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8年柘荣县第三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鱼我所欲也》选自法家经典著作《孟子》。《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濂全集》,作者宋濂,宋代散文家,字景濂。
B: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腐儒的典型是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是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是马静、鲁编修。
C: 中国古代的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D: “这个会议被他搅得不欢而散”和“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这两个句子都是被动句。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无法用言语表达)
B: 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此时此刻我的心情也不胜凉意。(这里指不能忍受)
C: 在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这已是我来北大的第三个秋天。(比喻时间极短暂)
D: 可不,是开始——开始做美得有点迷离的梦,开始对从未涉足过的世界进行探寻。(迷迷糊糊,十分陶醉)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B: 在云安六都码头下浩瀚的西江里,一个渔翁正在悠闲垂钓。
C: 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 , 青丝变白发。
D: 于是点上一枝烟,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4、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部小说中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离奇多变的故事情节无时无刻都在揪扯着观众的心。
B: 正是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中国女排才时隔12年又一次获得奥运会冠军。
C: 引水渠源头就是其著名景点“老龙洞”,洞内深涧幽谷,九曲连环
D: 这个案子情节有如罗生门,扑朔迷离 , 不知道谁是真正的凶手。
5、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
B: 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认真并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
C: 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D: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6、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的一项是(  )

A: “鸥鸟亦知人意静,故来相近不相惊。”在轰轰闹闹的现代生活中,厌烦了城市嚣音后,人们自然格外向往富春江那千金难买的宁静。
B: 到底如何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困难?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早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C: 回顾“防空识别区”这一概念的形成、实践历史及其国际法依据,一些专家指出,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对中国有着特别的意义。
D: 她看上去只有十七八岁,一副楚楚可怜的样子。
7、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人”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众”人的事业需要人人的参与。
B: 张旭的草书,正如韩愈所说的,“变动犹鬼神。”
C: 对青年人来说,旅行是教育的一部分;对老年人来说,旅行是阅历的一部分。
D: 我看见水中浮着很大的海带(有些作球形,有些作管状)和很像仙人掌的蔷薇藻。
8、

下列与课文有关内容的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司马光﹣﹣《孙权劝学》
B: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C: “豆腐西施”﹣﹣鲁迅﹣﹣《风筝》
D: 胡屠户﹣﹣吴敬梓﹣﹣《范进中举》
9、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 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 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 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 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10、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里只有花的芬芳,水的澄清 , 天的庄严和纯洁,以及一切秋虫的歌唱。
B: 狭隘而自私的心灵,可以变成自己的地狱,广阔而开朗的心灵,却可以成为他人的天堂。
C: 老王为人热情,无论遇见谁都要拉着别人嘘寒问暖,强聒不舍 , 大家都特别喜欢同他聊天。
D: 决定你人生高度的,从来不是你的高谈阔论 , 而是你说做就做的执行力。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古诗文,回答下面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连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㈡赵襄子攻翟,胜老人、中人,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襄子曰:“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有删改)


㈢(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注】①赵襄子:春秋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翟(dí):春秋时期的国家。③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④抟(tuán)饭:捏成团的饭。⑤虞:考虑,防范。⑥从:同“纵”。⑦(qìng):用尽,消耗殆尽。⑧干戈不戢(j):战事终年不休。⑨殒 (yǔn):死亡。

(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傅说于版筑之间 举:选拔、任用
B: 行乱其所为 拂:辅佐
C: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D: 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指在国外
( 2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3 )结合语段(一),分条概括孟子认为成就人才要承受哪些方面的磨难。
( 4 )文段(一)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合语段(二)和语段(三)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赵襄子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从来不卑微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譬如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间真情等等。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枯竭。

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聊天,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为灾区孩子们募捐的纸箱。为了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照片上的那些孩子坐在用帐篷搭起的教室里,纯真而渴求的目光齐齐地望着前方。

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垃圾箱,我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一个老头正专注地用铲子或手翻腾着什么。久而久之,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的老头。

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老头的到来。他佝偻着身子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面前走过时,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面前站定,眯着眼仔细地瞧着那组照片,很久才从一张移向另一张。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衣服当垃圾收跑了!”

我笑笑,低头清理那些或大或小、或新或旧的捐款。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我吃惊地抬起头,老头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过来拾元钱。

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到了桌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大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

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它朴实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

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知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迷失的时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地丢掉。老人弓腰拾起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

(选自《小品文选刊》,作者杨进,有改动)

( 1 )品读文中划线的句子,回答:

①句中“消瘦”一词的含义是?

②为什么说老人的生命里流淌着的是“朴实的爱的血脉”?

( 2 )文章开头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结尾又说“心中种种命题有了答案”。请问“我”为什么而“困扰”?“我”找到了什么“答案”?

( 3 )文章前面部分多次写“我”对拾垃圾老头的“不屑”,后面却说“我”对老头的行为感到“惊讶”、“震撼”,并产生了“敬意”。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 4 )老人的善举让“我”产生了“莫名的敬意”,甚至在他远去之后“我”仍然“呆呆地站着”。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此时,你最想对老人说什么?

( 5 )有人常常抱怨这个世道的势利和冷漠,但人性的光辉却在汶川大地震中熠熠闪耀,每时每刻都有令人感动的爱心故事发生。请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你对“爱,从来不卑微”的理解。

〔链接〕

材料一:报道称:企业家们一掷千金,出资亿元,为灾区孩子建“震不垮的学校”;明星大腕成龙、李连杰慷慨解囊,捐赠千万,并亲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

材料二:爱心传递中的感人画面:一位残疾姑娘坐在轮椅上高举善款投向捐款箱;一个头发花白的乞丐将讨来的零钞换成大票捐给灾区。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爱是岁月的书签

①从家返回的途中,躺在卧铺上,她打开没看完的书,书签静静地夹在那里。拿下书签刚想夹在书的后面,忽然发现书签上有几行字。她一愣,随及心底涌起巨大的感动。

②“孤身在外,遇到选择,不要从利益出发,要从自己内心真正的喜好出发!”

③那是母亲的笔迹。离开家乡这么多年,很少回去,即使偶尔回家,也不再带着一本书。可是,母亲依然记得她夹书签的习惯,依然记得在书签上给她留下温暖的只言片语。

④她从小就喜欢看书。那时常自己制作精美的书签,看到哪一页,便夹在那儿。而母亲第一次在书签上写字,却是小学四年级时。那时她正看一本《安徒生童话》,那一天正好看到《海的女儿》,回来继续看时,就见到书签上母亲写了一句:“如果你是那条美人鱼,你会怎么做?”那个晚上,她想了这个问题许久,她都为自己的想象力而惊讶。

⑤可是,她并没有告诉母亲答案,母亲也没有问她。后来,母亲就常在书签上给她留字,或是提出问题,或是提醒学习,而她,有时也会在书签上写下自己的困惑和疑问,母亲都会及时作答。这成了母女间的默契,平时说话从不说起这些事,而她也常常更换书签。

⑥读初中时,她迷上了琼瑶的小说,心中对那些童话般的爱情极为向往,【A】少女的心事也因此绮丽多姿,那么多的悄喜轻愁美丽而又无奈。甚至有一段时间,她有些喜欢上了班里的一个男生,年少的心里便多了一份牵念。那个晚上,写完作业,她打开那本《我是一片云》,看到书签上有字迹:“先成长,先欣赏,再开花,再芬芳。”自从读初中以来,她极少在书签上写下自己的困扰了,而母亲依然能看出她的心事,在最恰当的时间,给予她小小的温暖与帮助。

⑦然后的时光就匆忙起来,学习和繁忙,使得整个高中三年,她看书没有以往一年多。常常一本书没看完,便被扔在那里,渐渐遗忘。可是每当想起,重新翻看,依然能看到母亲的话,虽然隔了许久,却是温暖依旧。

⑧大学第一年的寒假,她带了许多书回家。而没看几本,便被偶然发现的一件事扰得心思难静。有时想让心沉入书中的情节以忘忧,却是逐字看去,头脑中没有一丝痕迹。《百年孤独》只看了一小半,虽然每天都拿起,可书签依然固定在原来的位置。她在书签上写下了无数个“孤独”,那一天终于看到母亲的回话:“我们一直在!”

⑨她又换了一枚书签,写下:“一切都是真的?”隔了一天,她从外面回来,拿起书时,看到母亲的话:“是真的!可一切都在,我们依然,一直,一直。”久久地凝望着那些字,心里便渐渐释然,是的,一切都在,一直。开学离开时,她拥抱了父亲和母亲,这是以往从没有过的举动。而父母的眼中,也闪烁着晶莹。

⑩然后是恋爱又失恋,沉默的日子里,以书遣怀,自制的书签依然,故乡却千里,再也没有那些字句慰藉无助的心灵。有一次,她给母亲买了件衣服,便把一把书连同夹着的书签一同寄回。过了些天,果然收到母亲寄回的书,书签上熟悉的字让她有要流泪的冲动:“记住曾经的美好,走向未知的美好。”

⑪就在这样琐碎的成长中,她渐渐地成熟,也学会了独自去面对。大学毕业后,工作,成家,依然离母亲遥远,看书的时候便越来越少了,【B】而那些温暖的书签,也是慢慢沉入时光的湖。只在偶尔的旧梦中重来,一枕的旧日美好时光。这次回家,也是为了散心,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面临着重大的选择,她一时不知何去何从。而为了聊解途中寂寞,便带上本书,拿起书,就像从前般,随手做了个书签。

⑫此刻,在火车上,她的心里漾着暖暖的感动,就像少年时一般。而和遥远的从前,却又是不同的心境。大一那年的寒假,她无意间得知,自己并非父母的亲生女儿,从那以后,再看到母亲的字,便多了更深一层的体悟和感激。

⑬回到自己所在城市的那个晚上,她找出收藏了二十年的那些书签,一一摆放在眼前,静静地看,仿佛一道爱的桥梁,从自己的心开始,延伸向那个遥远人儿的心里。

( 1 )通读全文,按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用简洁的语言将母女二人围绕书签所发生的相关情节补充完整。

A________→初中时向往爱情,母亲书签留言,给女儿引导、帮助→高中三年,母亲依然书签留言鼓励女儿→B________

( 2 )本文语言朴实真挚又意味隽永,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对文章【A】【B】两处的划线词语,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A】处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分析,【B】处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

( 3 )本文属于哪种记叙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 4 )文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内容分析母亲的形象。(两点即可)
四、写作(分值:60分)
进入中学以来,在父母、老师、同学的帮助和支持下,你的视野得到了开阔,能力得到了提高,性格品质得到了塑造,心理和身体素质得到了加强。

请你以“谢谢你,让我”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叙事完整,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