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8年河南省信阳市第二高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殒落 嬉闹 挖心搜胆 重蹈覆辙
B: 妖娆 逞辨 不言而喻 断章取义
C: 暄嚷 诓骗 味同嚼蜡 恼羞成怒
D: 旁骛 萧索 自知之明 一代天骄
2、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瘦(xuē) 敬(yǎng) 手蹑脚(niē)
B: 收(lǎn) 打(chǎ) 喃自语(nán)
C: 睥(ní) 囫(lún) 骂骂咧(liē)
D: 拾(duo) 踌(chú) 赫扬扬(hè)
3、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黄河颂》的写作背景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表达出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不挠的意志。
B: 《最后一课》写作的背景是普法战争时期,通过主人公韩麦尔先生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阿尔萨斯人失去国土的悲愤、沉痛的心情。
C: 李大钊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作品《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体现了他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
D: 《土地的誓言》的作者端木蕻良是我国现代作家,全文表达了一种对沦陷的家乡土地的沉痛思念。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畅消 淅沥 一瞬间 截然不同
B: 狭隘 收敛 摇蓝曲 不求甚解
C: 沉淀 筹劳 口头掸 忍俊不禁
D: 时辰 倏忽 检字法 博学笃志
5、下列加点字注音、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 侯(jiàng) 军士吏甲(bèi) 尉(dū)
B: 门(jí) 可得而犯(yé) 驰(qū)
C: 按(pèi) 者(náng) 介(zhòu)
D: 彀弓(nǔ) 持兵(yī) 乎(jiē)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傅雷家书》中傅雷以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对儿子在做人和生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引导,表现出他对儿子的舐犊之情。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就是比喻;兴,指的是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例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运用了这种手法
C: 《名人传》叙述三位名人在经历肉体和精神上的种种磨难后,创作了不朽杰作的故事,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D: “在我刚过五十五岁的时候,我立刻提出了一个合理化的建议。”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我提出一个建议”。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闻名世界的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作品。
B: 通过开展“我和青春有个约会”综合实践活动,使同学们的语文能力有了提高。
C: 作为一种新媒介,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D: 七月的内蒙古草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8、下列字形、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sóng)恿 (jié)问 遨游 妇儒皆知
B: 滑(jī) (gèng)古 闲遐 人声鼎沸
C: 妥贴 默(qiè) 告磬 怆然(tì)下
D: (quán)伏 烦躁 (yān) 红 锲而不舍
9、

选出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B: 禁锢:束缚,限制。
C: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D: 颔首低眉:一会抬起头一会儿又显得很恭顺的样子。
10、

将下面选项分别填入对应的位置不当的是( )
《向日葵》是梵·高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作的。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 是那样 A ,同时又是 A ,那富有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 B ,色彩的对比也是 B 。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 C ,激情也 C ,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梵·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 D ,而是带有原始的 D 生命体。

A: 艳丽华美,和谐优雅
B: 粗厚有力,单纯强烈
C: 感动震颤,喷薄而出
D: 颜色植物,冲动和热情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小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 1 )上阕写了当年和现今两个场景,各表现了词人的 的心情。

( 2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年万里”是作者对往日军旅生活的回忆。
B: “泪空流”写出了对自己功名未成的不满与失望。
C: “心在天山”和“身老沧洲”构成强烈对比。
D: 这首词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悲沉,感人至深。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 1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水清冽 尤:格外
B: 日光下 澈:清澈
C: 俶尔远逝 俶尔:忽然
D: 悄怆幽 邃:深
( 2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心乐/肉食者谋
B: 全石以底/岂能暴涨携之去
C: 其境过清/去六月息者也
D: 记之而去/不知有汉
( 3 )下列对本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作者柳宗元,曾写下了备受后人推崇的“永州八记”,本文为其中之一。
B: 文章第一段寥寥数语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写出了作者探幽的浓厚兴味。
C: 作者的情感由“寂寥”逐渐转为“乐”,但掩盖不住贬谪后无法摆脱的落寞情感。
D: 文章的语言精炼优美,句式灵活,以四字句为主,杂用其他,有参差错落的变化美。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吃多少细菌才安全

①我们都知道细菌无处不在,即使是我们认为洗得很“干净”的手上也充满了细菌。虽然多数细菌是无害的,但只要碰上一次有害细菌,就足以令我们寝食难安。其实,人们因吃东西而出现问题的例子,只有一小部分跟细菌无关﹣﹣比如河豚或者各种食物过敏,其他的绝大多数都是细菌惹的祸。

②我们所吃的各种食物,不管是蔬菜、水果,还是肉、蛋、奶,都充满了细菌。绝大多数人喜欢的走地鸡、野味、农家肥种的菜、野生的鱼虾等等,携带的细菌比大规模养殖的更难控制。通常的洗涤,可以去掉一部分,但是对大多数细菌来说,任你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有时用“春风吹又生”来形容,都显得过于保守。细菌的繁殖速度,在适当的条件下,半小时就会增加一倍。换句话说,一个细菌在24小时之后,就可以给全国人民每人分上二十几万个。

③食物中细菌的存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今天可能还少,放两天却可能变得很多。细菌在食物上的存在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菌种的来源,二是保存的条件。细菌的来源更多地取决于环境,卫生洁净的环境中较少,大规模科学种植养殖的食物原料中也较少。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简称)推荐人们食用农场养殖的鱼类,也是出于这种考虑。经过高温处理的熟食中的细菌比原料中少。就保存条件来说,低温不利于细菌生长,所以大家才会把食物放在冰箱中。但是哪怕是零下20℃的冷冻室,也不能杀死细菌,只是让它们消停一下。一些顽强的细菌,在4℃的冷藏室内照样生长。所以,冰箱也只能暂时保存食物,最安全的方案还是尽量加快流通,减少存货。高浓度的盐是抑制细菌生长的有效手段,千百年来,没有冰箱的祖先就是用这种方式保存某些食物的,比如腊肉、咸菜。

到目前为止。加热仍然是杀死细菌的最有效手段。一般来说,在121℃下加热15分钟以上。即使没有把细菌全部杀死,剩下的也就成不了气候了。但是许多食物要是加热到这种程度,就没法吃了。通常的食品加工,只是把细菌的量减少到一定浓度,不会对人产生危害就行了。比如说牛奶,所谓巴氏灭菌的“鲜奶”是把牛奶加热到72℃左右15秒。经过这样的处理,细菌量会被减少到初始量的十万分之一,虽然还有不少,但是在冰箱里放两三周细菌量不会长到对人有害的地步。如果是超高温灭菌,则把牛奶加热到135℃以上,1秒钟就可以杀死几乎所有的细菌。即使是放在常温下也能保证几个月没有问题。当然,这都是指密封保存的情况。如果对嘴喝一口,这些处理就前功尽弃了。其他的食物也是如此。比如说鸡蛋,有些人喜欢吃那种蛋黄没有凝固的所谓“流黄蛋”。如果鸡蛋中含有较多的细菌,或者在满是鸡粪的鸡窝里的鸡蛋,鸡蛋中的致病细菌在蛋黄没有凝固的温度下不会被杀死,这样,“流黄蛋”就比较危险了。

⑤对于个人来说,家里的食物,尽量减少存货,做饭做菜,也尽量吃多少做多少。因为减价而囤积大量原料,或者做一次饭吃上一两周,都会为细菌提供广阔的天空。尤其是很多特价的蔬菜、肉、蛋、奶、水果,特价的原因就是积压了很长时间,再买回家保存,简直就是考验自己对细菌的抵抗力。

(选自《初中生世界》有删改)

( 1 )理清选文思路,用简洁的语言填空。

食物出现问题,绝大多数都是细菌惹的祸→________→细菌的来源和存在条件→________→提醒人们家中食物尽量减少存货。

( 2 )结合全文,说说如何最大限度地控制食物中的细菌?

( 3 )第④段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4 )第④段画浪线的句子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 5 )根据提供的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链接】近日胥先生打开一罐过期的八宝粥,加热后和儿子一起吃掉,24小时以后父子二人均出现全身乏力、头痛、眩晕、视力模糊、复视、四肢瘫痪、呼吸衰竭等症状,经抢救后,孩子终于脱离了危险,而胥先生却终因抢救无效而死亡。

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上述资料反映了什么问题。请你根据上述问题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治疗“语言癌”

①台湾媒体新近提出一个名曰“语言癌”的概念,一时间应者甚众,“语言癌”这一新概念,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热议。

②现代人无法用精准的中文表达,已然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积弊已久。当触摸手机屏幕点赞大面积代替词语表达,当音频和视频大范围代替文字表述,当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吞噬规范中文,当“西语”未加消化地侵入汉语,“语言癌”就在这一片雾霾中渐渐生成。

③也许有人认为,“语言癌”的症状在台湾地区较为明显,大陆症状略轻。笔者并不以为然,在这一点上,两岸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著名作家余光中认为,“语言癌”和中文的“恶性西化”有很大关系,大家只顾学英文、看翻译小说,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结果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加上电视、网络的不良影响,遂将“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台湾作家张晓风还分析说,电视记者常在现场连线时拉高音调,吐出长串累赘、不知所云的话语,这种“腔调”潜移默化感染到观众,“癌细胞”就一点点扩散了。这些分析无疑是切中肯綮的。咱们这边的电视节目“口水”也不少,“讲病态中文”在现实生活中更是常见,“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的例子俯拾即是。比如90后说话,前缀后缀经常是没完没了的“然后”。

④在“语言癌”话题引发广泛共鸣后,台湾有关部门纷纷亮出应对方策,比如在会考中适时出一些“语言癌”的辨正题,引导教学,提升语文表达能力;比如在未来修订语文领域课纲时,将提升表达能力列为重要项目,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讨论、上台讲话,等等。这些从青少年抓起的举措无疑是可喜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全社会要形成说“雅语”的“雅风”,一要精准,二要生动,三要雅致,人人以此要求自己,并蔚然成风。毕竟,对语言影响最大的,是社会文化,它不但存在于媒体之中,还存在于人际之间,无孔不入,深入肌理。

⑤打造健康环保的“绿色语言环境”,一方面,我们需要看到流行语中的健康新生词语,并及时将它融入语言河海,丰富语言宝库;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适时进行语言清污,对形形色色的“语言癌细胞增生”梳理判别并加以遏止,让它们在“雅语雅风”面前式微。唯有如此,“语言癌”才会逐步治愈。

(有删改)

( 1 )“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的原因是什么?

( 2 )治疗“语言癌”可采取哪些措施?请根据第④段内容简要概括。

四、写作(分值:60分)
在你的人生道路上,你也曾经历过对你产生深远影响的事情吧。请你以“难忘的经历”为题,写一篇文章,让老师、同学了解你所经历的事,共享你的人生收获。

写作要求:①字数不少于500字;②书写工整,语句通顺,有真情实感。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