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B: 据统计,2017年一季度,国内汽油行业销售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大约12.7%左右。 C: 为了推动儿童文学的发展和繁荣,首届“曹文轩儿童文学奖"征稿活动,目前全面启动。 D: 市卫生监督部门加大了对市场上牛肉的抽样检测,防止不合格肉制品重现百姓餐桌。 |
2、 | 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殷(yīn)红 尴尬(gà) 烦燥 大庭广众B: 倔(juè)强 愧怍(zuò) 修茸 锋芒必露 C: 震悚(sǒng) 琢(zuó)磨 累赘 颠沛流离 D: 荒僻(bì) 譬(pì)如 晶莹 侮人不倦 |
3、 | 选出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 ) 这一次来到黄山北海,早晨天还没有亮,就有人跑着、吵着去看日出。我一骨碌爬起来,在凌晨的薄暗中摸索着爬上曙光亭,那里已经是黑鸦鸦的一团人。我挤在后面,同大家一样向着东方翘首仰望。天是晴的。但在东方的日出处,却有一线烟云。 (摘自季羡林《登黄山记》) ①一转眼间,它就涌了出来,顶端是深紫色,中间一段深红,下端一大段深黄。 ②然而立刻就霞光万道,白云为霞光所照,成了金色,宛如万朵金莲飘悬空中。 ③最初只显得比别处稍亮一点而已。 ④须臾,彩云渐红,朝日露出了月牙似的一点。 A: ①④③②B: ②③④① C: ③④①② D: ④②①③ |
4、 | 下列句子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根深蒂固。 B: 那些对自己的事业有探索精神并乐此不疲的人,最终都走向了成功。 C: 谈起围棋,这孩子说得头头足道,左右逢源 , 连专家都惊叹不已。 D: 邓稼先被张爱萍将军称为“两弹,元勋”,是当之无愧的。 |
5、 | 下列加下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鞠躬尽瘁 , 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诸葛亮的一生。 B: “冷血护工”虐待养老院老人的事件曝光后,社会各界群众义愤填膺。 C: 闻一多先生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 , 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D: 我国大江南北分布着众多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雄伟的泰山、险峻的华山、奇绝的黄山、秀丽的庐山……无不让人叹为观止。 |
6、 | 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 A: “记叙”和“议论”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记叙文”和“议论文”是两种不同的体裁,所以议论文中不允许有记叙的成份。B: 《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同志逝世而写的。文章中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 C: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证、结论。 D: 《纪念白求恩》一文的文体是记叙文。 |
7、 | 面对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 今齐/地方/千里 C: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 其/实味/不同 |
8、 | 下列句子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图书馆是书籍的宝库,那里贮藏着无数的人类智慧的结晶。 B: 蚂蚁身体虽小,但力量很大,一只蚂蚁可搬动一粒米,一群蚂蚁不就可以翻江倒海了吗? C: 那翠绿的叶片,那满树的繁花,给我这小小的书房带来了一室的春光,一室的清香,一室的暖意。 D: 盛开的藤萝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彼此推看挤看,好不热闹。 |
9、 | 下面选项中说话得体的是( ) A: 老师对小明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是人就懂,你怎么不明白?”B: 谢谢你的合作,欢迎你再来。 C: 昨天是我的16岁诞辰。 D: 老师,你上课讲得太快,我根本没听懂,再给我讲一遍。 |
10、 | 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妄自菲薄 , 能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B: 就冲着你三顾茅庐的这番情意,明天的宴会我是去定了。 C: 唐雎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 D: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鸿鹄之志。 |
诗歌鉴赏 浣溪沙①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②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①此词大约作于作者知颍州时。②六幺:绿腰,曲调名。 ( 1 )上片中“逐”“出”两字极为精妙。请任选一字,赏析其表达效果。( 2 )词的下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态?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 ②执策而临之________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 ( 2 )句子翻译。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3 )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 本文第1段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作者强调伯乐的重要性。 C: 文章以“马”为喻,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D: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反问语气,后一句表示推测语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 4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 )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能成为“千里马? |
陪母亲借钱
丁国梅
①那年秋天,大哥结婚。母亲跟大哥说:“我们家虽然穷,但不能委屈了人家姑娘,婚事必须要办得体体面面。”
②母亲进房里拿出一条方围巾铺在床上,这围巾只有过年的时候,母亲才从箱子里拿出来戴,围巾散发着浓浓的樟脑丸的味道。然后她又从细篾鞋篮子里拿出两双新做的布鞋,千层底的那种。她把鞋码在围巾里,包好,夹在腋下。喊我说:“老幺,跟妈妈做个伴,去后台岭上姚妈家借钱。”
③出门时,天已黑尽,借着星星微弱的亮光,母亲从柴火垛里抽出一根棍子拿在手上。
④到后台岭必须经过一片长长的竹林,所谓竹林,也不全是竹子,还有高大的树和一些不知名的矮灌木,黑黢黢的一大片,里面不时传出一种异常恐怖的鸟叫声。我知道这种鸟,黑色的体型很大,经常在晚上叫,据说叫“老巴子”。大人们吓小孩子都是说,再哭,再哭老巴子来了。
⑤我紧紧地抓住母亲的衣角,屏住呼吸,脚步轻轻地跟着母亲快步走。
⑥走过竹林就是后台岭了,母亲把棍子放在一户人家的院子边,腾出手来牵我的手,我感觉到母亲的手心竟然也是湿漉漉的。
⑦终于到了姚妈家,姚妈姚爹都在掰棉花。母亲取出腋下的包裏,笑着说:“姚哥姚姐,这是我给你俩做的鞋,不成敬意。”
⑧他们并没有接母亲手里的鞋只是笑着说了声:“好,好,你太讲礼节了。”母亲知趣地把鞋放在人家的桌子上,赔着笑脸说:“哥,姐,那天跟你们说的那个事,还望你们帮个忙,棉花卖了就还。”
⑨姚妈说:“谁没个为难的时候呢?乡里乡亲的这么客气干啥呢?”
⑩说归说,但她却没有去拿钱,继续埋头掰棉花。
⑪那时候刚刚包田到户,棉花大丰收,人们白天把棉花摘回来,晚上坐在灯下掰,家家户户都有堆得像山一样的棉花,墙上爬满了红铃虫。
⑫母亲拿过板凳,围着棉花筛坐下,开始掰棉花。棉花筛是特制的专门掰棉花用的,用竹子制成,直径一米左右。母亲叫我坐她身边,指着我对姚妈说:“别看我家老幺年纪小手爪子快得很,赶得上一个大人掰棉花呢。”
⑬掰了一筛又一筛,一筛又一筛。其间母亲不断地说些好听的话,一副恭敬讨好的样子,尽其一个穷人的卑微。
⑭太困了,我昏昏沉沉地伏在母亲腿上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母亲把我叫醒,说要回家了。我睁开眼睛,看见姚妈把手伸进怀里(大襟子衣服的口袋在怀里),拿出一个蓝格子手帕卷,慢慢展开,说:“妺子,鸡都叫两遍了,天马上就亮了,这是八十块钱,拿去吧!你说要一百块钱,我手头实在是只有这么多了。
⑮母亲千恩万谢后,牵着我的手回家,寻找到先前搁在那里的棍子,原路返回。走过竹林时,我莫名其妙地觉得很伤心,呜呜哭了起来。母亲抹了一下眼睛说:“老幺,不哭,谁的钱都是血汗钱,一定要记得这个恩情。”
⑯那年年底的一个晴天,母亲称了一斤红糖,去姚妈家把钱还了。那天母亲腰杆挺得笔直,谈笑风生。姚妈硬是要留我们吃午饭,吃的是猪肉白莱炖粉条,很香。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8年第8期)
( 1 )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事件 |
母亲的表现 |
姚妈的表现 |
借钱 |
①________ |
言语看似热情,行动冷淡,有拒人之感 |
还钱 |
腰杆挺得笔直,谈笑风生(自信、坦然) |
②________ |
母亲知趣地把鞋放在人家的桌子上,赔着笑脸说:“哥,姐,那天跟你们说的那个事,还望你们帮个忙,棉花卖了就还。”
( 3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天的怀念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 1 )结合文章内容,体会第①段中划线的“忍”字,说一说母亲忍受的是什么。作文。
每个人都在成长,回忆成长的历程,有的人,有的事,有的话一定会令你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并且有着不一样的感受。请以“成长的记忆”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要有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