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8年银川市贺兰山高考补习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选出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项( )
A: 热 愁
B: 蔽 绿
C: 花 负
D:
2、下面对《艾青诗选》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他最先醒来,他醒来显得如此突元,惊醒他的是黎明所乘的车辆的轮子滚在天边的声音”这两句诗描写的是把生命包括热血化为声音的吹号者形象。
B: “我像久已为饥渴哭泣得疲乏了的婴孩,看见母亲为他解开裹住乳房的衣襟,泪眼迸出微笑”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处于黑暗之中的民众对黎明的迫切的渴望。
C: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的礁石,象征着高傲自负,藐视一切的人们。
D: 《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抓住强烈的反差抒发对黑人命运的同情,让人深切地感到这世界的不公道。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卜算子·片片蝶衣轻

(南宋)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在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选自《后短句》)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片片”“点点”可见花瓣之多、花朵之密,为“朝见树头繁”埋下伏笔。
B: “蝶衣”描绘出花瓣的轻薄,“猩红”极言花朵色泽明艳,共同突出“巧”字。
C: “朝”“暮”对比可见花事变化之快,也可表现词人对花事的关心。
D: 两个“道是”先批评后赞美,表达出诗人对花落的惋惜之情。
4、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和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分道扬(biāo) (jīng)持
B: 晶莹(tī)透 (měng)懂
C: 浮想联(piān) 恣(suī)
D: 谈笑风(shēng) (xīn)忪
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用得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峨眉山的猴子,或相依相偎,或交头接耳,或追逐嬉戏,情态各异,栩栩如生
B: 这座古朴与现代相得益彰的老城,将成为中国西部的物流中心和商贸中心。
C: 保持消防通道安全畅通,是最基本的安全常识,部分居民不以为意 , 照旧乱停乱放.
D: 思想感情的产生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想深入地认识事物,须得身临其境 , 长期观察,才能把握其精神实质。
6、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建筑的美感是朦胧的,但又可以是明确的;建筑的美感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的。
B: 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C: 市政府对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二期工程设计方案提出了“生态化、差异化、功能化”的要求。
D: 中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是源自合乎科学原理的精妙设计?还是巧妙绝伦的施工技术?
7、词语积累——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经主治医生妙手回春和护士精心照顾,浙江年龄最小的新冠肺炎患者最终得以康复出院。
B: 最美的风景,往往在人迹罕至的地方。
C: 王侦探经验丰富,在熙熙攘攘的进站人群中能够望眼欲穿 , 使坏人无法遁形。
D: 有的领导好为人师,无论什么场合都喜欢讲几句,文常常言不及义 , 让听众反感。
8、对四大名著中人物和情节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悟空最具反叛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西游记》)
B: “三英战吕布”的“三英”指刘备关羽张飞。(《三国演义》)
C: 写出林冲性格由忍辱含垢、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转变成奋起抵抗、杀人报仇、投奔梁山的情节是“林教头 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水浒传》)
D: 《红楼梦》中最热闹的情节是元妃省亲,最有趣的情节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最凄惨的情节是探春远嫁。(《红楼梦》)
9、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丰功伟绩 , 收获巨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B: 有一个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
C: 爷爷老了,中风严重,两只手有时会情不自已地抖起来。
D: 王老师经常向同学们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0、

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绝(1ún) 窈(tiǎo) 荒(miào) 引经典(jū)
B: 重(hé) 愧(zuò) 取(jué) 为人知(xiān)
C: 俩(jì) 执(niù) 荣(yīng) 相形见(chù)
D: 两(xī) 倒(tān) 猎(shǒu) 合押韵(zhé)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同州端午

(唐)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注】①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②殷尧藩:浙江嘉兴人。③鹤发:白发。

诗中“鹤发”与“儿童”前后对应,耐人寻味。结合全诗,从这个角度揣摩诗人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后面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①芳草鲜美________

②屋舍俨然________

③处处之________

太守________

(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篇文章描绘出一幅自由安乐、恬静自然、美好幸福的生活图景,创造了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
B: 桃源中人纯朴谦逊,低调热情,即便自己生活不宽裕,也要“设酒杀鸡作食”,用好酒好菜招待渔人。
C: 最后一段写高尚人士刘子骥“欣然规往”却“无果而终”,表现世外桃源的神秘及虚幻。
D: “不足为外人道也”暗含了桃源中人曾经深受战争的苦痛,不希望被外界打扰的心理。
( 4 )结合原文和链接材料,说说陶渊明和孟子的理想社会的相同之处。

(链接材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 ,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节选)

【注释】①畜:畜养,饲养。②夺:失,违背。③王:名词用作动词,为王,称王,也就是使天下百姓归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回答问题。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

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⑦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 1 )阅读第一段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苏醒过来。

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 2 )为什么“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侯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能删去?

( 3 )结合第四段的内容,说说“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句中的!“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

( 4 )结合第三四段的内容,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①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②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 5 )阅读第六段,请具体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把母亲的头巾举起

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

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她觉得我除了不能说话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缺陷
。八岁那年,母亲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正好又凑上“八”这个吉利数,就打算办回酒席。为这事,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看到人们碗里满满的都是肉,我心里忽然有些疼痛。我知道,那是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个字。

③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

④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里面还星星点点地夹着开黄花的蒲公英。这场景真的叫人很爽快。

⑤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又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这时,我才明白母亲不带我来田野是怕我走失。

⑥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⑦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于是,我翻下田埂,朝着河塘走去。

⑧我蹲在河塘边,呆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多可爱啊!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找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

⑨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就双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我暗自感谢这头巾,嘴角不自觉地浮现出笑意。

⑩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又传来了。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哪知道,那几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

⑪我心里万分紧张 ,不知所措。我很想告诉母亲我在这里 ,不用担心,可我叫不出来。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可又怕母亲会责罚我。

⑫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我只想让母亲知道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只想让她听见后回去继续安心劳作。

⑬没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了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我的方向飞奔而来。

⑭突然,“扑通”一声重重的闷响!

⑮我猛地站起身来 ,迅速拨开草丛: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着,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地贴在脸上,母亲就这么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

⑯我激动万分,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 。母亲一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替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我。

⑰从那以后,我终于知道,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红的头巾。因为,这能让母亲少走些泥泞的路;因为,这是对母爱最简单的回应。

( 1 ) 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⑦~⑨段的内容。
( 2 ) 请简要分析第⑮段划线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 3 ) 选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 4 )“血红的头巾”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作答。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时光匆匆,蓦然回首,曾经的过往在内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还记得那烂漫的童年,留下了多少欢乐;还记得骑着上下学的自行车,留下了多少温馨;还记得前行路上奋斗的身影,留下了多少坚强;还记得与书为友神交古人,留下了多少教诲……

请以“留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要求:具体明确,文从字顺。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校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