魔王几次斗智斗勇,最终借天兵神力,降服三怪,扑灭了大火。
C: 孙悟空管理蟠桃园,吃尽园中大桃。又赴瑶池,喝光仙酒,吃尽太上老君金丹,然后逃回齐天大圣府。玉帝命李靖带领天兵天将去捉拿孙悟空,悟空得胜而回。
D: 唐僧师徒二人在流沙河收服猪悟能八戒,猪八戒做了唐僧的第二个徒弟;在高老庄又收服了沙悟净,沙和尚成了唐僧的第三个徒弟。
7、《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葛亮——火烧新野
B: 曹操——火烧乌巢
C: 关羽——火烧赤壁
D: 陆逊——火烧连营
8、下列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 )

①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都要当作一首诗看。

②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

③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

④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

⑤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

⑥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致。


A: ⑥①②⑤④③
B: ②①⑥⑤③④
C: ⑥②⑤①③④
D: ②⑥①⑤④③
9、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 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 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 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 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入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互不相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了一首奇妙的交响曲。

①清脆如弹拨 ②厚重如贝司轰响 ③柔曼如提琴 ④雄浑如铜管齐鸣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③①②④
D: ④②③①
10、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取(shè) 浩(hàn) 熟(xián) 然泪下(shān)
B: 持(jīn) 狭(yì) 热(chén) 循规矩(dǎo)
C: 听(dì) 子(mú) 元(xún) 悲天人(mǐn)
D: 伤(zhuó) 光(qiān) 分(bì) 炙人口(kuài)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欣赏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

( 1 )请描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呈现的画面。

( 2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边关将士怎样的矛盾心理?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刘南垣开喻门生
国朝尚书刘南垣公,请老家居.有直指使者,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之。”俟其来,款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家常便饭能对食乎。”直指以师命,不敢辞。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比食至,唯脱粟饭,豆腐一器而已。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少顷,佳肴美酝,罗列盈前,不能下箸。公强之,对曰:“已饱甚,不能也。”公笑曰:“可见饮馔原无精粗,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直指喻其训,后不敢以盘餐责人。
【注释】①国朝:指明朝。②老:告老。③直指使者:官名,亦称直指。④治具:下厨房,烧饭。⑤脱粟饭:即糙米饭。⑥饮馔:指酒肴。⑦盘飧:盘中之食物,亦称盘餐;在此引申为饮食。

(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食至( ________ ) (2)罗列前( ________ )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文中的划线字的含义。
直指师命,不敢辞。

( 3 )直指面对“佳肴美酝”“不能下箸”的原因是________

( 4 )从本文中你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 。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倔强的仙人掌》,回答下列问题

倔强的仙人掌

①女人看见路边蹲着一个挑担老头儿,他身边的筐里装着满满一筐嫁接的仙人掌,高高的底座像一座独立秀挺的山峰,山峰顶部是形状各异的红、黄、绿各色仙人球。女人拿起仙人掌仔细的挑选了很久,价格不贵,与花鸟市场上的相比便宜许多,便挑定了自己喜欢的两盆,准备一起买。

②老头儿布衣布褂,黑褐色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他操着极生硬的普通话,如数家珍般介绍这植物的种种优点,什么如何好看好养了,什么净化空气了。末了他搓着厚皮疙瘩的手爽快地说:“你要两个,那就算你小批发好了,再便宜你一块钱,你看咋样?”

③“你这是真嫁接上去的口还是用牙签插上去的?”这样的价钱,女人总觉心里不安,指着山峰顶部的红黄绿颜色的仙人球满脸怀疑地问。蛮好的花买回家后发现居然是新种没根的,这种事情不止一次了。老头儿的脸腾地红上来,紧锁眉头,瞪着浑浊的眼睛说:“怎么可能是插上去的?怎么可能呢?这可都是我一棵一棵亲手栽起来的啊!”老头儿本不地道的普通话,这时更是结结巴巴地有点南腔北调了。

“是吗?”她抬起眼皮,瞟了他一眼,反问道。这样的看似暴怒的伪装她也见多了。倘若是货真价实的东西,何必这么着急,她心里想着,不再吭声。眼看就要成功的交易,因为这一问停了下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老头儿的脸涨得更红了,忙不迭地解释。而他越是叽里咕噜地絮絮不止,她就越觉得他不可信。

⑤忽然,老头儿停了下来,从筐里拿起一棵茁壮的仙人掌,没等女人反应锅炉,使劲一拉,把它的顶部从底峰上扯了下来,然后一手一半举到女人眼前:“你看,你看!有牙签吗?”他用力地问她,眼里似乎也冒了火。没有牙签,扁扁的巴掌形的黄绿色软刺仙人球从它的底峰上被拽了下来,而它的底峰上生生裂开了一道绿色肉质沟壑,本已长在一起的首尾两截,就这样被硬硬地扯开了。

⑥面对这样的场面,女人呆呆地怔了一会几,低下头去付钱。老头儿一脸自尊,挺着胸膛收钱,三块钱一个,五块钱两个,又从布衫口袋里摸出装钱的塑料袋,该找多少还找多少,也不计较身首异处的那一个。老头儿娴熟地把东西包扎好,放进女人的车筐里。转过身,捡起地上已成两截的仙人掌,一起放进她的车筐里。

⑦“别扔了”,老头说,“一起种进泥土里,两截都能活。”

⑧女人脸红了,羞愧地点了点头。老头倒笑了起来,露出锈蚀的牙齿,又用他那东倒西歪的普通话安慰她说:“放心好了,这东西最耐折腾,刚才那点事算不了什么,只要有点泥,就能长出根的。”

⑨两截还能活,这不假。但女人看着老头儿只是觉得心里生疼,仿佛受了伤的不是那棵仙人掌,而是别的什么。那别的什么像一支小手,躲在她的胸膛里,一下一下,揪得她的心生疼。那疼隐隐约约地从老头儿脚下的那对仙人掌里传过来,从他那鬼样的普通话中传过来,从他那已经装在布衫口袋里的塑料钱袋里传过来.疼得她直想落泪。

( 1 )通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女人挑选仙人掌,准备买下→①________→老人扯断仙人掌证明给女人看

→②________。

( 2 )女人为什么怀疑仙人球是用牙签插上去的?
( 3 )文中划线句子揭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①“是吗?”她抬起眼皮,瞟了他一眼,反问道。

②老头儿的脸腾地红上来。

( 4 )女人买到了货真价实的仙人掌,却为什么“看着老头儿还是觉得心里生疼”,甚至“疼得她直想落泪”?
( 5 )说说文章标题“倔强的仙人掌”的含义。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文玩核桃

徐慧芬

瞧见有些上了年岁的人吗?掌心里常滚着一只核桃。核桃质硬,壳上有自然孕生出来的纹样,捏在掌心里,不停地摩挲着,刺激着掌上的穴位,据说能防老年痴呆。这核桃若经人长久把玩,留下了古人的手泽,也可以当文物了。有人爱好收集这种核桃,当古董赏玩,故称之为文玩核桃。

傅三是在四十岁后开始玩上的。祖上留下来一只核桃,色泽赭里透紫,泛出幽光,仿佛藏着些什么,一看就知年代久了。这核桃,个大,纹路深,圆形略扁,坊间称“大灯笼”,是收藏人的最爱。据家里长辈说,它曾是贡物,本有一对,是分不清你我的双胞胎。另一只在傅三爷爷小时候给弄丢了,实在是可惜了!

因此,傅三的收藏有了目标,就想找到那只配对的。好些年下来,钱也折腾掉不少,大大小小、成双配对的也弄到一些。但祖上丢失的那一只,在哪儿藏着呢?这成了傅三心头的病。

这天傍晚傅三溜达到新居附近的一片绿地里,一群人正围住一白须老者。老人 八旬模样,声气颇足,边说笑边摩挲手中物。这一瞧,傅三的眼一下子像被电击中,胸腔里的那颗心顿时跳得要蹦出来——老者的手中物,正是傅三心头多年来的念与想!

傅三一步步地接近,渐渐地,与老人熟了。某一天,傅三备下酒菜,邀老人来家叙谈。酒酣耳热时,傅三转身捧出一只木匣,掀开盖大大小小的文玩核桃出现在老人眼前。傅三说,这是十多年收藏下来的。老人叫了声好。傅三又转身进里屋捧出一只小锦匣,开了匣盖,老人的眼热了起来,这一只核桃竟与他手上的一模一样,纹丝不差!

傅三红着脸,把心摊开了,说愿意用这一大匣的核桃换下对方那一只来。老人不言不语,继续喝酒吃菜,半晌,才吐出几句话:小老弟,听没听谈过君子不夺人所爱呀?我也好这物,照我的心思,也想出个价,把你的这只归了我,可我没言语呀!

傅三的脸一下子红到耳根!傅三想,这话厉害呀!再细想,觉得老先生毕竟做人做得比他有境界,静下来心里便生出些惭愧来。此后傅三再没勇气提这事了。只是宝物亮了相,傅三偶尔也会把它捧在手上把玩一下,在人面前露露脸。有时呢,与老人聚在一起时,也让这一双宝贝暂时在同一双手里,拿捏拿捏,把玩把玩,然后再各归各。

傅三与老人的友谊渐深,两家常走动,俩人常聚在一起谈古论今。又过了些年,老人已近九旬了,老伴也已去世,一个女儿又在外地,傅三就常常去老人那儿陪着聊聊天或帮着干些活。某一天,老人病重,躺在床上,对傅三开了口,小三啊,我怕不行了,死前能否圆我一个愿,把你那只核桃放我这儿,让我成双地玩几天,行不?

傅三没想到老人会开这个口,沉吟了一下,心想,就当他是自己爹吧,临死的老人,让他高兴一点吧。于是赶紧回家把核桃取来,塞到老人手里。老人握着核桃脸上露出笑,对傅三说:小三啊,人活不过物,我也没几天玩了!看着老人油灯将灭的模样,傅三一阵心酸,忙岔开话题说些宽慰话。

临终前,老人的女儿赶了回来。大家一阵手忙脚乱,谁知道老人手里的那对核桃竞不见了,大家都说没看见。傅三叹着气帮着老人女儿料理完丧事,想起这对核桃心里难免发堵,但也只能宽慰自己:权当它是陪老人去了。

过了几天,老人的女儿找到傅三,端来一只瓷匣子。匣盖打开,傅三一下子跌入梦中!匣内竟一溜齐摆着四只形状、大小、纹路、色泽恰似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大灯笼”!脑筋转过弯来,傅三才知道这原来竟是四胞胎呀!这谁能料到呢!傅三大叶一声:怪哉!老人女儿说,匣里留着老人的遗书,遵从父命,全留给你的。

傅三的眼泪汩汩涌满一脸,把瓷匣捧在胸口好半天。平静下来,他只拈出两枚,另两枚让老人女儿收着,理由是:满易亏。

( 1 )请简要分析小说标题的作用。
(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情节的高潮部分。
( 3 )请分析文中划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①傅三的眼一下子像被电击中,胸腔里的那颗心顿时跳得要蹦出来——

②老人不言不语,继续喝酒吃莱,半晌,才吐出几句话。

( 4 )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傅三还是老人?请说说你的理由。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武汉市东湖之滨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流光溢彩,游人如织。于是,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尊严啊……”。

请以“尊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可选取国家大事,亦可选取生活中的小事突出主题。③有真情实感;④600字以上。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点。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