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8年邱县实验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设问)
B: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夸张)
C: 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反问)
D: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排比)
2、

选出下面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 红(fēi) 然(yí) 无消息(yăo) 参差披拂(cēncī)
B: 蹭(mó) 和(chàn) 文绉(zhōu) 堂大笑(hōng)
C: 胡(zī) 黑(yŏu) 藏污纳(gòu) 广无垠(mào)
D: 尔(chù) 解 (pāo) 期期艾艾(ài) 怆幽邃(qiāo)
3、

将下列句子连接成意义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唱歌既要唱声,又要唱情。
②于是,便产生了“字正腔圆”、“珠圆玉润”这两个成语。
③“声情并茂”这个成语,就反映了古人对歌唱的更高追求。
④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
⑤只有用声情并茂的歌声,恰当表现歌曲的情感内蕴,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听者为之动容,为之共鸣。

A: ①③⑤②④
B: ④⑤②③①
C: ④②①③⑤
D: ①③④⑤②
4、结合语境,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内容恰当的一项是( )

古松的形象随着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假如木匠、植物学家和画家同时来看古松,木匠心里盘算它是适合造房子还是做家具,__________;植物学家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__________;画家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是聚精会神地__________以及它的昂然高举的气概。由此可知,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为的。

①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

②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③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③②①
D: ①③②
5、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些人把中国航母和“中国军事威胁”相提并论,实属别有用心
B: 重庆人将以汗牛充栋的勤劳,以学富五车的智慧,续写更多更美的“重庆故事”。
C: 遏制垃圾短信刻不容缓,只有用法律斩掉垃圾短信利益链,才能让垃圾短信销声匿迹
D: 他读文章喜欢寻章摘句,写文章喜欢引经据典 , 不少人认为他是“掉书袋”。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使许多学生缺乏自制力,生活上互相攀比。
B: 熊熊大火中,一位遇难者向人们呼救。
C: “知识守护生命”是由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的大型公益活动。
D: 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惠及沿线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7、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 罚(chěnɡ) 忿然(fèn) 午(xiǎng) 水(yǎo)
B: 偻(qǔ) 辱(wǔ) 问(jié) 胸(pú)
C: 田(lǒng) 山(jiàn) 育(pǔ) 障(píng)
D: 对(jiào) 家(hé) 然(hè) 异(chà)
8、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kuāng)骗 (zèn)害 (shì)才放旷 吹毛求(cī)
B: 桑(zǐ) 拮(jù) 怒不可(è) (kuò)然无累
C: 脚(huái) 扶(yē) 面面厮(qù) 一(póu)黄土
D: (yú)词 (zhàn)桥 气吞(dòu)牛 根深(dì)固
9、

下列句子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近日气温骤降,同学们对装有空调等取暖设备的图书馆趋之若鹜 , 一大早就背起书包去自习。
B: 这道数学题经过老师的巧妙引导,答案已经呼之欲出
C: 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对此,我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死灰复燃
D: 周末,同学们亲顾茅庐 , 去看望生病的张老师。
10、下列选项中的句子填入横线处与前后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家风家训的传统。通过家风家训建设改善村风民风,我市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探索。我们深有感触的是,家风家训的确立要切合实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A: 要大力宣传本地优秀的家风家训;也要借鉴外地经验
B: 要大力宣传本地优秀的家风家训;也要做好经验总结
C: 避免千篇一律,流于形式;还要认识到社会风气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
D: 避免说一套,做一套;还要认识到社会风气的改变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这首词,思路开宕,想象丰富,意境辽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B: “帝所”,指天帝居住的宫殿。其实,这是人们在经历了千辛万苦后所希望和追求的美好前途。
C: 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该词走婉约一路。
D: “蓬舟”,像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
( 2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干帆舞”所描述的画面。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1 )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解衣睡 孤岂卿治经为博士邪
B: 相与于中庭 五十笑百步
C: 遂承天寺寻张怀民 自富阳桐庐一百许里
D: 念无与为者 好之者不如之者
( 2 )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夜无月 悲守穷庐,将复
B: 相与步中庭 我如浮云
C: 念无与为乐 卿今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惟手熟
( 3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中“起”“至”“寻”“步”等词,精约简洁,把作者夜游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B: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两句,以动衬静,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写出了院中积水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月下美景。
C: 本文把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都浓缩在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中。
D: 本文虽然仅80余字,但综合运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如一篇短小的日记,有时间、地点、人物,先叙事,再写景,最后以议论点题。
( 4 )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则说明文,回答后面小题。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 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 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沙尘暴能有效地缓解酸雨。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 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 01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⑧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没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本文有删改)

( 1 )本文的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

( 2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沙尘暴早在几千万年前没有人类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但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当的行为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B: 第③自然段“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一句中,“过度””不能去掉,“过度”表程度,说明人类放牧等活动,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 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了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
D: 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一切物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 3 )读了本文,请写一句标语,号召人们注意环境保护。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涵养几分静气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 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文/宋威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04版)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2 )阅读全文,请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
( 3 )文章首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 4 )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5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写出一个“涵养静气”的方法。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到了周末,蒋欢又到好朋友秦峰家找他踢球。秦峰指着一堆作业告诉他,完成这些,我还有两个兴趣班。蒋欢说,周末就是应该休息和玩啊,你成天这样用功到底为啥啊?秦峰说,在该学习的年龄就应该学习,多学些技能,以后就会有好的发展,这样才能过着轻松惬意的生活啊。蒋欢说,周末本就该休息放松的,劳逸结合才会有更好的发展。你看我现在不就是过着轻松惬意的生活?而且会比你期望的生活早好多年。

上面一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