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未若柳絮因风起——求闻之若此 B: 学而时习之——年与时驰 C: 太丘舍去——其人舍然大喜 D: 恐前后受其敌——狼不敢前 |
2、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场篮球赛精彩纷呈,比赛双方均使出了浑身解数 , 比分最终还是停留在1:1。 B: 站在黄河壶口瀑布岸边,眼望瀑布咆哮而下,一泻千里 , 如此美景真是让人流连忘返。 C: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隐姓埋名。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D: 小弟弟在家里整天吵得鸡犬不宁 , 我头都痛了。 |
3、 |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莫泊桑,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等。 B: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着重叙述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 C: “是日更定矣”中的“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D: 我国古代的年龄大都有特殊的称谓,例如男子二十岁称“弱冠”,三十岁称“而立”,四十岁称“知命”。 |
4、 |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 了,也便成了路。(比喻) B: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比喻) C: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 裤腰里,出去了。(借代) D: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排比) |
5、 | 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 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B: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势如破竹 , 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C: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我军锐不可当 , 另一方面和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关。 D: 他记忆力很好,总是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的讲给母亲听。 |
6、 | 与下面的句子衔接最连贯的一项是( ) 每个人的成长其实都有压力和痛苦,_________________。 ①他们可以在动漫中找到某种平衡点,获得释然的感觉。 ②因此,青少年还能从动漫创设的虚拟世界中获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个性张扬”,得到自我意识的强化。 ③对青少年来说,观看动漫就是一种有效缓解压力的方法。 ④现在,大多数动漫作品将主人公设定在与普通人群相近的状态,并让主人公通过不懈的努力而获得成功。 A: ③①④②B: ④②①③ C: ③②④① D: ①②④③ |
7、 | 下面各项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处处志之:做标记B: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和儿女 D: 猛浪若奔:奔跑,飞奔 |
8、 | 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字赤黄眉 ,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狼貌。天蓬恶煞下云梯。”这几句话写的是(水浒传》中的李逵。沂岭杀四虎、斧劈罗真人、夜走蜈蚣岭、探穴救柴进写的都是李逵的故事。 B: 书中描写了一个勇于挑战的冒险者,他流落荒岛28年,最终顽强地活了下来,这部作品的作者是英国作家笛福。这部小说是以第三人称写的长篇小说。 C: 18世纪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小说(格列佛游记》讲述了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以及马国等地的经历,其辛辣的讽刺中包含了对人性及人类社会的悲观见解,隐含了作者-种苦涩面热切的忧世情怀。 D: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作品之一。《朝花夕拾》中作者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如范爱农、衍太太、长妈妈、寿镜吾、藤野先生等,其中衍太太在《五猖会》和《父亲的病》两篇文章中出现。 |
9、 |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于”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其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C: 舜发于畎亩之中 D: 受地于先王 |
10、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月色朦胧的夜晚,同学们聚在一起开篝火晚会,欢声笑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B: 如果台湾当权者胆敢铤而走险 , 制造“台独”重大事变,中国人民将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地粉碎“台独”分裂图谋。 C: 老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列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D: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王钢和他的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决定组成一个名为“绿色先锋”的课外活动小组。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 1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个比喻句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 )词的下片抒发了哪几种情感?请概括作答。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B: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请教 C: 媵人持汤沃灌汤:热水 D: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 2 )解释下列加点词 腰白玉之环: 援疑质理:(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4 )节选部分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艰难的? |
渐行渐远的老灶台
江北乔木
老灶台,那是乡村里不知留传了多少年的百姓做饭的锅台,所以许多人也叫锅台。那是奏响锅碗瓢盆交响曲、吟唱柴米油盐灶房歌、伴奏“咕哒、咕哒”协奏曲的舞台,那是过去寻常百姓一日三餐离不了的“简易厨房”,那是连结飘零在外游子心中的一缕乡愁。
灶,火、土结构,指很久以前,灶是由火和土结合而成的,后来大都是用砖垒砌成的。有的匠人垒灶时,还特意在砖上刻出了灶王爷的像,把它供奉在灶头上。灶王爷被认为能掌管一家祸福。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亦称“辞灶日”。傍晚时分,乡村里家家户户都烧香烧纸,送灶王爷上天,这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祭灶习俗。民间还有在灶头上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
老灶台,大都由十几印①的大锅、风箱构成。灶台上摆放着盖垫、油盐酱醋、箅子、箅梁棍、刷碗盆等日常生活必备用品。老灶台大都连通着土炕,再通过屋上的浮炱②冒出烟去。
在过去的乡村里,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一座或两座灶台。有了它,家里就有了烟火气,就有了聚合和生息;没有它,家里就像缺少了许多东西,空落落的,用庄稼人说法就是“不像个过日子来头”,三天二日的没有灶台可将就,长久居家过日子,没有个灶台真不行。过去在乡村里时而听人说:“××家被人砸锅了。”紧接着有人就会说:“这日子没法过了。”锅,是灶台的主体,锅就决定着盆、碟、碗里有无东西和多少,锅碎了,盆、碟、碗就空了。由此看来,锅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没有了锅就没法做饭,人长期不吃饭就不能生存下去,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所以,砸锅在乡村里是很忌讳的一件事情,也带有某种人格侮辱。锅在百姓中须臾不离的程度也就说明了灶台的重要。
灶台,还与时代发展相联系,与一家的兴衰相关联。譬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有人就说:“家里穷得几天都揭不开锅了。”“他家穷得浮炱都不冒烟了。”从灶台就看出了贫穷的程度。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乡村里也经常飘出鸡鸭鱼肉的香味,飘出山珍海味的鲜味,从灶台上飘出的香味,就推断出时代在发展和发展的程度。过去在乡村里,如果几天听不见有的人家拉风箱的“咕哒”声,看不到浮炱冒烟,邻居们就会关切地相互打听着:“是不是到他子女家去了?已经好几天没听着拉风匣了。”出于关心,还会过去看个究竟,这都是灶台发出的信号。只要听着家里“咕哒”的烧火,就昭示着一家人平平安安过日子。灶台昭示着一家人的贫富、兴衰、健康、平安。所以说,不要小看了灶台。
我从小在农大,老灶台对于我来说,是多么熟悉和亲切。从记事起,就见我家堂屋南端的东西两边并立着两座灶台,像一对孪生姐妹一样,几乎一般大,都是那种大大的灶台,两个灶台几乎占了半间屋子;模样也长得像,大概都是出自心灵手巧的父亲之手。两个灶台脾性相近,气味相投,一起相守了几十年。
我家的老灶台与我就像老朋友一样,有着很深的感情,儿时与灶台的相处情景历历在目。那时候,祖母和母亲常围着灶台转,灶台就是她俩的舞台。记得祖母常坐在灶台前,点着麦秸草,为我慢慢地烧烤着小咸鱼,并不时地翻动着,用火棍敲打着烤糊的渣子。祖母烧烤出的小咸鱼味道真香,香满了屋子,吃着饼子,就着小咸鱼真对味,唇齿留香,永记不忘。还记得母亲用大锅炒花生的情景。那时候,生产队里分了剥花生任务,全家人都围坐在炕上剥花生,剥着、剥着,就打瞌睡了。我和弟弟都无精打采了,我已睁不动眼,弟就眯缝着眼。这时母亲就说:“炒长果了。”我俩接着就睁大了双眼,母亲忙说:“一听说要炒长果,都来精神了。”接着母亲就把交任务剩回来的花生拿过来,刷好东间锅。我就跳下炕去烧火,一会儿工夫就炒熟了,那时觉得母亲炒的花生真香,那是母亲的味道。直到现在我还时常想起母亲深夜用大锅炒花生的情景,灶台上凝聚着深深的母爱。
如今,常常围着灶台转的祖母、母亲都早已离开灶台,去了天堂,留下了我无尽的思念,每每想起与灶台的历历往事,我就会深深怀念天堂里的祖母和母亲。
离开老家几十年了,我仍能记起老灶台的模样。我始终记得在老灶台烧火做饭的情景,我始终记得忘记添水烧坏了盖垫、差一点引起火灾的情景,我始终记得烧了很多松针也没煮熟地瓜的情景,我始终记得我烧火、父母轮流炒菜的情景。现在想来,不管当时如何,都是浸透着感情的美好回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灶台渐行渐远了,在民间已很少了。老灶台,寄托着老感情,感情老鼻子③了。老灶台虽然离去了,但带不走人们对它的怀念和美好回味。
【注释】①印:锅尺寸大小的计量单位。②浮炱:烟囱。③老鼻子:多极了,东北方言。
(摘自“江山文学网”,有改动)
( 1 )围绕“老灶台”,作者叙写了记忆中哪些温馨的情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条不超过12个字。②两个灶台脾性相近 , 气味相投 , 一起相守了几十年。
( 3 )联系全文,探究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过去在乡村里,如果几天听不见有的人家拉风箱的“咕哒”声,看不到浮炱冒烟,邻居们就会关切地相互打听着:“是不是到他子女家去了?已经好几天没听着拉风匣了。”
( 4 )题目中“渐行渐远”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游玩,好像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和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对于前几只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白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咛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没有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象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多。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着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的,以为惩戒的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跳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至此,我家永不养猫。
( 1 )以上语段是作者一家养第三只猫的经历。请简要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猫?作文
题目:读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