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8年河北赞皇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语中的词是有属性的,就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如“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句中的“情思”是名词, “会”“产生”是动词。
B: “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他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同。”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 汉语中有许多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叫多义词。如。①多喝水可以排毒。②三伏天的太阳永远那么毒。句①“毒”是“对身体有害的物质”的意思;句②“毒”是“猛烈”的意思。
D: 中国是礼仪之邦,交往言谈注重谦敬之分。如敬辞类“贵庚”“令堂”“赐教”“拙见”等,谦辞类“薄面”“劳驾”“寒舍”“敝人”等。(此处谦词、敬词运用合理恰当)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涣。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浊。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
B: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C: “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是通过连续不断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 诗歌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含蓄地表现内心的情感。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杨树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绝不旁逸斜出
B: 回首纯真、快乐的童年岁月,往事浮光掠影 , 历历在目。
C: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D: 自然科学领域如此奥妙,有许多令人异想天开的神秘现象,正等待着科学家们去破解。
4、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做到宽容和互助是我们能否与新同学友好相处并收获友谊的基础。(删去“能否”)
B: 春节期间,大家都只能待在家中通过手机关注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具体详情。(在“春节”前加上“在”)
C: 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不学好语文,就不可能清晰的思维能力和准确的表达能力。(在“清晰的”前加上“具有”)
D: 我儿时常惊叹于外祖父有一双聪明能干的手,仅用一根竹子,就编出各种东西。(将“聪明能干”改为“灵巧”)
5、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和画线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日里,在鸣虫的(cóng)恿下,枫叶酝(niàng)了一夏的能量,迫不急待地爆满枝头,红得逼退了所有的色彩。
B: 一个在工作上不(niān)轻怕重,对别人毫不吝啬的人,一定会比咄(duō)逼人的你受大家的欢迎和尊重。
C: 商场里人头(cuán)动,既有狡(xié)的摊主与客人的讨价声,也有找不着自家孩子而惊慌失错的大人。
D: 乐观地面对生活,我们就可以贪(lán)地领略大自然的春风夏雨、秋霜冬雪,享受或净谧或高(mào)的四季美景。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公益与每个人 。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微公益”,真正实现了公益的平民化、常态化。 你没有亿万身价,没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不妨碍你从事公益事业。捐赠一本书,提供一份午餐,甚至转发一条朋友圈,爱就在你我之间


A: 息息相关 即使 也 传递
B: 休戚相关 即使 也 传承
C: 息息相关 因为 所以 传递
D: 休戚相关 因为 所以 传承
7、

下列文学常识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B: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骆驼祥子》等。
C: 《紫藤萝瀑布》作者宗璞,原名冯钟璞,代表作有《红豆》等。
D: 《童趣》是明代文学家沈复写的,写了小时候充满童趣的往事。
8、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员干部中那种对群众疾苦无动于衷的现象基本消失了.
B: 两位参加散打比赛的少年各自使出了自家的浑身解数和本领,让观众看得眼花缭乱.
C: 他手很巧,利用废旧物品制成的电烤箱,虽然外观一般,可功能并不逊色,真是巧妙绝伦啊.
D: 飞往留学地的飞机即将起飞,弥留之际 , 这位性格内向的男孩终于喊出了“妈妈,我爱你!”
9、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柳(xù) 粼粼(líng) 痪(tān) 树(chà)
B: 岸(tí) 笑 (nì ) 憔(chuì) 寒(zhàn)
C: 温(xīn) 告(shòu) 分(qí) 间(shùn)
D: 咱(liǎ) 散(chāi) 着(zuàn) 视(níng)
10、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邓稼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主人公的性格和优秀品质。
B: 《说和做》主要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战士有不同形象。
C: 《回忆鲁迅先生》通过描写日常生活琐事展现了鲁迅斗士的形象。
D: 《孙权劝学》选自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多景楼①

曾 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徒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②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③。

【注释】①多景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曾巩中年后离乡宦游,曾登临此楼,写下了这首诗。②钟呗:梵音的歌咏。③冥鸿:指飞人远天的鸿雁。

( 1 )颔联景物描写很精彩,有些词语用得很传神,请就其中之一进行品析。

( 2 )全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一]
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元伯为友。二人并游太学,后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日:“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①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②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③邪?”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④。”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二]
天宝中,有书生旅次宋州。时李勉少年贫苦,与书生同店,而不旬日,书生疾作,遂至不救。临绝语勉日:“某家住洪州,将于北都求官,而于此得疾而死,其命也。”因出囊金百两遗勉,曰:“汝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后数年,勉尉开封。书生兄弟赍⑤洪州牒⑥来,累路寻生行止。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诘金之所。勉请假至墓所,出金付焉。
【注】①克:约定。②白:告诉。③审:确实。④乖违:做事不合情理。⑤赍(ji):携带。⑥牒:文书。

(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二人游太学 ( ) ②元伯以白母( ) ③将北都求官 ( )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汝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

( 3 )范式和李勉都看重友情,但在具体表现上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意,作简要评析。
范式 :
李勉 :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应县木塔为什么不怕地震
高育红
①应县木塔位于山西省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它处于大同盆地地震带,建成近千年来,经历过多次大地震的考验。据史书记载,在木塔建成200多年之时,当地曾发生过6.5级大地震,余震连续7天,木塔附近的房屋全部倒塌,只有木塔岿然不动。20世纪初军阀混战的时候,木塔曾被200多发炮弹击中,除打断了两根柱子外,别无损伤。
②应县木塔之所以有如此强的抗震能力,其奥妙在于其独特的木结构设计。木塔除了石头基础外,全部用松木和榆木建造。木材是一种质量轻、力学性能好的建筑材料,它具有一定的柔性,在外力的作用下比较容易变形,但在一定程度内又有恢复变形的能力。木构架中的所有节点又普遍使用榫卯结合,也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再加上传统木构架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柱网平面和梁架布置,使其形成一个具有一定柔性的整体框架结构体系,当地震袭来时,建筑便通过自身的变形消减地震力对结构的破坏能量,从而在一定限度内保障了建筑的安全性。
③中国古代建筑一般由台基、梁架、屋顶构成,高级的建筑在梁架和屋顶之间还有一个斗拱层。中国古代建筑台基坚固,好比是一艘大船载着建筑漂浮在地震形成的“惊涛骇浪”中,能够有效地避免建筑基础被剪切破坏,减小地震波对上部建筑的冲击。优雅的大屋顶对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也做出过相当大的贡献。形成大屋顶需要复杂的结构和大量构件,大大增加了屋顶乃至整个构架的整体性,庞大的屋顶以其自重压在柱网上,也提高了构架的稳定性。
④斗拱是由若干斗形的的木块和方形的短枋木相互交接组合而成的构件,用在柱头或额枋之上,起着承担梁架和出挑屋檐的作用。当地震发生时,屋顶和柱之间的若干组内外檐斗拱像弹簧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从而大大减少了建筑的破坏程度。
⑤除了这些较显著的手法外,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还使用了大量的其他技术设施,比如榫卯的使用。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我们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不用钉子连接的构建的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了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 1 )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是 。选文为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多是 构架,能够通过 消减地震对自身造成破坏。

( 2 )选文第①自然段划线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3 )选文第②自然段加点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 4 )仔细阅读③~⑤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我国古代建筑有哪几种抗震手法。

( 5 )许多中国古代建筑都做到功能与美感的完美结合,请你举一例,并加以简要说明。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人生没有永远

杨绛

①自从迁居三里河寓所,我们好像跋涉长途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家,我们可以安顿下来了。

②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例如阿瑗小时才五六岁的时候,我三姐就说:“你们一家呀,圆圆头最大,钟书最小。”我的姐姐妹妹都认为三姐说得对。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③他们两个会联成一帮向我造反,例如我出国期间,他们连床都不铺,预知我将回来,赶忙整理。我回家后,阿瑗轻声嘀咕:“狗窠真舒服。”有时他们引经据典的淘气话,我一时拐不过弯,他们得意说:“妈妈有点笨哦!”我的确是最笨的一个。我和女儿也会联成一帮,笑爸爸是色盲,只识得红、绿、黑、白四种颜色。其实钟书的审美感远比我强,但他不会正确地说出什么颜色。我们会取笑钟书的种种笨拙。也有时我们夫妇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

④我们对女儿,实在很佩服。我说:“她像谁呀?”钟书说:“爱教书,像爷爷;刚正,像外公。”她在大会上发言,敢说自己的话,她刚做助教,因参与编《英汉小词典》,当了代表,到外地开一个极左的全国性语言学大会。有人提出凡“女”字旁的字都不能用,大群左派都响应赞成。钱瑗是最小的小鬼,她说:“那么,毛主席词‘寂寞嫦娥舒广袖’怎么说呢?”这个会上被贬得一文不值的大学者如丁声树、郑易里等老先生都喜欢钱瑗。

⑤钱瑗曾是教材评审委员会的审稿者。一次某校要找个认真的审稿者,校方把任务交给钱瑗。她像猎狗般嗅出这篇论文是抄袭。她两个指头,和钟书一模一样地摘着书页,稀里哗啦地翻书,也和钟书翻得一样快,一下子找出了抄袭的原文。

⑥一九八七年师大外语系与英国文化委员会合作建立中英英语教学项目,钱瑗是建立这个项目的人,也是负责人。在一般学校里,外国专家往往是权威。一次师大英语系新聘的英国专家对钱瑗说,某门课他打算如此这般教。钱瑗说不行,她指示该怎么教。那位专家不服。据阿瑗形容:“他一双碧蓝的眼睛骨碌碌地看着我,像猫。”钱瑗带他到图书室去,把他该参考的书一一拿给他看。这位专家想不到师大图书馆竟有这些高深的专著。学期终了,他到我们家来,对钱瑗说:“Yuan,you worked me hard”,但是他承认“得益不浅”。师大外国专家的成绩是钱瑗评定的。

⑦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钟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⑧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⑨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⑩人间也没有永远。

⑪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⑫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 1 )结合语境,分析文中画线句子中划线词的妙处。

①他高大了。

②她像猎狗般出这篇论文是抄袭。

( 2 )钱钟书、杨绛夫妇学贯中西,却对女儿钱瑗“实在很佩服”,第④段到第⑥段详细回忆了钱瑗的三件事情,仿照示例概括钱瑗令父母佩服之处,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学问高深

( 3 )根据你的理解,从内容和结构上具体说说第⑩段在文中的作用。
( 4 )《人生没有永远》一文中,杨绛先生在耄耋之年回忆了一家三口往日的生活,我们在学过的课文《老王》里也能看到他们家的生活点滴。请分别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说说杨绛一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以“留在 __________的记忆”为题写一篇文章。

作家冯骥才在《日历》中写到:“记忆依靠载体。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照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