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8年河南省泌阳县泌水镇中心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划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肖(xiāo) (bì)(nì) 油光可(jiàn)
B: 挑(xùn) 迁(xǐ) (hán)首低眉
C: 清(liè) (qí)祷 相形见(chù)
D: (jiān)默 蓬(ɡāo) 樯倾(jí)摧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对世界保持微微喜悦的心情,知道在 的生活里也能有丰满的快乐,便宜的食物也有好的味道,小环境里也有 的梦想﹣﹣这些卑中至尊,贱中之美,小中之大, 丑中之美,坏中之好,需要微细喜悦的心情才能体会。


A: 匮乏 深远 而且
B: 匮乏 远大 乃至
C: 贫困 远大 何况
D: 缺憾 长远 乃至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社会的发展,使古村落居民的居住环境已不能满足现代人对居住条件的需求。(将“使”删去)
B: 给自己一个希望,就能活出一份精彩,命运之神青睐的是勇于进取、勇于拼搏。(在“拼搏”后面加上“的人”)
C: 内地电影导演曹保平拍的青春题材的影片《狗十三》,在全国引起了观影热潮。(将“引起”改为“掀起”)
D: 数学老师运用交通事故统计数据进行教学,使学生不仅增强了安全意识,还学会了计算方法。(将“增强”改为“提高”)
4、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远山。
B: 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C: 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便立刻写信去报名。
D: “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5、

下列语句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B: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C: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者乎?
D: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6、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谣言 山涧 可歌可泣
B: 伴侣 辫子 锋芒必露
C: 吩咐 愧怍 微不足道
D: 屏障 矜持 诲人不倦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_________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

②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 ___________可见。

③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___________了。

A: 的确 到处 温柔
B: 确实 到处 柔和
C: 确实 随处 柔和
D: 的确 随处 温柔
8、下面句子中划线的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以前的科幻电影中的许多设想,当时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现在却不断变为现实。
B: 与他人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方着想,不能只顾自己。
C: 常言道,独木不成林 , 一花难成春。一个人再能干,离开了集体也做不成大事。
D: 村民依靠当地的水库资源发展养殖业,走上了致富路,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9、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只有孝敬父母的人,オ是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②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倡导“孝道”,更有其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③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

④从远古时代的“孝感动天”的舜,到“亲尝汤药”的刘恒、“卖身葬父”的董永、“扇枕温衾”的黄香……真是不胜枚举。

⑤我们国家是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孝行”贯穿其发展的各个阶段。


A: ③①⑤④②
B: ①③⑤②④
C: ②①③⑤④
D: ③①②④⑤
10、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2016年“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高亢的声音和变幻的舞台背景让人目不暇接。
B: 经过激烈角逐,埃塞俄比亚选手包揽了2017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男、女冠军。
C: 国土资源部日前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严格规范征地拆迁管理,坚决杜绝强征强拆行为的不再发生。
D: 五一小长假期间的瘦西湖公园,张灯结彩,人山人海,处处洋溢着人们的笑脸。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野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 1 )诗题“野步”意为郊野漫步。诗中的“________”与“________”两字说明诗人已经被美景深深吸引。
( 2 )在第一二句中,选择一个能体现“春的气息”的字眼,并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八哥与蝉对话

鸲鹆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而调其舌,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言,唯数句而已。蝉鸣于树,鸟闻而笑之。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曷若我自鸣其意哉?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

【注】①本文据《叔苴子》改编。②鸲鹆(qú yù):即八哥。③罗:张网捕捉。④调:调教。⑤曷若:怎么像。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久之能人言 效:________

能效数声而止 但:________

数句而已 唯:________

④鸟首而惭 俯:________

( 2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

蝉 谓 之 曰 子 能 人 言 甚 善 然 子 之 所 言 犹 若 未 言 也。

(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蝉鸣于树,鸟闻而笑之。

②曷若我自鸣其意哉?

( 4 )八哥为什么“俯首而惭”?你由此得到了什么启发?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现代文,回答问题。

从天而降的母亲

韩浩月

习惯了和母亲告别,每一次,我们母子二人分开,谁也不回头再看一眼,我也不是刻意狠起心肠,只是习惯了告别。

许多年以前,一直有个问题想要问她:“你为什么要离开我们?”这个问题在我30岁之后,就再没有任何想问的念头了。

童年时刻骨的伤痕,有一部分来自母亲。有一年需要交学费,我在一个水塘边跟她要钱,不敢看她,仿佛自己在做一件错事。她说“没有”,我呆住了,一直盯着那片池塘绿色的水纹在看,觉得世界坍塌,时间僵直,万念俱灰。

母亲走了又回,回了又走。每次回来的时候,都说不会再走了,她在院子里看着我的眼睛说:“这一次我不会再走了。”我在心里欢呼雀跃,表情却平淡,最多说一个“好”字。当她第三次从她改嫁的那户人家想要回来的时候,被挡在了紧锁的门外,那天下了大雨,她跪在满是泥水的地上哭。

以为她不会再离开我们,但几个月之后,她又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从此不再相信她。但也知道,她有自己的苦衷,一个失去了丈夫的女人,在一个不但贫穷而且不讲理的大家庭里,想要有尊严地活,是多么艰难的事。

在我漫长的少年时代,与母亲再无联系。整整10多年的时间,音讯皆无。她是怎么过的,我不知道。中学时,有同学问到父亲、母亲,通常选择不回答,如果非要回答的话,就会用淡淡的一句:“都不在了。”那时我和母亲居住的地方,相隔30多公里,但这段路程,足以用空茫来形容,我和她之间,大雾弥漫,我不找她,她也不找我。

可是,我总是盼望母亲会突然来看我。像小说或电影里描述的那样,穿着朴素的衣服,带着吃的,敲开教室的门,而我在同学的注视下羞惭地走出去,接过她带来的食物,再轻声地赶她走。在脑海里重复过无数次这样的场景,每逢有别的家长敲门的时候,总觉得会是她。

直到我20岁那年,在县城里,我和一个女孩谈恋爱了。母亲仿佛专为此事而来,她笑着问我想要什么礼物,在得到我的答案之后,她给我买了一辆昂贵的变速自行车。那段时间,无论白天还是深夜,都会经常骑着那辆自行车在街道上飞奔,经常把那辆自行车擦得雪亮,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富有的人。

23岁那年,我结婚。有人问我,愿不愿意让你妈妈过来。“让啊,当然让。”儿子结婚,母亲怎么可以不在场!

婚礼前一晚的家宴,一大家子几十口人,在院子里、大门外的宴席上,吃得热闹非凡。母亲怎么也不肯上桌,任凭几个婶子死拉硬扯,她还是坚持等大家吃完了,在收拾的时候,躲在厨房里偷偷地吃几口。婚礼那天拜堂,司仪在喊“二拜高堂”的时候,却找不到母亲了。

客人散去,三婶告诉我母亲在楼上哭。上楼去看她,她立刻停止了哭泣,像个没事人一样。那一刻我意识到,这么多年,仿佛她从没关心过我,我也从未关心过她,这么多年的时光,我们都是怎么过来的?

25岁那年,拖家带口漂到北京,妻子背着我给母亲打电话,说让她帮忙带几个月孩子,还承诺,只要把孙子带大,以后就一定会像对待亲妈那样,对她好,养她的老。母亲来了,我们一家人终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一次团聚。

这次是真的以为母亲会永远陪着我们了。但又一次的分别摆在面前。母亲在她的村庄又有了一个自己的女儿,她还要照顾她。要走的前几天,她一遍遍和孙子玩“再见”的游戏。等到孙子睡着的时候,她一句话不说,沉思着,一会儿想想,一会儿笑笑,在我看来,她又成了一个陌生的母亲。这是一位从天而降的母亲,也是一个身不由己的母亲,我已没法,也不能再要求她什么。

最后一次见到母亲,是从乡村回县城的时候,母亲与我们同行。我开车开得有些快,母亲晕车,半路的时候停下来,母亲蹲在路边呕吐。我在司机位上通过窗户看到母亲的样子,内心翻江倒海,那个久远的问题又飘回了心头:母亲,为何我们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我下车来到母亲背后,默默地给她捶着背,无声地开始流泪。

《中国青年报》(2015年08月04日12版)有删改

( 1 )本文用《从天而降的母亲》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 2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主要事件。

( 3 )依据文章“我”对母亲的情感变化,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

对母亲埋怨------对母亲________-----对母亲思念-------对母亲________

( 4 )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三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 5 )文章最后一段写到“我下车来到母亲背后,默默地给她捶着背,无声地开始流泪。”此时的 “我”,会想到什么?

阅读训练

我们是怎么过母亲节的

①我们决定为“母亲节”举行一次特别庆祝。大家决定把这一天过得痛痛快快的,成为全家的一个节日,我们要做一切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让母亲高兴。

②我们的计划是,把这一天过得像过圣诞节或别的盛大的节日一样隆重,我们决定用鲜花点缀房间,在壁炉上摆些格言,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情。我们请母亲安排格言和布置装饰品,因为在圣诞节她是经常干这些事情的。

③两个姑娘都给自己买了新帽子,父亲给他自己和我们兄弟俩买了几条带活结的丝领带。我们也准备给母亲买顶新帽子,不过,她倒是似乎更喜欢她那顶灰色的旧无沿帽,而且两个女孩子都说,那顶旧帽子,她戴了非常合适。

④早饭后,我们准备雇一辆汽车,把她载到乡下去美滋滋地兜游一番。但是,临行前,父亲有个新想法,与其让母亲坐在汽车里逛来逛去,倒不如带她去钓鱼更妙。父亲昨天刚好又买了一根新钓竿,他说,要是母亲愿意的话,她还可以使用那根钓竿;真的,他说过,钓竿实际上是给她买的,不过母亲说,她宁愿看着父亲钓鱼,她自己却不想钓。

⑤这样,我们让母亲切了些夹心面包片,准备了一些便餐,就要出发了。

⑥不料汽车里面看来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宽敞,因为我们没有把父亲的鱼篓、钓竿以及便餐估计在内,显然,我们没法儿都坐进车里去。

⑦父亲叫我们不必管他,他说他留在家里也很不错,而且他相信他能利用这段时间在花园里干点活儿;他说我们也用不着顾虑他三年来一直没有过一个真正的假期这回事;他说他能够整天埋头干活,而且,真的,他还说,本来,他想过个什么节就是想入非非。

⑧当然我们全都觉得,让父亲留在家里可绝对不行。安娜和玛丽姐妹俩倒也都乐意留下来,只是,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里,她们买了新帽子不戴一戴,未免太使人扫兴。维尔和我本来也愿意退出,但不幸的是,我们在准备晚饭上,却帮不上佣人一点忙。

⑨因此,大家决定还是母亲留下来,就在家里痛痛快快地休息一天,同时准备晚饭。反正母亲不喜欢钓鱼,而且室外还是有点儿凉,父亲有些担心母亲会着凉。

⑩于是我们向母亲欢呼了三次之后就开车出发了。我们把汽车开到美妙无比的山冈中行驶,度过了最愉快的一天。

我们到家已经很晚,热腾腾的饭菜母亲已经给我们准备好了。可是首先她不得不给父亲拿来手巾和肥皂,还有干净的衣服,因为他钓鱼时总是弄得一身肮里肮脏的,这就叫母亲忙了好一阵子。

终于,一切都齐备了,我们便在最最豪华的筵席上坐下来,有烤火鸡和圣诞节吃的各种各样的好东西。吃饭的时候,母亲不得不屡次三番地站起来,去帮着上菜、收盘,再坐下来吃;后来父亲注意到这种情况,便说,她完全不必这样忙来忙去,他要她歇会儿,于是他自己便站起身到碗橱里去拿水果。

这顿饭吃了好长的时间,真是有趣极了。吃完饭,我们大伙儿争着帮忙擦桌子,洗碗碟,可是母亲说她情愿亲自来做这些事,我们只好让她去做了,因为这一次我们也总得迁就她才行。

一切收拾完毕,已经很晚了。睡觉之前我们全都去吻过母亲;她说,这是她有生以来过得最最快活的一天。我觉得她眼里含着泪水。总之,我们大家都感觉到,我们所做的一切得到了最大的报偿

(斯蒂芬·巴特勒·里柯克/文 有删改)

( 1 ).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我们这一家人都是“怎么过母亲节的”?。

( 2 )赏析的句子

她说,这是她有生以来过得最最快活的一天。我觉得她眼里含着泪水。

四、写作(分值:60分)
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1910年秋,不满17岁的毛泽东准备离开闭塞的韶山去长沙求学。临行前,写成《呈父亲》一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力透纸背的四行短诗,书写了伟人人生启航之际的少年豪情,纵贯了伟人一生的信念追求。

当下的同学们正值人生花季,绚烂无比。正所谓心中有梦,肩上有责,脚下有路。在18岁成人礼即将到来之际,你想说些什么?

请你根据材料寓意,选好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如有需要,请用“×××”代替。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