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唐山市迁西县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战指挥员只有具备见微知著的本领,才能准确判断敌情,掌握战争主动权。
B: 网课期间,有些学生整天不学无术 , 复学后成绩一落千丈。
C: 面对纷乱繁复的朝堂时局、叵测难猜的人心,谢安洞若观火
D: 千百年来,随波逐流者多如过江之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端详 亲和力 不知所措 一如既往
B: 次第 必须品 入不敷出 不屑置辩
C: 松弛 生力军 直接了当 变本加厉
D: 帐蓬 入场券 不胫而走 天伦之乐
3、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范进中举》选自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
B: 乡试年——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由秀才去应试。轮到乡试这一年就叫“乡试年”。
C: 清代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范进就是因会试中举喜极而疯的。
D: 文曲星——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能高中做大官的人,就是“文曲星”下凡。
4、

下列诗句、篇目、作者及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明朝
B: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陶渊明——东晋
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李白——唐朝
D: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朝
5、

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

A: 筹划 迭起 一愁莫展 迥乎不同
B: 熔岩 白皙 博学多识 锋芒毕露
C: 逼狭 狂澜 一反即往 杂乱无章
D: 魅力 幽雅 铤而走险 妇儒皆知
6、

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 愧怍 吊唁 返璞归真 穷愁缭倒
B: 脏物 取缔 长途跋涉 张皇失措
C: 肃穆 拂晓 转弯抹角 大庭广众
D: 制裁 琐屑 高屋建岭 微不足道
7、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fēi) 育(bǔ) 发(bèng) 旗(jín)
B: 或(jiàn) 荣(yīng) 狡(xié) 沉(miǎn)
C: 拘(ní) 恣( suī) 阔(chuò) 取(dì)
D: 据(jié) 踌(chú) 记(diàn) 随声附(hè)
8、对下面语段中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溪流一出来,便宣告了它的生命,寻着自己的道路要流动了。

②正因为要寻着自己的道路,它的步伐是艰辛的。

③然而,它从石板上滑下,便有了自己金属般的声响;它从石崖上跌落,便有了自己白练般的颜色;它回旋在幽潭之中,便有了自己不可测的深沉。

A: 第①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借溪流的“宣告”显示了它勇往直前的坚定决心。
B: 第②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以“步伐是艰辛的”强调了前进路途中的坎坷不平。
C: 第③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摹了溪流欢快流淌时喧嚣的声音和优雅的姿态。
D: 第③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展现了溪流历经种种磨难依然坚忍、乐观的精神。
9、

下列对课文《纸船》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写出了儿童的生活和情趣。
B: 本文通过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儿童的奇思妙想。
C: 本文具体地写泰戈尔玩纸船的过程。
D: 本文主题是歌颂儿童,表达诗人对儿童的热爱与同情。
10、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新闻的特点是内容真实,迅速及时,语言简明。
B: 《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 “看电影、爱劳动、说清楚、讲故事”都是述宾短语
D: 小福子的死让祥子彻底绝望,最终堕落成麻木自私、好占便宜、吃喝嫖赌的“行尸走肉”。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 1 )在本诗中,李白为什么要以“明月”入诗?
( 2 )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泉水石________

②蝉则千不穷________

③鸢飞天________

(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信的一部分,用骈文写成,文字生动晓畅,句式整齐而有变化,读来很有韵味。
B: 本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统领全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描摹,脉络分明。
C: 第二段主要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富春江清澈、湍急的特点。
D: 第三段先描写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动,显示山中热闹的景象。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一块有思想的石头

王伟锋

这是一块褐色的石头,外表看上去很普通,内里却蕴藏着美玉。它躺在山间的一条小溪边,寒来暑往,卧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

一年又一年,褐色石享受着阳光,闻着花香,听到淙淙的流水之声,真好啊,褐色石觉得,这就是幸福人生的至高境界了。

每天一觉醒来,褐色石就能感受到生活的诸般美好。游鱼在清澈的溪水里嬉戏,飞鸟倏忽间掠过水面,鱼儿们立刻抱头鼠窜;蛐蛐在草丛里专注地歌唱;梅花鹿蹦跳着跑来溪水找水喝;小松鼠调皮地在它身上蹭痒痒,蹭得它忍不住浑身也痒痒

一天,地理学教授跟随驴友团登山,在小溪旁歇脚的时候,他对一块带花纹的石头敲敲打打了许久,蓦地大叫起来——这里有一块璞玉!他庄重地把花纹石抱起来。由于石头太大,他把包里许多东西都丢弃了。

花纹石被带出了大山,这让褐色石很是替花纹石的命运担忧。一块石头,远离大山,远离阳光、花香和流水,是一件多么可怕而不幸的事情。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褐色石始料未及。地理学教授走后不久,漫山遍野突然来了黑压压许多人,疯狂地在山上找寻着,挖掘着……为了争抢一块石头不惜互相谩骂,甚至打得头破血流。

花纹石真的是一块璞玉啊,可以想象,它现在是多么风光!那么,自己也是一块美玉,怎么没有人发现自己的价值呢?褐色石为自己鸣不平,它大喊大叫起来,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没有人理会它,狂热的人们在它身上踩来踩去,就是没有人弯腰捡起它。也有人满怀希望地看它一眼,立刻飞起一脚把它踢开——什么破玩意儿!

褐色石成了出气筒,被人踢来踢去,伤痕累累。世间万物皆有尊严,何况一块蕴藏美玉的有思想的石头!褐色石简直气疯了——这些人真是有眼无珠!

不知过了多久,山里终于安静下来。人们散去了,有的满载而归,有的失魂落魄,还有人把性命丢在了山里,成了孤魂野鬼。

望着天上那轮残缺的月亮,褐色石抚摸着身上的伤痕,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像花纹石那样走出去,见识大世面,出人头地;谁要能把自己带出山去,一定好好报答人家!

难挨的等待中,机遇终于降临。一个瘦弱的小男孩上山来了,他把褐色石随意地捡了起来,连同其他几块石头一起带了下山。

小男孩想把石头卖给玉器厂,老板不屑一顾,要赶他走,但经不住小男孩的苦苦哀求,只好让工人打开。当褐色石的外皮打开时,人们瞬间惊呆了——居然是一块颜色纯正、精美绝伦的翡翠!

小男孩欢呼起来,他上高中考大学的费用没问题了。褐色石对小男孩充满了感激,它也打开心扉,实实在在地报答了人家。

就这样,褐色石——不,如今它已经是一块翡翠了,被玉雕大师精心雕琢,成了一件举世无双的艺术品,在五光十色的华丽灯光下接受络绎不绝的掌声与赞美。

但好景不长,它被一个富豪收藏家买下,安置在地下室,锁进了保险柜,还用厚厚的防弹钢板做成安全罩,严严实实地罩起来。收藏家每年只打开保险柜一次。褐色石头再也见不到阳光了。

它大喊大叫地抗议,但没有人理会它,四周只是一片深沉的黑暗。

它想不明白,自己应该感到幸运还是悲哀。它常常在梦中回到那个阳光灿烂、花香馥郁、流水淙淙的山中小溪。可是,那样自由自在的日子,一去不返,它永远也回不去了。

(摘自《2015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通过叙述褐色石头的遭遇,揭示了命运的多边性,表达了对世人盲目逐利行为的批评。
B: “褐色石简直气疯了”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在山里疯狂地挖掘石头破坏了自己的生活。
C: 褐色石感激把自己带出大山的小男孩,实实在在地报答人家,这体现了它的知恩图报。
D: 小说采用拟人的手法,从褐色石的角度展开叙述,赋予褐色石“人”的情态,构思新颖。
( 2 )结合语境,品味下面语句,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游鱼在清澈的溪水里嬉戏,飞鸟倏忽间掠过水面,鱼儿们立刻抱头鼠窜;蛐蛐在草丛里专注地歌唱;梅花鹿蹦跳着跑来溪水找水喝;小松鼠调皮地在它身上蹭痒痒,蹭得它忍不住浑身也痒痒。

( 3 )小说叙写花纹石被带出大山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 4 )小说结尾写到褐色石想不明白“自己应该感到幸运还是悲哀”,你认为它是幸运还是悲哀?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

梁鑫峰

①自古以来,人类就知道陆地上有山脉;其实海洋里也有山脉,这些山脉被称作大洋中脊。

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___多年的时间。大洋中脊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的全球调查。“挑战者”号上的科学家利用探测锤发现大西洋中部有一处高高隆起的地方。1925-1927年,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确认了这条山脉的存在。他们还发现这条位于大西洋底的山脉竟然通过好望角,延伸到了印度洋。

③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也陆续被发现。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地质学家已经知道地球上每个大洋的洋底都有山脉,并且这些山脉连成一个巨大的海底山脉系统。

④大洋中脊的发现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正是因为大洋中脊的发现,让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现在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板块运动理论。

⑤大洋中脊既是海洋深处的巨大山脉,又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洋中脊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新生成的洋壳挤压大洋中脊两边已有的地壳,不断向外扩张,并最终在板块的交界边缘俯冲回地幔去。因此,洋壳在大洋中脊出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撞击中消亡。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大洋洋壳就这样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从中轴线往外,水深逐渐增加。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轴线处水深大约为2500米,但其外沿的水深则有5000多米。究其原因,中轴线处的洋壳刚刚形成,温度最高,因此其密度较小,所以也就升得最高。在几百万年的地质时间尺度上,中轴线处的洋壳往外移动,其温度逐渐降低,密度增加,随之也就慢慢沉下去了。于是,这些高大的海底山脉就形成了。有时,这些山脉还会露出海面形成岛屿,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冰岛。

⑦虽然同为巨大的山脉,但是海底山脉和陆地山脉的生成机制不同。陆地山脉大多是由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大洋中脊则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被称为中央裂谷的特殊结构,形态类似山谷。大洋中脊就像是被从中轴线处劈开来一样。不过,不同的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非常巨大,大概有25-30千米宽,且有1000-2000米深;而位于东太平洋中脊隆的中央裂谷只有不到1000米宽,深度也不到100米。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于不同大洋中脊处新生成地壳的扩张速度不同。扩张速度快的(大于5厘米/年)大洋中脊会呈现出如东太平洋隆起样的结构,扩张速度慢的(小于5厘米/年)则更像大西洋中脊。

⑧大洋中脊以其特殊的地质结构吸引着众多的地质学家、海洋学家和生物学家。他们的发现和研究极大推动了人类对于地球和生命的认识进程。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略有删改)

( 1 )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有哪些特点?
( 2 )请结合词语运用,具体分析下面两个句子语言的准确性。

①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

②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

( 3 )请分析第⑦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项是( )
A: 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发现大西洋底的山脉通过好望角,延伸到印度洋。
B: 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东太平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陆续被发现。
C: 大洋中脊的发现,让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板块运动理论。
D: 大洋中脊中轴线上众多“火山口”喷出的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成为岩石,形成了新的洋壳。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我们跟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物有着或多或少的缘分,有些人已经分手,却又在某一天重逢;有些情感,以为搁下,却又一次重温;有些声音,以为已成绝唱,却又在耳边响起;有一些画面,以为早已模糊,却不料又一次清晰地浮现在眼前。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感情,那些声音,那些画面,还有此外的很多很多,我们多么期待能又一次邂逅!
题目:又一次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④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