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阅读下面两首小令,完成题目。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蟾宫曲•叹世(其二) 咸阳百二山河①,两字功名,几阵干戈。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②。 韩信功兀的般③证果④,蒯通⑤言那里是风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注释] ①百二山河:谓秦地形势险要,利于攻守,两万兵力可抵百万,或说百万可抵两百万。②梦说南柯:唐人李公佐传奇《南柯太守传》说:淳于棼(fén)昼梦入大槐安国,被招为驸马,在南柯郡做了二十年太守,备极荣宠。后因战败和公主去世,被遣归。醒来才知道是南柯一梦。所谓大槐安国,原来是宅南槐树下的蚁穴。③兀的般:如此,这般。④证果:佛家语,谓经过修行证得果位。此指下场,结果。⑤蒯通:即蒯(kuǎi)彻,曾劝韩信谋反自立,韩信不听。他害怕事发被牵连,装疯。后韩信果被害。 对两首小令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山坡羊》中“峰峦如聚”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聚”表现出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B: 《蟾宫曲》开篇就连用“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三个和数字有关的短语来表现作者对功名利禄的渴望。 C: 这两首小令均是以咏史感叹世情的千古佳作,两位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人们熟悉的历史事件,并画龙点睛地作出了推论。 D: 《山坡羊》抚今追昔,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蟾宫曲》用“醉了由他”作结,表明自己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态度。 |
2、 | 下面对应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石潭记》——柳宗元——唐代B: 《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 C: 《雪》——鲁迅——《朝花夕拾》 D: 《我的母亲》——胡适——《胡适自传》 |
3、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由于教育部采取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措施,做好课后服务工作,解决了“三点半难题”。 B: 小周来到百色市旅游风景示范区,游览了靖西古龙山峡谷群、西林宫保府等风景点。 C: 《厉害了,我的国》这部电影,对于广大青少年十分熟悉,该影片引来无数点赞。 D: 今年,我市新增“百色山茶油”“隆林板栗”“德保山楂”三个现代特色农业产品。 |
4、 | 下列语段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阳春三月,和煦的春风和沁人的花香相得益彰,广州处处春意盎然,美不胜收。无论在增城的白水寨、南沙的百万葵园,还是市内的流花湖公园、云台花园,到处都是碧草连天、花团锦簇,一派生机勃勃。在这美好的时节,与同学一起畅游花海,尽情享受天伦之乐,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A: 相得益彰 B: 美不胜收 C: 花团锦簇 D: 天伦之乐 |
5、 | 下列划线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亚洲区40强赛最后一轮比赛结束,中国队经过抑扬顿挫一波三折的赛程,最终以第12名身份跻身亚洲区12强赛。B: 全校学生排列在操场上,人很多,却很整齐,可说是鳞次栉比了。 C: 任何个人的成就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D: 他们俩人在拜把兄弟时曾经海誓山盟 , 永不背叛,可到了商战的关键时刻,竟成了仇敌。 |
6、 | 依次填入面横线上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此情此景多么壮丽啊! ①细看一下,每一只鹤都一点一点冉冉高飞 ②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涡,缓缓升腾 ③上百只鹤恰似飘摇于飓风中的鸿毛,轻盈飞扬 ④乍一看,鹤群排成圆形队飞旋,似在游戏。 A: ①②③④B: ④③①② C: ②③①④ D: ③②④① |
7、 |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判断及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二嫂的体型,突出了“瘦”。)B: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比喻、对偶、拟人,赋予寂静的大自然以旺盛的生命力,突出了无畏的气概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C: 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 夸张,活画出该邻居讨好范进的小市民嘴脸,揭示了胡屠户对没中举人前的范进极少帮衬的嫌贫爱富的本质。) D: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反复,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状态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 |
8、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多么发人深省啊!《都市精灵》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 B: 寒假里,我准备将《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认真读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C: 有的地方搞文化下乡,可群众没品过文化味,没见过文化人,有的地方盖起了文化宫、少年宫,却是“文化宫里少文化,少年宫里无少年。” D: 在美丽的西双版纳,我观热带雨林,涉澜沧碧水,登傣家竹楼……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 |
9、 |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酝酿(liàng) 应和(hè) 着落(zháo) 截然不同(jié) B: 静谧(nì) 粗犷(kuàng) 感慨(kǎi) 恍然大悟(huǎng) C: 姊妹(zǐ) 倜傥(dǎng) 绽开(zhàn) 混为一谈(hǔn) D: 澄清(chéng) 一霎(shà) 侍弄(shì) 美不胜收(shèng) |
10、 |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宋代文学家,我们学习了他的《送东阳马生序》。 B: 《桃花源记》和五言古诗《饮酒》的作者都是陶渊明,他是东晋时期人。 C: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 D: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它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
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1 )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旦①雅量可敬 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帝谓旦曰:“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阙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帝以是愈贤旦。中书②有事送密院③,违诏格④,准在密院,以事上闻。旦被责,第拜谢,堂吏皆见罚。不逾月,密院有事送中书,亦违诏格,堂吏欣然呈旦,旦令送还密院。准大惭,见旦曰:“同年,甚得许大度量?”旦不答。寇准罢枢密使,托人私求为使相,旦惊曰:“将相之任,岂可求耶!吾不受私请。”准深憾之。已而除准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准入见,谢曰:“非陛下知臣,安能至此?”帝具道旦所以荐者。准愧叹,以为不可及。 【注释】①王旦:北宋名相。②中书:中书省,北宋中书掌握行政大权,王旦当时主持中书省。③密院:枢密院,北宋时枢密院掌管军事大权,寇准当时主持枢密院。④违诏格:代拟诏书有违君主之意。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①政事阙失必多________ ②益见其忠直________ ③此臣所以重准也________ ④安能至此________ ( 2 )下列句子中与“帝以是愈贤旦”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以丛草为林B: 跪而拾之以归 C: 能以径寸之木 D: 岁以大穰 (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 ②将相之任,岂可求耶!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猫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婶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婶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扳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姥爷的秘方
张海洋
①姥爷在家乡方圆百里的地界上是个小有名气的中医“郎中”,传说他有一本神秘的药方,谁拥有这本药方,就算是个白丁也能成为药到病除的神医。
②我没有亲眼看到过姥爷治病救人,他看病的许多经典“案例”,我都是在父亲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得知的--
③那年,邻庄有个背上生疮的壮年汉子,被家人用板车拉到镇上的“黄三帖”那里。“黄三帖”也是个中医先生,最拿手的就是贴膏药,再缠手的病,三帖膏药下去,就能减轻。凭着这手医术,“黄三帖”置下了不菲的家业,镇上最高大辉煌的楼房里,就开着他的医馆。
④汉子疼得脸色蜡黄,不住地叫唤,连车子都下不来了。“黄三帖”被汉子家人请到医馆门外诊治,他用扇子挑开汉子的衣服,看了一眼,撇了撇嘴说:“唉!来晚了,心疼医药费把命都耽误了。毒已攻心,回天乏术了……”说完,转身进了医馆,留下一片声嘶力竭的号哭。
⑤一个卖菜的老汉,拉起正在号哭的汉子媳妇说:“先别哭咧,拉到李康庄,让李修玉瞧瞧。”
⑥李修玉就是你姥爷,一个半农半医的老先生。那天你姥爷扛着锄头刚下地回来,只见门口闹闹嚷嚷的,他拔开人群瞧了一眼,就自顾自地进了门。你姥爷进门洗净手后,就烧起了砂锅,汉子媳妇看到你姥爷没有看病的意思,倒做起了饭,急得又号哭起来。不一会儿,你姥爷从砂锅里挖出来一团宛如黑漆的东西,对着汉子媳妇说:“想要命,就来帮忙。”听了这话,汉子媳妇生生地将哭声憋进了肚里,急忙帮着扒开了汉子的衣服,你姥爷就将那团黑漆漆的东西小心地敷了上去。
⑦你姥爷只用这么一帖“乌龙膏”就让汉子转危为安了,不仅未收分文,临走还送了几帖膏药。“黄三帖”听说后,托了几拨人要买你姥爷的秘方,甚至开出了天价,都被你姥爷拒绝了。
⑧其实,不仅是“黄三帖”,惦记姥爷秘方的还有父亲。父亲曾在医院里做过临时工,知道“一招鲜,吃遍天”的道理,就提出向姥爷学习医术,然后开一家门诊挣钱养家。姥爷没有同意,也没有拒绝,只是说行医治病要讲究个缘份,就看你有没有这个缘份了。
⑨父亲终究没有走上行医的道路,以至于后来偶然讲起这段经历还颇有怨言。姥爷是忙时种地,闲时看病,并没有专门看病的场所,只是在家里藏有几抽屉的中药。父亲说,学医时姥爷总是让他做去野地里捉蝎子、挖茅根这类寻药引子的活,那个梦寐以求的秘方从来没让瞧上一眼。
⑩姥爷晚年时,曾在我家住过一段时间。一天,我从地里回来身上沾了几颗苍耳子,沉默的姥爷突然讲起话来:“苍耳是个好东西啊!叶子煎汤内服,可以治风寒感冒;种子研末,可以治鼻实炎、头痛……”姥爷的话对我来说好像天书一样,只好随便敷衍了几句。
⑪父亲听说后,把我狠狠责骂了一通:“那是你姥爷试你呢,看你是不是学医的那块料,你姥爷想把他的秘方传下去呢。你老表就是因为跟着学医时,老去赌博,又被送去学泥瓦匠了。”
⑫姥爷去世时,我正在外地上大学,是父亲执意要我读的中医药大学,因为路途遥远,没来得及参加他的葬礼。父亲说,姥爷临终也没有提秘方的事,不知道藏在了哪里,也许从此成了一个秘密。
⑬那年春节,我去舅舅家拜年,临走时,妗子(妗,读jìn.妗子,舅母)把我叫住了,说给我一样东西。说话间,从里屋拿出一个布包递给我。妗子说:“你姥爷临走时嘱咐我,后人里如果有学医的,就把这个药方传下去,别断了根。
⑭我小心翼翼地打开布包,里面是一个用针线装订的微微泛黄的宣纸本本,上面用毛笔小楷工工整整地书写着“李氏医方”几个字,啊,这就是姥爷的秘方啊!
⑮回到家,我翻开医方,里面记录的都是一个个治病的成方。
⑯我发现,这些药方并没有特别之处,而且用的药全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不用花钱就能找得到。以我现在的医学知识来看,全是些土方子罢了,现在看病都用不到这些了。我有些失望。
⑰翻到最后一页,有几行字,不是药方,而是一首五言小诗:“医者有仁心,慈悲济世人。悬壶轻己利,德品胜黄金。”
⑱蓦地,我似乎读懂了姥爷的秘方。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第24期,有删改)
( 1 )你认为“姥爷的秘方”指的是什么?期待→________→失望→________
( 5 )文章结尾这样写道:“蓦地,我似乎读懂了姥爷的秘方。”你觉得“我”读懂了什么?此时此刻“我”在想些什么?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可以是“成功、后悔、感动、哭、笑……②紧扣题目,围绕中心组织材料,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③有具体描写,感情真挚,中心突出,不得套作,抄袭。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