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荆州市太岳高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选出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 )

①尽管“朋”“友”两字各有所指,后来人们往往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使用,指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人。

②“朋”在古代是一个货币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元、角、分。“友”在甲骨文中就是把两只右手合在一起,表示两个人握手的意思。

③这里的“朋”“友”已不分彼此,互为一体了。

④“朋友”是人们现实生活中最常用的词语,在我国古代,“朋”和“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含义。

A: ②①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②①④③
D: ④②①③
2、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人 本 休 景解说:这四个字造字方法各不相同。
B: 高尚情操 长江之滨 一粒种子 辛勤耕耘解说:这四个短语结构类型相同。
C: 中国于2015年12月发射的“悟空”(DAMPE)卫星在太空中测量到电子宇宙射线的一处异常的波动。解说:“中国测量波动”是这个句子的主干。
D: 一只白鹭和一对鸳鸯在植物间嬉戏。那株水蜡烛随风摇摆,把晚秋的情绪点燃。解说:这句话有拟人的修辞手法。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我们年纪都相仿,_______论起行辈来,_______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_______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_______我们是朋友,_______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_______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A: 可……却……由于……因为……如果……而
B: 但……却……因为……然而……即使……而
C: 但……却……由于……然而……即使……可
D: 可……但……因为……由于……因此……而
4、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 该市的环境 保护仍然严重滞后。
②医院作为特殊的公共 ,应该讲究语言得体,“欢迎你再来”这一类的语言是不宜随便使用的。
③人们在异国他乡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有的文明, 首先放弃也最难放弃的就是母语。
④谈到决赛对手时,教练说:“这将 是一场漂亮的比赛,在决赛中和他们会师是一次独一无二的机会。”

A: 坦陈 场所 必须 必然
B: 坦承 场所 必须 必定
C: 坦承 场合 必需 必然
D: 坦陈 场合 必需 必定
5、(2017届中考贵州安顺卷)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月亮缓缓爬了出来。平日里粗糙的山峦似乎被月亮擦拭着,呈现出白玉般的优雅。那山峰的积雪流淌的光亮。像水银,又像岩浆,,越来越大,仿佛有一片无限大的白色丝绸,要把高原之夜全部遮盖。高原的夜之灯啊,


A: ①慢慢向下涌动 ②不是积雪而是月亮
B: ①迅速漫延开来 ②不是月亮而是积雪
C: ①慢慢向下涌动 ②不是月亮而是积雪
D: ①迅速漫延开来 ②不是积雪而是月亮
6、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卷石底出 ②其境过清
B: ①潭中鱼百许头 ②斗折蛇形,明灭
C: ①皆若空无所依 ②似与者相乐
D: ①岸势犬牙差互 ②以境过清
7、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炎热如夏到寒风扑面再到温暖如春,变化多端的“老天爷”着实把市民折腾得够呛。
B: 病人躺在病榻上已气息奄奄 , 众多医生却仍在为治疗方案而争论不休。
C: 伴随着城区的成长步伐,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文化产业,在城区已如日薄西山 , 大放异彩。
D: 虽然上了年纪,可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却很精彩、展歌喉、亮舞姿,大家用自己的方式展示“夕阳无限好”。
8、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浙江省教育厅、财政厅把完善和建立扶困助学制度作为践行“三个代表”、为教育办实事的重要举措。
B: 刚发行的这一期《青年文学》,以大约一半的篇幅,对年轻人关注的话题进行了重点采访和报道。
C: 这些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侵华日军遗弃毒气弹对中国公民伤害,日方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D: 美国电信业主在报告中将电信行业崩溃的原因归结为高层领导人经验不足,这是自欺欺人的托词。
9、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教育的根本使命,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在未来生存发展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构建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
B: 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增强青少年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倾向的能力,是目前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的当务之急。
C: 是否选择对社会对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准。
D: 大理辖大理市和祥云、弥渡、宾川、永平、云龙、洱源、鹤庆、剑川8个县以及漾濞、巍山、南涧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是中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
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许多学校开展的“大课间”活动,既让学生锻炼了身体,又让校园充满了活力。
B: 我们要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C: 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D: 随着一款有趣的象形文字月饼亮相扬州市场,为中秋佳节再添一抹浓厚的中国味道。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两诗都写夜间“闻笛”,都抒发思乡之情,但写法上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赦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
①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_
②衡乃穿壁引其光___________

( 2 )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故天将降大任于人也 时人畏服之如
B: 愿主人书遍读之 道者多助
C: 勤学而无烛 征于色发于声后喻
D: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衡乃与其佣
(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4 )【甲】【乙】文两文都阐述了人才的成长过程,但【甲】文侧重写_____________对人才的影响;【甲】文侧重写___________是成长的必须。

( 5 )联系《送东阳马生序》一文,说说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秋天的怀念》,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甲)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乙)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丙)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丁)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 1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朗读设计表格。

场景片段

情感基调

重点句朗读设计

(朗读符号:重音· 连读︿ 停顿V)

“我”因瘫痪发脾气,母亲小心安抚“我”。

“我”:

母亲:担心、悲痛

“我可什么儿!”

“咱娘儿俩一块儿,好好好好……”

当时“我”不知道母亲隐瞒了病情。

“我”:

可我却一直不知道 , 她的V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我”:淡漠

母亲:喜悦

“好吧,︿就明天。”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母亲昏迷前说最后一句话。

母亲:不舍、担忧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填朗读符号)


( 2 )同学们对文中四处画线句批注出了自己的阅读理解,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处母亲“悄悄地躲出去”是理解儿子的痛苦需要发泄,“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是担心儿子过激的行为伤害了他自己,这体现出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包容与担忧。
B: (乙)处从母亲“扑”“抓”的动作中,可以体会到母亲内心的焦急,她非常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这体现了母亲对儿子深切的爱。
C: (丙)处母亲“挡在窗前”是有意的行为,她唯恐飘零的落叶又勾起儿子悲观的情绪,这体现出母亲对儿子小心翼翼的呵护。
D: (丁)处儿子同意去看花,母亲喜出望外,难掩兴奋之情,因为她看到了儿子重新振作的希望,更因为她能由此实现自己赏花的愿望,这体现出母亲对生活的热爱。
( 3 )文章第⑦段中浓墨重彩地描写菊花,你从中可以读出作者对菊花、对母爱、对人生的哪些感悟?
阅读《给母亲梳头发》,完成后面小题

给母亲梳头发

①一把用了多年的旧梳子,滑润无比,上面还浸染着属于母亲的独特发香。我用它给母亲梳头,小心谨慎,尽量少让头发掉落。母亲背对我坐着,花白的发根清晰可见。唉,曾经多么乌黑浓密的长发,如今却变得如此稀薄,只余小小一握在我的左手掌心。

②小时候,最喜欢每天早晨睁眼时看到母亲梳理头发。那一头从未修剪过的头发,几乎长可及地,所以她总是站着梳理。一把梳子从头顶往下缓缓地梳,还得用左手分段抓着才能梳通。全部梳通之后,就在后脑勺用一条黑丝线来回地扎,扎得牢牢的;再将一根比毛线针稍细的钢针穿过,然后便把垂在背后的一头乌亮的长发在那钢针上左右盘缠,梳出一个均衡而标致的髻子;接着套上一个黑色的细网,再用四只长夹子从上下左右固定形状;最后拔去钢针,戴上有翠饰的簪子。对于母亲梳头的动作,我真是百看不厌,心里好羡慕那一头长发,觉得她那熟练的一举一动很动人。

③母亲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可是自我记事以来,她似乎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事上了。她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无微不至。她对子女们也照顾得十分用心,向来是亲自上市场选购食物。她还要在周末给我们洗晒球鞋,那些大大小小、黑黑白白的球鞋经常被整齐地放在阳台的栏杆上。

④母亲也很关心子女的读书情况。她不一定指导每一个人的功课,只是尽量替我们处理好课业外的琐事。我们房间里有一个专放文具的五斗柜,最上面的两个抽屉里,左边放着削尖的铅笔,右边则是用过的磨钝的铅笔。兄弟姐妹放学后,每个人只需放入写钝的,取走削好的,便可各自去做功课了。每一支铅笔都是母亲用小刀削好的。现在回想起来,母亲未免太过宠爱我们了,然而我们当时却视此为理所当然而不知感激。有一回,削尖的铅笔已被拿光,我竟为此与母亲斗过气。家中琐碎事那么多,我真想象不出,母亲是在什么时间做这些额外的事情的。

⑤岁月流逝,子女们都先后长大成人,而母亲却在我们忙于成长的喜悦中不知不觉地衰老。她的一头秀发也逐渐变得花白而稀薄。这些年来,我忙着养育自己的儿女,更能体会往日母亲的爱心。我不再能天天与母亲相处,也看不到她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样子,只是惊觉那发髻已明显变小。她仍然梳着相同样式的髻子,但是,从前堆满后颈的乌发,如今所余已不及原来的四分之一。

⑥近年来,母亲的身体已大不如前。由于心脏机能衰退,不得不施行外科手术。她十分害怕,幸而一切顺利,经过一夜安眠之后,母亲终于渡过难关。数日后,医生准许母亲下床活动,以促进伤口愈合。可是,母亲忽然变得十分软弱,不再是从前翼护着我们的那位大无畏的妇人了。每隔一日,我便为她擦洗身体。起初,我们两个人都有些忸怩。母亲一直嘀咕着:“怎么好意思让女儿给我洗澡呢!”我用不太熟练的手法,小心地为她擦拭身子。没想到,她竟然逐渐放松,终于柔顺地任由我照料。我的手指遂不自觉地带着一种母性的慈祥和温柔,爱怜地为母亲洗澡。我相信,我幼小的时候,母亲也一定是这样慈祥温柔地替我沐浴的。我突然分辨不出亲情的方向,仿佛眼前这位衰老的母亲是我娇宠的婴儿。

⑦洗完澡,换一身干净的衣服,母亲觉得舒畅无比,更要求我为她梳理因久卧病床而蓬乱的头发。我们拉了一把椅子到窗边,闲聊着,不久,就变成我一个人的轻声絮聒。母亲背对我坐着,我看不见她的脸。许是困了吧?我想她大概舒服地睡着了,像婴儿沐浴后那样……嘘,轻一点。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让她就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儿吧。

( 1 )本文由“我”给母亲梳理头发写起,主要回顾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情?
( 2 )请你从词语运用和修辞方法两个方面,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 3 )有人认为,本文是书写家庭亲情,有人认为是表达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四、写作(分值:60分)
题目:就这样改变

要求:(1)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