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7年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想像。
B: 我愿像那一树枫叶,在晨风中舒展我纯洁的浅碧,在夕阳中燃烧我殷红的灿烂。
C: 一切都好像刚刚发生一样,历历在目,却有更多的记忆,如仙山琼阁一般虚无缥缈了。
D: 2017 年底建成的港珠澳大桥,将香港、珠海、澳门三地融会贯通 , 成为促进三地 繁荣稳定的“金桥”。
2、草书、行书、楷书、隶书四种字体当中哪一种是其余三种的起源?( )
A: 草书
B: 行书
C: 楷书
D: 隶书
3、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日照“汽车下乡”活动为农民展示了各种款式的汽车,真让农民见异思迁
B: 自从开渠引水之后,从前的不毛之地就成了肥沃的良田。
C: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D: 一个很大很大的困难,除以13亿,就会变得微不足道;一个很小很小的爱心,乘以13亿,就会聚成爱的海洋。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公益与每个人 。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微公益”,真正实现了公益的平民化、常态化。 你没有亿万身价,没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不妨碍你从事公益事业。捐赠一本书,提供一份午餐,甚至转发一条朋友圈,爱就在你我之间


A: 息息相关 即使 也 传递
B: 休戚相关 即使 也 传承
C: 息息相关 因为 所以 传递
D: 休戚相关 因为 所以 传承
5、

下面句子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 距离中考越来越近了,剩下的复习时间指日可待
B: 许多腐败分子在落入法网后才痛心疾首地诉说深刻的教训,充当启迪世人的反面教材。
C: 马年春晚出现不少新面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D: 这篇文章观点新颖,见解深刻,的确不同凡响
6、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轩昂 躁热 粗糙 油光可鉴
B: 简陋 落弟 俭朴 筋疲力尽
C: 窒息 仁慈 蒙昧 为富不仁
D: 慰勉 畸形 愚钝 诚皇诚恐
7、找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课堂上,同学们围绕主题展开了激烈的辨论。
B: 我们从车窗里看见你,你这样的容光焕发,你的笑容多么甜美。
C: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弛,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D: 我坐在沙滩上,闭上眼睛,静静地享受着这份宁静、这份安祥。
8、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悲愤 恐怖 赋予 光明正大
B: 捶击 畅游 前缘 不修边副
C: 顽固 饱满 宣告 招摇装骗
D: 狡辨 枯燥 挚爱 行将旧木
9、

选出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 )

这一次来到黄山北海,早晨天还没有亮,就有人跑着、吵着去看日出。我一骨碌爬起来,在凌晨的薄暗中摸索着爬上曙光亭,那里已经是黑鸦鸦的一团人。我挤在后面,同大家一样向着东方翘首仰望。天是晴的。但在东方的日出处,却有一线烟云。

(摘自季羡林《登黄山记》)

①一转眼间,它就涌了出来,顶端是深紫色,中间一段深红,下端一大段深黄。

②然而立刻就霞光万道,白云为霞光所照,成了金色,宛如万朵金莲飘悬空中。

③最初只显得比别处稍亮一点而已。

④须臾,彩云渐红,朝日露出了月牙似的一点。

A: ①④③②
B: ②③④①
C: ③④①②
D: ④②①③
1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弹元勋邓稼先》是一篇人物通讯,表现了邓稼先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愿做无名英雄。
B: 《我的老师》的作者是英国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
C: 北朝民歌《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D: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写的古代笔记小说集。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 1 )古人写诗注重炼字,请对诗中“断”、“复”二字作简要赏析。
( 2 )简要分析本诗最后二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 1 )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息:①去以六月者也 ②生物之以相吹也
B: 之:①鹏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②鹏徙于南冥也
C: 其:①翼若垂天之云 ②正色邪
D: 为:①其名鲲 ②化而
( 2 )翻译下面句子。

①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3 )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文章借助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圣栎胭脂虫

五月,我耐心地观察朝阳的圣栎树或绿橡树的细枝,再去走访一些叫灌栎的植物。我将会在圣栎上发现一些黑得发亮、像小豌豆般的小虫,它就是胭脂虫,一种比较奇怪的昆虫。

它真的是昆虫吗?没有听说过这种东西的人,根本想不到它是一种昆虫,而会把它当成一种浆果,一种黑色的醋栗。尤其是用牙一咬,小球就会爆开,流出略带苦味的甜汁,就更容易让人把它当成果子了。

这种味道不错的果子是一种动物,肯定地说,这是一种昆虫。我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对它的头、胸、腹和腿。它根本就没有头,也没有胸、腹和腿,它就像是一颗大珍珠,和用煤玉做的普通珍珠别无二致,像光滑的象牙那么平滑。

它的底部与树枝接触,显得有些扁平,虽然没有它的背部那么光滑,但依然是光秃秃的一片。胭脂虫似乎并不需要什么支撑,它们好像天生就是粘在树上的。

小球接触树枝的那一面,我发现一条宽宽的凹纹,它占据了多半个圆面。在凹纹的底端边缘有一条狭长的裂口,就像扣眼似的。就是通过这个唯一的裂口,胭脂虫才得以与外面接触。这条裂缝有多种用途,首先它是作为涌出糖浆的泉眼。我摘了几枝有胭脂虫的圣栎树枝,并将树枝的截断面浸泡在水里,以此来使树枝保鲜。不久,我就看到有一种无色的透明黏液从裂口处渗出来,两天之后,黏液便积成了一个跟胭脂虫肚子同样大小的水滴,当水滴足够重了,它就滴了下来。接着,第二个水滴又很快地形成,泉眼就这样不断地滴出水来。我用小手指蘸了一点儿,味道真是棒极了,就如同蜜一般。要是我们能大量饲养这种昆虫的话,那我们就相当于拥有了一个宝贵的糖厂,随时都可以收获它们的富裕产品。不过,还是让别人尽情去开发吧。

别人是谁呢?它们就是耐心的收获者——蚂蚁。与蚜虫相比,胭脂虫可是慷慨多了,蚂蚁们总会蜂拥而至。蚜虫对自己的精美食物可是小气得很,你需要长时间在它那胖胖的肚子上搔痒,才能从它们的触角尖上得到一小口糖浆。胭脂虫可就大方得多,无论何时,无论是谁,只要你想喝它的蜜糖,它就让你喝个痛快。就这样,胭脂虫无私地将自己的美味赠送给那些需要的人。

六月份马上过去,糖浆最近不往外渗出了,蚂蚁们也就不到这里来采集了。一切都表明胭脂虫的内部发生了重大变化,可是,从它的表面看不到任何的异常,仍然和往常一样,是一个乌黑发亮的小球。我拿一把小刀,将这个乌黑的小球与肥大底座相对的顶盖用力破开。

小球里是白色和红色混合成的干粉。放在放大镜下,所见的情景真是令人震惊。干粉在骚动,它活了。如此多的数目要想数清楚,那可是骇人听闻的。白色的是尚未孵化的卵,六月底,这样的卵已为数不多。其他颜色的干粉是活动的小昆虫,它们呈浅棕红色或橘黄色。其中又以白色素最多,那是一堆蜕下的卵壳。

小球被一层横隔膜隔成上下两层。这层隔膜是由干燥的雌胭脂虫的尸骨组成。胭脂虫自身的东西并不多,只有一层容易破碎的皮。除此之外,盒子里的东西都是属于卵的。幼儿居住的上层,比底层要好。

当出发的日子来到,由卵孵出的小胭脂虫从下层很容易出去,因为底下有一扇门。那扇门就是那个扣眼形的裂口,它是敞开的,而且总是敞开得很大。可是,要是从上层出去,小胭脂虫该怎么做呢?小胭脂虫绝对不可能将那层膜挖破的,因为它太虚弱、太瘦小。我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有一个圆形的天窗位于隔膜正中央。下层的居民可以直接从扣眼形的门出去,而上层的居民可以从圆形的天窗下来。胭脂虫母亲想得真是无比周到。

(选自《昆虫记》.有删改)

( 1 )文中圣栎胭脂虫的外表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 2 )文章写蚂蚁采集糖浆时,为什么还要提到蚜虫?
( 3 )文章说圣栎胭脂虫与树枝接触处的裂缝“有多种用途”,请你概括出裂缝的两种用途。
阅读

内心积雪的树

毛云尔

⑴从窗口望去,可以看见几株高大的树,比碗口还要粗,高达五六丈,伫立在那里。

⑵站在窗前凝望,我常常想,它们多像几块高高兀立的岩石,皮肤是那样粗糙,枝干是那样道劲,一阵弱小的风是奈何不了它们的,甚至,一阵更大的风可以把茅草连根卷走,在它们面前则无济于事。更甚者,一把斧子也不能把它们如何。它们身上遍布着伤痕,其中有不少肯定是与斧子较量留下的吧。伤口结痂了,勋章似的缀在树木胸前。然而,因锋利而狂妄的斧子呢?因莽撞卷刃了吧。卷刃了的斧子肯定躲在某个无人看见的角落黯然神伤,任凭时间的锈迹慢慢湮没。

⑶站在窗前凝望,我常常想,这些给人桀骜不驯印象的树木,这些有着坚硬外表的树木,有着一个怎样的内心世界呢?我不止一次在脑海中把它们打开,像展开一幅世界地图那样。我仔细端详并试图破译它们的纹路。纹路是一棵树成长历程的记载,是一棵树的密码。一圈圈如同涟漪的纹路,不知沉淀着一棵树多少记忆在其中。自然,我是一次次徒劳无获。

⑷站在窗前凝望,我有时想,它们也在注视着我吧。但它们习惯了缄默不语,太深太深的沉默阻隔了我们之间的沟通。这些高大的树木怎比得了那些花草呢?花草是温情而不是冷漠的,是可以与之倾心交谈的性情之物。

⑸站在窗前,我常常看到一些人在草地上打滚,满含汁液的嫩草把他们的衣服弄出一道道淡绿色的渍印;一些人把花摘下来,插在头上,或凑在鼻前细细地闻着,陶醉在其中。这些高大的树木站在一旁,备受冷落。一个人如果遭到这样的境遇,是免不了嫉妒甚至愤愤不平的,一棵树会怎样呢?也会心生妒忌和落寞吗?

⑹时光流转,到四月的时候,春天呈现蓬勃之势。站在窗前,我感到无限惊讶,因为我没有想到这些桀骜的树木也会开花,在我的意识中,开花的应是那些枝条柔蔓,楚楚依人的植物。

⑺我不知道这几棵树的名字,我从来不关心这些。也不知道它们的花叫什么名字,动听或不动听,这些都无关紧要。它们的花朵雪白,堆积在枝头,像一堆过去岁月里未融化的雪。

⑻我突然想起岩缝里涓涓渗出的泉水来。那是水滴在岩石的内心聚集得太多的缘故,多到无法盛下,便由不得控制流了出来。那么,这些雪一样的花朵也是从树的内心渗出来的吧。这些树木不愿倾诉,习惯了沉默,如果不是过去岁月的雪在内心堆积得太多,多到无法控制的地步的话,哪会有这样一番景象呢?

⑼我站在窗前,看着这几棵内心积雪的树和它们雪一样的花朵,我想,它们绝不是因为妒忌而开花的。它们的花朵没有精美的造型,没有纷呈的色彩,没有丝毫哗众取宠的味道。

⑽阳光下,人们依旧在草地上流连,依旧和温情的花朵厮磨,对身边的这几棵树却无暇顾及,或者不屑一顾。

⑾仅仅过了短暂的几天,枝头的花朵开始接二连三地凋落,就像一堆雪开始慢慢融化,时不时传来花朵砸在泥地上的梆梆的声音。

⑿仔细听着,便会感到一种无法承受的重量。

( 1 )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作者虽然试图由大树坚硬的外表探究它的内心世界,但因为无法真正看到大树的纹路,所以最终却没有能够探到大树的内心。
B: 作者写花草和人们对花草的亲近、喜爱,目的并不在写花草上,而是用花草来反衬大树,用人们对花草的态度反衬大树的寂寞。
C: 作者不知道这几棵大树的名字,也不知道它们的花叫什么名字,因为他从来不关心这些。说这些话时,作者心中有一丝自责。
D: 作者对大树的态度经历一个过程,开始他敬佩于大树的高大坚强,接着他移情别恋于花草,不再关注大树,最后才读懂了大树。
E: 这篇散文使用拟人的手法,将大树人格化,借对大树的赞美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文章的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感情充沛。
( 2 )作者把窗口的几株大树称为“内心积雪的树”,联系全文,谈谈这样说的原因。
( 3 )第②段写“斧子”与第④段写“花草”是在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 4 )文章最后说,听着大树花落的声音“会感到一种无法承受的重量”,结合文章说说人该如何增加生命的重量。
四、写作(分值:60分)
按要求作文。

请以《他(她)是我的榜样》为题目,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写出他/她的榜样作用。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要有真情实感,文从字顺;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