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8年许昌第二高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是班长,有工作经验,也非常乐意为同学们服务,担任这项工作是相宜的。
B: 我们原打算天黑前赶回县城,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使我们在这个小山村滞留了一夜。
C: 莫高窟是无数大师前仆后继 , 用智慧和汗水建造出来的一座恢宏的艺术宫殿。
D: “工匠精神”要求我们,把追求极致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贯穿于工作的始终。
2、下列划线字词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sāo) 亵(dú) 见(piē) 成吉思(hán)
B: 摇(yè) 取(xī) 箱(qiè) 尽职守(kè)
C: 婷(pīn) 下(huī) 积(zǎn) 强不舍(guō)
D: 外(fèn) 惊(hái) 言(zhēn) 揉造作(jiāo)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5月10日,大约一百名左右的青年志愿者在橘子洲参加了绿色骑行活动。
B: 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C: 为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行为,市教育局严禁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
D: 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熟悉的。
B: “听着,朋友,”他们说:“你丑的可爱,连我都禁不住要喜欢你了。”
C: 记者在一些家中采访,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作业多,作业时间长,有时做作业到深夜,这些情况在全国多处学校都存在。
D: 西湖之美在于精致而大气,它宛如江南女子尽显柔美情怀;在于豁达而豪放,又像热血男儿袒露宽阔胸怀。
5、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时候,用“令尊”“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C: 小华属“猴”,小明比小华小一岁,小明应该属“羊”。
D: “立”是开始的意思,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提供网络搜索服务的企业必须整改是因为竞价排名机制影响了搜索结果的公正性是重要原因。
B: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才能,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
C: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积极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D: 我原打算介绍王阳向张凯借阅《平凡的世界》,没想到他已经离开学校,跟父母回老家探亲去了。
7、请选出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A: 他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
B: 新茶配上清纯的山泉,果然相得益彰 , 不同凡响。
C: 这所谓的收藏家本不懂什么艺术,却偏要花大钱买艺术品,只不过是附庸风雅罢了。
D: 他只读了散文的一部分便说出了文章的主旨,这种断章取义的能力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8、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次青少年宫组织的国学知识竞赛,试卷题量多,难度大,令我叹为观止 , 深感自己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
B: 当前生活节奏快,信息传播迅猛,各种碎片化信息纷至沓来 , 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C: 他临危不惧,勇斗歹徒的事迹见报后,立即满城风雨 , 成为热门话题,大家对此都赞不绝口。
D: 在有的国家的某些地区,青少年吸毒已蔚然成风 , 引起了当局的注意。
9、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沪昆高铁开通后,从昆明到上海的时间大约需要12小时,比原来减少了三倍。
B: 6月5日,中国选手马龙在2017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单决赛中,以4:3的比分打败了对手樊振东,再次蝉联冠军。
C: 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让曲靖市交出了一份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满意的成绩单。
D: 共享单车是指企业与政府合作,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提供自行车共享服务,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
10、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

①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________,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②他的书中的词语就是含金的矿石,你只有将它们打碎并熔炼,才有可能化石为金。你的尖镐利铲则代表着严谨、勤奋和________,而你的熔炉就是你那善于思索的大脑。

③水和矿物质盐类,虽然也是生物体所________的,而且也参与躯体的组成,但是它们不能供应能量,跟一般食物不同。

A: 停滞 钻研 必需
B: 停滞 研究 必需
C: 停止 钻研 必须
D: 停止 研究 必须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小题

(一)《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二)《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三)《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释】①《在狱咏蝉》作于高宗仪凤三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②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他因牛李党一直抬不起头,一生不得志。死于荥阳,年仅47岁。

清代施朴华评论这三首咏物诗分别是“清华人语”、“患难人语”、“牢骚人语”。参考示例,抓住划线句,选择另外两首中的一首,谈谈你对 “患难人语”或“牢骚人语”的理解。

示例:我认为虞世南的《蝉》是“清华人语”。蝉声远传,一般人以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递,诗人却强调这是由于“居高”使然。这首诗表达出诗人对自身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贵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

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 1 )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至承天寺________

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

③余告之故________

( 2 )下面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 适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醉翁之不在酒(《醉翁亭记》)
D: 问余所以至此者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3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 4 )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 5 )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拴毛线绳的钥匙

化君

①弟打来电话,说母亲天天闹着去停车点。这些年,母亲的记忆力衰退得厉害,而且常出现幻觉,所以才闹着去停车点接我。

②我原本打算把母亲接来和我一起住,省得她天天牵肠挂肚。但弟说,我得上班,母亲万一跑出去了怎么办?住在老家,乡里乡亲的都认识,可以帮忙照应着。我一想也是,便依了弟。心想,以后勤往老家跑着点儿就是了。

③一天,刚要上床歇息,弟打来电话说,母亲找不见了。

④我赶到老家时,已近零点。村子里的人东跑西钻,夜空里漾满一束束昏黄的手电筒光,一声声纷杂的脚步声、呼唤声、犬吠声,使原本惶恐悲凄的心更加紧张和疼痛。一个多小时后,终于在公路边寻着了母亲,她坐在水泥地上,哭成了泪人儿,抽抽噎噎地说,闺女不要她了……

⑤那一刻,我发誓一定带母亲回城,哪怕以辞去工作为代价。

⑥母亲却出乎意料地乖。

⑦为了帮助母亲恢复记忆,一有空闲,我就陪她做游戏。我发明了一种叫“找名字”的游戏,母亲特别喜欢。用一些硬纸板,剪成一个个两寸多长的小卡片,每张卡片上都写上一个字,就像小孩子认字用的卡片,胡乱着摊在桌上,然后让母亲从中挑选出组成我名字的三个字。

⑧(A)母亲一张张地翻,一个个地认,看到我名字里的一个字,便欢天喜地地喊:“找着了,找着了”,然后更加起劲地找下一个。这样的游戏,不用我陪,母亲自己便可以玩儿,那玩起来没个够,专心投入的样子,仿佛对我说:“忙你的去吧。”

⑨母亲住到我这里的一个多月里,从没耽搁过我的事儿,而且让我的生活变得异常生动、快乐、幸福。

⑩正当我沉浸于“母亲很快就会好起来”的美梦里时,母亲突然不见了。

⑪母亲是在十几里以外的一户乡下人家被找到的。那户人家的黑漆木门以及门的朝向和老家的一模一样。母亲想她的老屋了。

⑫第二天,恰好周末,我便陪母亲回老家了。走到家门口,母亲突然从衣袖里摸出一把钥匙,钥匙上系着一根红色毛线绳。

⑬猛然想起,头天中午去抽屉里找东西时,不经意翻腾出这把我上学时挂在脖子上的钥匙。拿给母亲看时,她仿佛受了刺激似的,突然急躁起来,并说起胡话。才要哄弄母亲时,手机响起,接完电话,母亲就不见了。算起来,这把拴毛线绳的钥匙有几十年的时间了,母亲竟然还记得。这样想时,心里又不禁地欣喜起来。

⑭打开门锁,母亲却在门前的石阶上坐了下来。她很不情愿地走进屋里,心神不宁地站了一会儿,就又到大门外的石阶上坐着去了。

⑮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我喊母亲返城。母亲却拗着不走,而且又说起胡话来。弟说,要不先让母亲在家住两天,看不住的时候,我再来接她。

⑯一连三天,没有弟的电话。第四天,我忍不住拨了过去。弟喜滋滋地说,母亲安生得很哩,一天到晚在家门口坐着。第十一天,弟在电话里说,母亲安生得很,放心吧。

⑰弟还给我说了一件事。一天,母亲把钥匙丢了,找到晌午也没找到,便饭也不吃,只一门心思地找钥匙。弟便找来一把废弃的钥匙,拴上一根红色毛线绳,给了母亲。母亲喜得跟花儿似的,拿了钥匙就嘟哝着往外走,到大门前的石阶上坐着去了。

⑱问弟,母亲嘟哝些什么?弟学着母亲的腔调说,闺女上学忘了带钥匙,她得在家等着,要不进不了家,闺女会冻感冒的。

⑲我的眼泪流了下来。

⑳(B)自从我把那把拴着红色毛线绳的钥匙拿给母亲,她嘴里叨唠的,自始至终都是这句话。

( 1 )文章写了有关母亲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 2 )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⑬段记叙顺序是什么?有何作用?
( 3 )根据括号的要求,从下面(A)(B)两句中任选一句赏析。

(A)母亲一张张地翻,一个个地认,看到我名字里的一个字,便欢天喜地地喊:“找着了,找着了”,然后更加起劲地找下一个。(从描写的角度)

(B)自从我把那把拴着红色毛线绳的钥匙拿给母亲,她嘴里叨唠的,自始至终都是这句话。(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 4 )有这样一句话:“他正在老去,他可能会忘了自己,但永远不会忘记爱你。”本文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请你结合内容,具体谈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主题的。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知止》

[台湾]张继高

①年幼时,父亲不止一次以“知止”二字教育我们。当时觉得这两个字既玄又深,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有一年中秋,乡亲送来了两篓上好的白石榴,香甜多汁,我不禁吃个不停。夜晚腹泻,父亲趁机训诲说:这也是不懂得吃东西也应该“知止”的缘故啊。

②到了中年,每读名人传记,或观察时人的成败升沉,发现其中灾祸发生的起因在于不懂得“知止”之道的,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问题是这个“限度”并没有科学的计算方法,也没有客观的标准。能够估量得恰到好处的人,全凭他的自知与自省的功夫,外加一二肯直言规劝的朋友的适时谏阻。

③困难的是,已揽大权、已赚大钱的人对“知止”特别地听不进去。像王安石,其能力、政见可以说是卓绝一代,在宋神宗的宠信之下,他独揽军政、经济大权于一身。然而他做事太急、太贪,总想一下子就“全面”改革,结果根本无法建立真正的功业。其不懂“知止”之道可谓极矣。

④由王安石想到乔治•华盛顿,就觉得华盛顿高明。华盛顿虽然指挥过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独立战争,但战争结束后他不以功臣自居,决心回到老家种田。他说:“我毕生最大的兴趣在农作。”其“知止”功夫可以说是到家了。

⑤我对培根的散文百读不厌。他有一句讽刺不懂得“知止”的人的话:“升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费了很大的劲,一级级往上爬。结果地位愈高,愈是痛苦,而且有时还是很卑鄙的。人们用不尊严的手段爬到尊严的地位,结果是怎样呢?他们的地位是岌岌不保的。说垮便会垮下来,不然也会慢慢减色,渐渐地被淘汰……

⑥我有些近十年来在商界曾经呼风唤雨过的朋友,如今不少已潜逃海外,身败名裂,或者正在苟延挣扎之中。其中一二位在他们春风得意,夜夜逐酒征歌,结纳权贵,炒地皮、卖军火的时候,我就曾婉劝他们适可而止、相机打住。可惜他们听不进去。

⑦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钱”“权”都是如此。要想生活得心安理得,培养一点“知止”精神是很必要的。在一个高度进步而民主的社会中,人的观念有法律、道德和知识来随时制衡,自然会产生一些“知止”的想法。而在眼下这个嘈杂浮躁的社会里要懂得“知止”之道,就只有靠自我修养了。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张继高散文》,有删改)

( 1 )本文鲜明地提出了“知止”这一观点,“知止”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

( 2 )本文③④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 3 )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 4 )结合本文和现实生活,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事情,这些事情或让你高兴、欣慰,或让你伤心、沮丧,或让你失望、后悔……

请依据上述提示,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将下面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题目:这事真让我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