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贵溪市第四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由于上游来水减小,西江梧州站水位于18日8时回落到大约1.39米左右。
B: 按照市政府要求,梧州市将加快健全和建立生态乡村建设长效机制。
C: 学生自主选学选考将成为2015年开始实施的高考改革的突破口。
D: 梧州市承办第十三届区运会的各个体育场馆都在加快改善建设及改造进度。
2、语言运用——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观看“最美孝心少年”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B: “一带一路”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
C: 为了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不再发生,我们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D: 近几年,食品加工企业的原材料成本累计涨幅超过40%左右,一些中小企业由于缺乏竞争力,已经出现了亏损。
3、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鞠躬 遗骸 锐不可挡 风雪载途
B: 愧怍 鎏金 荡然无存 消声匿迹
C: 蟾蜍 脊椎 惟妙惟肖 重峦叠嶂
D: 归咎 喷嚏 啸聚山林 穿流不息
4、

下列标点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妹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
B: 我们的肌肤每天受到各种侵害,阳光的辐射、空气的污染,都会使肌肤变得干燥、粗糙。你是否想过给自己的肌肤补充一些营养呢?
C: 中国足球的球迷们现在真感到很迷惘,面对这片绿茵场,不知道是继续呐喊助威,还是干脆掉头而去?
D: 网络技术对艺术传统的冲击不容忽视,对新艺术形式的催生已初露端倪。人们不得不思考,高科技的发展将导致艺术的沉沦?还是迎来新时代的文艺复兴?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仁爱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观念。孟子有言:“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
B: 中国桥、中国车、中国路、中国港;墨子“传信”、北斗“组网”、超算“发威”、“天眼”探空……,新变化新成就值得浓墨重彩地宣扬。
C: 现在的孩子在听什么音乐?是《小苹果》《最炫民族风》,还是《雪绒花》《孤独的牧羊人》,以及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作品呢?
D: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6、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中铁扇公主之所以不借芭蕉扇给孙悟空,是因为孙悟空收服了牛魔王,她怀恨在心。
B: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位英雄,他曾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被后人敬仰并尊为“武圣”,这位英雄是关云长。
C: 《童年》中对阿廖沙影响最大的人是外祖母,她经常给阿廖沙讲一些怜悯弱者、歌颂光明的民间故事。
D: 《水浒》是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塑造了一群豪侠仗义的英雄形象。
7、下列对《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抒写了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 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谁家”极具表现力地写出诗人心理活动。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
C: 五,六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百花开到极致、姹紫嫣红的繁盛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把马蹄淹没。
D: 结尾处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对美景依依不舍。
8、

读课文《桥梁远景图》,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开头引用“牛郎织女”的故事自然引出有关“桥”的话题,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B: 文章主要运用做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与现在的桥梁做对比,来突出“未来桥”的特点。
C: 文章运用了想象的写法,文章的“未来桥”不可能在现实中建成。
D: 文章既说特点,又说原理,令人信服。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德润人心,相沿成俗。优良家风离我们每一个人都不遥远,发生在身边的家风善行,无不________着家风传承的魅力。以当代优良家风为榜样,让崇德向善成为每个家庭的时尚,必能让更多人在家风的________中获得心灵的支撑和行为的________。


A: 彰显 滋养 引领
B: 彰显 养育 引发
C: 显露 滋养 引发
D: 显露 养育 引领
10、

下列各组词中划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恶(zèng) 问(jié) 疤(chuāng) 山(jiàn) 而不舍(qiè)
B: 选(pìn) 妥(tiè) 罚(chěng) 金(tuò) 鞠躬尽(cuì)
C: 鸣(háo) 狂(lán) 育(bǔ) 粗(zhuō) 为人知(xiǎn)
D: 怍(zuò) 午(shǎng) 杀(mǒ) 修(qì) 悲天人(mǐng)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苏舜钦的《夏意》,完成第后面小题。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窗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 1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二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 2 )请对这首诗的三四两句作简单赏析。

( 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有关北宋文人黄庭坚的传、诗,完成小题。

黄庭坚传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实录》成,擢起居舍人。庭坚性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凡有问,庭坚皆直辞以对。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苏轼,故称“苏、黄”

(节选自《宋史·文苑》,有删减)

池口风雨留三日

(北宋)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注】①擢:选拔,提拔。②骫(wěi)法:枉法。③《宋史·文苑》:《宋史》为元人主持修撰,但基本引用了宋代列朝的《国史》。④元丰三年秋,授知吉州太和县,黄庭坚在做官赴任途中因风雨而留滞池口所写。⑤属玉:水鸟名。⑥舂锄,即白鹭。

(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以平易为(治理)
B: 吏不悦,而民之(安心)
C: 庭坚性孝(甚)
D: 昼夜视颜色(色彩)
( 2 )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

②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苏轼,故称“苏黄”。

( 4 )宋代对于文苑人物,规定“艺术著闻者,事迹灼然,亦合书载”。结合全文,分析《黄庭坚传》归入《宋史·文苑》的原因。
( 5 )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感叹“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达了诗人希望丞相张九龄予以引荐之意;而黄庭坚“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则表达了诗人________(用《宋史》选文中的词语评价)的心志。
( 6 )诗以达道之言作结。结尾化用《兰亭集序》成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王羲之本意是感叹人生短暂,不觉悲从中来。黄庭坚化用其诗句,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结合诗歌尾联与传记作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课文《松鼠》,回答问题。

松 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xùn)良,很讨人喜欢。它们虽然有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动物,常吃的是杏仁、榛(zhēn)子、榉(jǔ)实和橡 栗(lì)。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jiǎo)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lóng)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yīng)形 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 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 了,才到地上来。在平原地区是很少看到松鼠的。它们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待在小树丛里,只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在晴朗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 着,互相追逐。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奔跑,玩耍,吃东西。
松鼠不爱下水。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duò)。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zhé)伏不动。 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 里,塞得满满的,留到冬天吃。在冬天,它们也常用爪子把雪扒开,在雪下面找榛子。松鼠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跑。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 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很不高兴的恨恨声。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tái)藓(xiǎn)编扎起来,然后 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xiá)窄,勉 (miǎn)强可以进出。窝口有一个圆锥(zhuī)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
松鼠通常一胎生三四个。小松鼠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全身的毛,身上总是光光溜溜、干干净净的。

( 1 )认真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着重介绍松鼠哪个方面的特性?又是怎样展开说明的?

( 2 )概括出搭窝的特点,探寻介绍筑窝的意图。

( 3 )研读课文的结尾,说说它的重点是什么?分析一下它跟开头是否油水分离?

( 4 )从谋篇布局来说,同一内容理应放在一起介绍,显得条理豁然,而本文为什么把松鼠吃食物拆开来放在第二、三自然段中说明呢?

盘古开天辟地

很多很多年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的景象只是混沌的一团。人类的老祖宗盘古,这个其大无比的巨人,就孕育在这混沌当中。他在混沌中孕育着,成长着,呼呼地睡着觉,一直经过了十万八千年。有一天,他忽然醒过来。睁开眼睛一看,啊呀,什么也看不见,眼前只是模糊的一片,闷得心里慌。他觉得这种情况非常可恼,心里一生气,不知道从哪里抓过来一把大板斧,朝着眼前的混沌用力这么一挥,只听得一声霹雳巨响,大混沌忽然破裂开来。其中有些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天,另外重而浊的东西,沉沉下降,变成地。—当初是混沌不分的天地,就这样给盘古板斧一挥,划分开了。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还要合拢,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的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长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级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子也长得极长了。

盘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长呢?推算的结果,说是有九万里那么长。这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长柱子一样撑在天和地当中,不让它们有重归与黑暗混沌的机会。

他孤独地站在那里,做这种撑天拄地的辛苦工作,又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年代。到后来,天和地的构造似乎已经相当巩固,他不必担心它们会合在一起,他实在需要休息休息。终于,他和我们人类一样地倒下来死去了。

就在这时候,周身突然起了巨大的变化: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了风云,他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躯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岳,他的血液变成了江河,他的筋脉变成了道路,他的肌肉变成了田土,他的头发和丝须变成了天上的星星,他的皮肤和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骨髓等,也都变成了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圆亮的珍珠和温润的玉石,就是那最没有用处的汗水,也变成了雨露和甘霖。

总之一句话:这“垂死化身”的盘古,就用了他的整个身体来使这个新诞生的宇宙变得丰富而美丽。


( 1 )写出下列三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天升得级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子也长得极长了。________

②盘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长呢?推算的结果,说是有九万里那么长。这巍峨的巨人,一根长柱子似的。________

③他浑身的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________


( 2 )“就在这时候”中的“这时候”指________。


( 3 )最后一段文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________,从结构上看其作用是________,突出赞扬了盘古的________。


( 4 )概括第6段文字的内容:________。


( 5 )第7段中“新诞生的宇宙变得丰富而美丽”有没有具体内容?简单说明下:


四、写作(分值:60分)
按要求作文

“度”有两个读音,读“dù”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部分释义及举例如下:①人的气质或姿态:风度、态度。②限度:适度。③对人对事宽容的程度:度量、气度。④过(指时间):欢度春节、光阴没有虚度。⑤次:再度。⑥温度、热度。

请以“度”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选择题目(1)的补题后作文,选择题目(2)的另拟题目作文;②内容具体,情感真挚,积极向上;③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600字;⑤文章中若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请用“××”代替。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