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这时,全场所有人的眼睛都集中在那个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身上。B: 小李工作非常积极肯干,总是提前上下班。 C: 全厂职工听取并讨论了厂长关于改善经营管理的报告。 D: 齐辉同学的这篇习作立意深刻,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在全市作文比赛中把它评为一等奖。 |
2、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装模作样 叹为观止 人情世顾 大彻大悟 B: 辗转翻侧 戛然而止 黄道吉日 荣华富贵 C: 花香鸟语 依然固我 草长莺飞 毫无疑问 D: 冰天雪地 海枯石烂 水落石出 世外桃源 |
3、 |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真正的读者应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能够辨识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___________________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①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和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 ②这种能力部分来自阅读的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 ③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 ④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所收获,能够开启你的心智。 A: ①③②④B: ②③④① C: ②①③④ D: ③②④① |
4、 |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新闻是一个大范畴的概念,它涵盖了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等不同体裁。其中新闻特写主要展示事件片段,描写精彩瞬间,最具画面感。 B: 郦道元是北魏地理学家,他所撰写的《水经注》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价值极高的文学作品,她在我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中有重要地位,写景的笔法尤为精妙。 C: 律诗是近代诗的 一种,以每句字数来分,有“五律”或“七律”,两句一联,依次是首联、颈联、颔联和尾联,此外,还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D: 《美丽的颜色》是一篇传记作品,是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的女儿为自己的母亲所作的,我们可以通过“寻常”生活中“不寻常”的细节来体悟她伟大的科学精神。 |
5、 | 下列划线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儿童文学家曹文轩获得本年度“国际安徒生奖”后,多家媒体强聒不舍地争先报道。 B: 细读的重要讲话,发现其中对古典诗句的引用俯拾即是。 C: 今年央视春晚的魔术表演十分精彩,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其丰富奇妙的变化简直不言而喻。 D: 小军在辩论会上引经据典,断章取义 , 博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
6、 | 结合语境,在下面语段中的横线处填写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 B: ①像涌起的白色浪花②飞扬起来,落在人的肩上、头发上 C: ①像一塘白发的老人②不甘寂寞,插进布眼,爬在裤脚 D: ①像涌起的白色浪花②不甘寂寞,插进布眼,爬在裤脚 |
7、 | 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②④⑥ |
8、 | 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 幌子(huǎnɡ) 怯懦(qiè) 雕梁画栋(dònɡ) B: 忌讳(huì) 拾掇(duo) 骂骂咧咧(liě) C: 侦缉(jī) 捣蛋(dǎo) 咬牙跺脚(duò) D: 凄惨(cǎn) 耷拉(dā) 另请高明(mínɡ) |
9、 | 选出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A: 《春江花月夜》是民族乐器合奏的精华,它的美真是让人无言以对。 B: 时间真如行云流水 , 还记得刚入初中时的豪言壮语,转眼间,中考的决胜时刻就要到了。 C: 走进六月的荷花池公园,便可见朵朵荷花盛开,姹紫嫣红 , 煞是好看。 D: “不雅视频”曝光后,毕福剑通过微博向公众致歉,可是我们要说“姥爷”是否也应该反躬自问 , 自己对得起央视主持这份职业吗? |
10、 |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是( ) A: 历史正剧往往庄重严整,因为它倾向于真实再现;历史传奇剧则灵动丰盈,因为它具有较多理想色彩。 B: 黄金潮涌动的今天有如下现象:言必称“匠心”,实则有泛化之嫌。更有甚者,借机炒作赚快钱。 C: 从书目中就可以知道过去曾经有过哪些书,现在又出版了哪些书,各种学科门类有哪些图书。 D: 人生旅途上,我们不停地走,跑,飞,可我们的灵魂跟上我们的脚步了吗? |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 |
阅读《小石潭记》的节选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1 )下面句中的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水尤清冽:凉B: 卷石底以出卷:弯曲 C: 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可以 D: 乃记之而去。去:离开 ( 2 )下面句中的划线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影布石上 B: 潭西南而望 C: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 其岸势犬牙差互 ( 3 )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写隔竹林,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情趣。 B: 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衬,具有画面感。 C: 小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寒悲凉。 D: 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冰湖(陈彦斌)
“爹,遛网吧?”儿子猫腰拎起大网漂子,扔到船上。刚遛了几下就喊起:“大鱼!爹,上了一条大的!”“慢点儿,慢着点儿,别拽跑了!”他一别船桨,渔船贴过去,渔网紧挨在船的右舷边。
大鱼一见亮,吓得惊慌乱挣,宽宽的鱼尾巴击打得湖水四溅。他掂起抄罗子探过身去,连鱼带网一起抄到船上。“爹,咱们掏到白鱼窝子啦。”儿子说着,又把一条二三斤重的白鱼从网上摘下,扔进舱里。
“打完这次鱼,回去,你就去上学,啊!”他看着儿子说。“不!”儿子一直没回头,还在遛着网,“我和你一起打鱼。”“我揍你……没出息的小兔崽子!”
④下午的时候,一小团乌云从湖西面升起,越集越密,阴沉沉地移过来。他忙招呼儿子起网。他们刚把渔网拽到船上,铅灰色的乌云已低低地覆盖住了整个天空,整个湖面都陷入阴沉沉的风雪中。翻起的湖浪骤然变得浑黄,像煮开锅的小米粥,变得稠糊糊的。气温骤降,湖水拍溅在船帮上,立刻结成了冰,渔船变得沉重起来。
⑤不好!他心里暗暗叫了一声,使劲儿地扳起桨往回划。可风浪太大了,他拼尽了全力,还是顶不动。渔船上下颠簸着,四周涌动的大浪,一个接一个扑向船舷。他不敢再硬顶着风划船了,便把两只船桨深深地插在水里,任凭风浪带着渔船往东南方向漂去。
⑥大雪是后半夜停的,风浪也渐渐小下来。在风雪里挣扎了几个小时的爷儿俩累得话都懒得说了,脑子里一阵阵地犯糊涂,麻木的手也痛得发痒。他真想躺在儿子身边睡一会儿,却不敢。这么冷的天,湖随时都会封上。
⑦天快亮的时候,一阵可怕的寂静从四周围拢过来,涌动着的浪几乎瞬间就凝住了,滑行的渔船也冻结在冰里。船浆抵在光滑的冰面上,打着滑拢到船尾,船仍是一动没动。不好,封湖了,封湖了!他拿起船桨,疯狂地砸着冰。儿子被砸冰声惊醒,昏昏沉沉地爬起,拿起另一只桨砸下去。冰冻得还不太厚,一桨下去,冰碎了。渔船挤进窄窄的冰缝,一点点挤过去,船身被锋利的冰碴儿刮得“沙沙”响。
⑧他疯狂地砸着冰,儿子再把大冰块砸碎,渔船这才能前进一点儿。儿子没砸几下,“扑通”一声倒在舱里,挣扎几下没起来。他探手摸摸儿子的头,滚烫!可他已顾不上儿子了,只是更狠劲儿地抡着船桨,朝冰砸下去。
⑨中午的时候,一条线般的暗影出现在远远的天边。此刻,他的棉衣棉裤已被汗浸透了,黏黏地贴在身上。他瘫坐在船舱里,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双手的虎口也震裂了,渗出的血结成了紫黑色的血痂。他几乎再也举不动那支松木船桨了,只想就这么躺着,好好喘息一会儿。可当他看见蜷缩在舱里浑身瑟缩、脸色发青的儿子,又站了起来,举起船桨。
⑩“咔嚓”一声,桨断了。桨头甩在冰上,滑出好远才停下来,孤零零地躺在冰面上。他凶狠地骂一句,看着手里攥着的那半截已经没有用了的船桨,把它甩了出去。他直起腰来朝湖岸那边看去,隐隐约约看得出是村子附近那片柳树林。他默默地朝那边望了一会儿,扶着船帮把一只脚跨到船外,随着“咔嚓”的冰裂声,冰塌陷了,他下到水里。他一只手紧紧抓住船,拖在身后,向湖岸的方向扑去。
⑪“爹,你怎么啦?”儿子被冰碎声惊醒,挣扎着爬到船边,看到水里游动的爹,一下抓住他的手,哭喊着往上拽,“爹,你上来,上来呀,爹!”“放开手,爹……爹送你……回去……上学!”他的左手紧紧抓住船头板,右手努力地向前扒着冰,两条腿也在身后使劲儿地蹬着,整个身子扑向前面的冰,压下去,冰碎了,把船拉过去,身子再向前挪,又压在冰上……儿子感觉到爹的手在不停地哆嗦,过电般地传到自己的身上。儿子越发哆嗦了,可他还是用力地点了点头。
⑫湖岸那边有船过来了。他的眼前变得模糊起来,但是,手指却像是五根铁钉,死死地抠进船板里……
(选自《金奖小小说》,有删节)
( 1 )请根据文章内容和下面的提示,将小说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父子俩遛网打鱼→________→砸冰行船→________→看到希望
( 2 )试分析第⑦段画线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3 )第⑪段画线句的语言极富表现力,请简要分析。他的左手紧紧抓住船头板,右手努力地向前扒着冰,两条腿也在身后使劲儿地蹬着,整个身子扑向前面的冰,压下去,冰碎了,把船拉过去,身子再向前挪,又压在冰上…
( 4 )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答。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寒夜有灯苦读书
胥加山
①读小学时,因生活贫困,家处偏僻,家里一直没通上电。没有电的夜晚,春夏秋日天长还好过,趁天黑前完成作业就行了。可一到冬天,白天那么短,放学回家的路上,天就黑了。吃饭可以摸黑吃,作业可不能摸黑写呀!于是母亲就用废墨水瓶做了个煤油灯。母亲的手很巧,在瓶盖上钻孔、用铁皮卷灯芯空管、用棉花捻灯芯……一切准备好,母亲又把废墨水瓶擦干净,往墨水瓶里倒满煤油,让灯芯浸湿煤油,划着一根火柴,点燃,片刻老家的土屋里充满了光亮,喜得我们涨红了脸……
②有煤油灯相伴的夜晚,读书写字,是件多么幸福温馨的事呀!母亲从不让一点光亮浪费。我们兄妹围着煤油灯做作业时,她也丢下能摸黑做的活儿,借着如豆的灯光,或缝补衣服,或纳鞋底。父亲也被她吩咐在一旁或搓绳,或编织渔网,就连家中的老黄狗和大黑猫也在灯光下和平相处玩闹着……
③煤油灯的上熄是由母亲掌管的,因为煤油也是家中的一项开支。为节约开支,母亲总是精打细算,坚决反对我们在灯光下打闹玩笑。她认为灯是为学习而亮的,因而幼小的我们就学会了珍惜灯光。然而当我们上到四五年级的时候,学会了阅读,母亲却变得很大方,时常倒满煤油,她纳鞋底陪着我阅读至深夜……由于在煤油灯下阅读时间太长,鼻子间常挂着两道黑灰。第二天一时没发现,上课时,常被人笑话。那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家中能有一盏玻璃罩子灯,因为那时一般人家都用上了玻璃罩子灯。
④家中用上玻璃罩子灯是在我读初中的时候。但煤油是有计划的,母亲总是托人想多买回些,可一次次总是落空。母亲每天把玻璃罩子擦个晶亮,把灯芯旋到最低,这样既保证了亮度,又节省了煤油……后来,我的一位英语老师知道我有夜读的习惯,她请在乡供销社工作的哥哥为我捎来10公斤煤油,且免费!
⑤读初三,学校要求住校。那时学校早通电用上日光灯,可学校每晚十点半准时熄灯,这可苦了有夜读习惯的我。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我省吃俭用买了个手电,每晚偷偷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和书中的人物同悲喜……
⑥我离家去外市读中专,家里也通上电,母亲信中告诉我这个好消息,当时我就想,放假回家一定买盏台灯夜读至天明……然而中专四年,父亲的病一年重于一年,我的台灯梦想也一拖再拖,直拖到参加工作。
⑦说起那盏陪伴我有12年的台灯,还有一个小故事。那年我刚参加工作,我把工资全给了父亲看病,晚上看书,只能在职工宿舍里就着100瓦的大灯泡下夜读,后来怕影响同事们休息,时常蹲在厕所里夜读。一次被值班的工会主席发现了秘密。那一年,我获得“先进工作者”,看别人获得奖品不是热水瓶就是洗脸盆,唯独我获得一盏精致的小台灯。后来才知道,那是工会主席特意奖给我的,鼓励我夜读更多的书……
⑧台灯梦圆了,我夜读的劲头更足了,也正是那盏台灯的陪伴,我爱上了写作。
⑨从 的演变,光亮一次比一次照亮我夜读的心灵,也象征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人民的生活正朝着更光明处前行……
时段 内容 | 读小学时 | 读初三 | 参加工作 |
写“我”苦读的句子 |
晒的本义是在阳光下曝干或取暖。现实生活中指把东西拿到外面通过太阳的照射而变干(吸收了太阳的光和热)或杀菌,和“晾”差不多,如“晒被子”“晒太阳”等。在网络中指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如“晒一下自己的靓照”“晒自己的收获”等。
请以“晒”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紧扣材料,自选角度,确定选材和立意;②文体不限,可以讲故事,编童话,也可以阐述某种感想和看法,要写出真情实感;③不得抄袭本试卷中的阅读材料;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